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衛拉特蒙古人的自然屬性是什麼?

衛拉特蒙古人的自然屬性是什麼?

問題的提出:從以往的歷史書籍里很難了解衛拉特蒙古人的自然屬性

隨著年齡的漸長,社會的進步,人們身上肩負的角色已越來越多了起來,責任也越來越大。我們發現,為自己而活,已成為一個漸行漸遠的遙不可及的夢想。房子、車子、票子、養兒、養老、拚命打工賺錢……生活的軌跡彷彿千篇一律的擺在每個人面前,無需抉擇、無從抉擇。

於是,人們離自我越來越遠,漸漸忘了人生三個最重要的命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從而,也就有了迷失自我或忘乎所以,更有鋌而走險或孤注一擲,演繹出一幕幕爾虞我詐、悲歡離合,陷入關於身世,關於愛情,關於道德的迷途。

而試想這一問題出現在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身上,那是多麼危險!

由此不難看出,如何搞清楚「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我的民族是誰,我的民族從哪來,我的民族要到哪去」等問題,不僅涉及一個人個人的健康成長,更涉及到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是需要我們每一個個體來思考,更需要一個民族整體來斟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有自然屬性,但人又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具有社會屬性。那麼,衛拉特蒙古的自然屬性又是什麼呢?

過去,衛拉特蒙古作為蒙古族的一個部分,其歷史及其現狀一直都沒有離開過世人的關注。截至目前,以中國、俄國、蒙古國為中心形成了關於衛拉特蒙古的幾大研究中心。

期間,當我們通過閱讀《衛拉特蒙古簡史》、《衛拉特蒙古史綱》等諸多涉及衛拉特蒙古民族人文歷史的書籍時發現:

專著者往往依靠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探討新疆衛拉特蒙古民族的「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等問題,來了解認識衛拉特蒙古人自身及其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規律。

從而,給我們過多提供的是衛拉特蒙古人的社會屬性:「我國衛拉特蒙古是蒙古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在歷史上,他曾長期活躍於我國西北廣大地區,對這一地區的歷史進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對我國歷史的發展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她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她既和我國的元史、明史、清史等斷代史有關,又和青海史、新疆史、西藏史、內蒙古史等地區史密切相連,而且和蘇聯史、蒙古人民共和國史,中亞史、早期中俄關係史、中西交通史等聯繫在一起。」

而對她的自然屬性的注釋卻很難查找到。這一缺失,不僅對世弄明白「新疆衛拉特蒙古人是誰,她從哪來,她要到哪去?」,造成了不少的迷惑和疑問。更對其年輕一代人健康成長,如:對自身的認識,對自我潛力的開發,族群的認可,擇偶的選擇等等領域,造成了諸多現實問題。

針對衛拉特蒙古歷史文化研究的意見:要重視其自然屬性的研究

明末清初之際,衛拉特蒙古分為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

按理說,衛拉特蒙古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必有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衛拉特蒙古人的自然屬性一定暗藏於其群體的體質特徵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發展規律中。

截至目前,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相關領域研究人員通過體質人類學研究,一定程度上記錄了衛拉特蒙古族群的自然屬性。

20世紀90年代初,原新疆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王靜蘭為牽頭的研究小組,深入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對我國衛拉特蒙古一土爾扈特部成年人開展了人類體質調查。

其結果顯示:土爾扈特部具有黃種人北亞類型的特徵。如發直黑,再生毛和鬍鬚少,眼色黑褐,蒙古褶出現率高,鼻樑較直,鼻高中等,紅唇厚度中等,顴骨突出,面部寬而扁平,身高中等偏高型。比較分析結果,該民族距新疆、內蒙、東北的民族較近,距南方一帶的民族較遠。與內蒙的蒙古族進行34項檢驗分析,其中21項有高度顯著性差異,4項有顯著性差異。

之後,於2006年7至8月,新疆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孫劍牽頭的課題組亦對土爾扈特部落成年人身體機能的現狀及其變化規律開展研究,對該部20-59歲成年人身體機能進行了調查、測試和數據分析,揭示了該部成年人身體機能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

其結果顯示:依照Rm值判斷,其身體形態與新疆哈薩克族最接近,其次是新疆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同時可以看出,其身體形態特徵與內蒙蒙古族有明顯差異,這有可能是由於部落間的差異和地域性的差異造成的。

與此同時,新疆伊寧衛生學校艾瓊華為牽頭的研究小組,於1991年對生活於新疆伊犁的我國衛拉特蒙古族又一部——厄魯特(準噶爾)20—55歲人群進行了活體觀(533例)和活體測量(209例)。

其結果表明:當地厄魯特為主的衛拉特蒙古人的主要特徵是:黑色直發,黑褐色眼,90%以上的個體眼內角有蒙古褶,大多為狹鼻型,突唇者居多,約50%個體耳廓有達爾文結節,耳垢大多是干型。頭面部指數分型,大多屬圓頭型。身材較高大,平均身高男1690毫米,女1565.1毫米,身材在中等以上者佔大多數(男81.2%,女73.9%)體格健壯。平均體重男64.44公斤,女51.79公斤。通過與國內其它少數民族的比較可看出蒙古族在面部和體質特徵方面,哈薩克族與其非常相似。

縱觀以上兩組關於衛拉特蒙古族群體質人類學研究結果,我們不難看出,相關課題組通過體質人類學傳統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測量技術、形態觀察和統計學分析),初步揭示:衛拉特蒙古人具有黃種人北亞類型的特徵,個體眼內角有蒙古褶,黑色直發,黑褐色眼,其身體形態與新疆哈薩克族最接近,其次是新疆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同時可以看出,其身體形態特徵與內蒙古蒙古族有明顯差異。但對其起源問題、種族變異問題等諸多問題卻知之甚少。

針對衛拉特蒙古自然屬性研究的建議: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據悉,中國大陸漢族人口達11億5940,是世界第一大民族,佔總人口的18.2%,一直被認為是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

千百年來漢族的「體貌特徵」在不斷地改變,但截至2012年卻沒有一個資料庫能說明漢族人究竟長什麼樣,對於這些「變化」也沒有記載下來。民間僅有「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女大十八變」之說。

同樣,衛拉特人在托忒文文獻中,記載著一些關於綽羅斯的兩支—準噶爾、杜爾伯特的神話,在古代有名叫阿木尼和多木尼的兩個人住在查無人跡的野外以及有個獵人在林中發現由樹管哺育的嬰兒綽羅斯逐漸成為準噶爾和杜爾伯特諾顏姓氏的故事。

千百年來衛拉特蒙古人的「體貌特徵」在不斷地改變,到現在卻沒有一個資料庫能說明衛拉特蒙古人究竟長什麼樣,對於這些「變化」也沒有記載下來。僅有本文中提及的零散的成人體質數據,而尚無完整的成人體質資料。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從而,就此一項名為「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曾於2009年在國內啟動。並從體質人類學角度提出中國漢族人可能不是東亞類型的質疑。

眾所周知,人類學是研究人類自身及其所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規律的科學。從廣義上來說,凡是研究人類的自然屬性的稱為體質人類學,凡是研究人類社會屬性的稱文化人類學。

過去,我們因過多的關注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去了解認識衛拉特蒙古人自身及其所創造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規律,最終獲得的僅僅是其社會屬性的了解。

而在毫無自覺性的探究衛拉特蒙古人體質特徵和類型的過程中,雖然初步揭示出其某些自然屬性,但對於全面深入揭示其自然屬性,還是造成了不少缺憾。

要全面揭示衛拉特蒙古人自然屬性,還需弄清楚其起源問題、種族變異問題等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涉及種族差異、人體發展、人體變化以及生態學和生物機體間的關係。

因此,我們在探究衛拉特蒙古人自然屬性時,還需借鑒考古學研究,運用體質人類學對其當時的社會性質和勞動分工、身體健康狀況以及與其他人群或環境間的互動關係、當時社會在食物佔有、分配、地位等級方面的差異以及是否存在某些特殊習俗等諸多問題進行探討,最終建立其體質資料庫,全面深入揭示其自然屬性。

當然,近年來,隨著自然科學的長足發展以及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人類對其自身的自然屬性研究領域,出現了一系列諸如胚胎學、病理學、群體遺傳學等的新方法和新手段,特別是分子生物學方法的出現和運用,使體質人類學在方法論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變革。因此,我們在探究衛拉特蒙古人自然屬性時,還需借鑒諸如胚胎學、病理學、群體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全面深入揭示衛拉特蒙古人自然屬性。

總之,面對以上問題,今後我們必須建立衛拉特蒙古人體質資料庫,為中華民族體質資料庫及世界民族體質資料庫提供一份重要的基礎材料。不僅探討衛拉特蒙古人與其他民族、國外民族的體質差異,還要研究隨著年齡的增長衛拉特蒙古人成人體質變化的規律、體型特點和群體遺傳學指標特徵,使其具有強大的「應用價值」,最終讓人們搞清楚「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的根本問題。 (完) 作者:胡仁巴 單位:人民日報社主任記者

————————

《衛拉特蒙古簡史》(上、下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1996年)

《衛拉特蒙古史綱》(馬大正、成崇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新疆蒙古族土爾扈特部體質特徵調查》,《人類學學報》1993年02期

《新疆土爾扈特部蒙古族成年人身體機能指標調查分析》,《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新疆蒙古族體質人類學研究》,《人類學學報》1994年01期

見中國大陸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

《衛拉特蒙古簡史》(上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參見6頁,衛拉特起源的神話傳說

來源:天津日報2013-03-30

張實:《體質人類學》、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恩肯網 的精彩文章:

TAG:金恩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