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好好的孩子養成了「白眼狼」?每個孩子都不壞,是父母有問題

好好的孩子養成了「白眼狼」?每個孩子都不壞,是父母有問題

話題背景

「白眼狼」一詞,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忘恩負義、不知感激甚至恩將仇報的人,但是,在小編的印象中,這個詞也是被父母用得比較多的。比如,現在的不少父母都會很苦惱地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沒有良心」,說自己含辛茹苦養了只 「白眼狼」。好好的孩子怎麼就跟 「白眼狼」扯上關係了呢?本期,小編邀請了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教研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傳星老師,以及一些教學一線的老師,一起來探討一下 「白眼狼「這個話題。

作為父母,對孩子有點兒期待,這很過分嗎?

兒子已經讀初三的楊女士經常抱怨兒子郭郭是「白眼狼」。為什麼呢?「從小到大,我都把他當寶貝。眼看著個頭都一米七了,但是感覺內心一點兒都沒成長,一點兒也不知道感激我們。作為子女,不應該關心父母、聽父母話嗎?但是他從來就是沒大沒小的,更不要說對我們噓寒問暖了。說實話,我們平時對他的好,他要是能回報個十分之一就完全夠我們受用的了,可惜,一點點兒都沒有啊,感覺是辛辛苦苦養了只白眼狼,看不到希望啊。然後我想,這樣子咋個行喃?將來還指望他養老的嘛,所以,為這個也沒少教育他,告訴他,我們把他養這麼大有多麼多麼不容易,他作為兒女應該如何如何孝順我們、聽我們的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動不動就跟我們對著干。但是,每次他都一副不耐煩的表情,吵到最後,他就使出殺手鐧,問我們為啥要生他,生他前有沒有徵得他同意?還問我們養他、疼他是不是別有用心,是不是都是想著他的回報才對他好的。那架勢,好像確實是我們做父母的理虧了,所以他爸爸每次都覺得兒子真的是在找揍的節奏。我想說的是,作為父母,對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存在一點兒期待,這很過分嗎?」

當我問起郭郭,為什麼媽媽要說他是「白眼狼」時,他無奈地說:「我媽他們說的白眼狼就是指不聽他們話。我終於理解了為啥子小夥伴都不喜歡跟父母打交道了,因為努力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還是會被稱為白眼狼。他們要的是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絕對服從他們。我反正將來有了孩子,肯定不會這麼過分,肯定不會因為我生他養他就要他絕對服從我,否則就說他是白眼狼。我就弄不明白了,我爸媽難道不該養活我嗎?我好歹還沒成年,還是個少年兒童的嘛,我不該享受一下兒童的特權嗎?現在都要我回報他們了,將來指不定還會讓我回報什麼呢!」

專家建議

父母的期待應有度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指個體用感激情緒了解或回應因他人的恩惠或幫助而使自己獲得積極經驗或結果的一種人格特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不報非君子」「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等古訓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充滿感恩情懷的佳句,至今仍廣為流傳,歷經幾千年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父母口中的「白眼狼」,就暗含著父母對子女的感恩期待的落空。那麼,父母對子女的期待到底是什麼?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供孩子讀書,盡己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其中的期待應該有很多,如: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能領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在父母辛苦付出的同時,孩子能積極地進行一些反饋,說「媽媽,我愛你」等,即能在言行上體現感恩。父母對於孩子的付出是毫無保留的,所以,期待孩子感恩也是在情理之中。期待可以有,但是應該建立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而且要有個度。

「白眼狼」這頂帽子扣得有點兒大

讀高一的婷婷這幾年有一件特別苦惱的事情,就是被媽媽「扣」了一頂「白眼狼」的大帽子。「哎,我現在就感覺和父母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了,而且,每次說起學習上或生活中的某個小事兒,感覺老是和爸媽不在同一個頻道上。所以,矛盾就變多了。我從讀初中就住校了,但是,我要是超過兩天不聯繫我媽,我媽就會說我是白眼狼。其實就算我定時聯繫他們,也不知道該和他們聊些啥。一來二去,我就很怕接父母電話。但是,我媽就很不理解噻,認為我不打電話,就是跑野了,甚至給我扣了一個大帽子:白眼狼一個。還說枉費她辛辛苦苦養我十幾年。還有,前段時間流行那個漁網襪嘛,我也穿了一次,而且是穿在校服褲子里的,就這,還是被爸媽發現了,他們感覺那襪子全是洞,怪兮兮的,一定要我扔掉不準再穿,我剛想解釋幾句,他們就又覺得我在頂撞他們,感嘆著咋養了我這麼只白眼狼啊……我真的很無語,被自己親爸親媽稱作白眼狼,除了鬱悶,還能怎麼辦?」

李老師(小學老師):我覺得只要孩子不是心理有問題,都還是知道感恩的,只是表達形式上有點不一樣。比如我帶的班,每次開學,我在教室門口迎接他們,有的孩子老遠就激動地喊「李老師!」,衝過來就抱住你;有的孩子會稍微「淡定」一些,走到我身邊才會向我問好;而有的孩子,明顯的就不是很熱情,悄悄地跟老師交換個眼神就算問好了。但是,這第三類孩子,教師節或平時也都會精心地給老師準備小禮物,手工卡片啊,給老師畫的像啊等,有時候還會偷偷地在我桌上放櫻桃、蘋果等等。孩子在學校表現如此,可能在家裡也差不多,尤其是第三類孩子,如果不是我長期觀察,也會很容易就誤以為他們不懂得感恩,是個小「白眼狼」。

張老師(某輔導機構老師):我們這裡的學生,平時放學來做作業,大都有家長接送。但是,我發現三年級的小雨每次過來都不像別的小朋友那樣背著自己的書包,而是六十多歲的奶奶在後面幫她背著,還順帶提著衣服、零食、飲料等,一直把她送到教室座位上,把東西放好才跟孩子說自己要走了,小雨全程頭都不抬一下,更不要說跟奶奶道別了。晚上奶奶給送來晚飯,也是跑到教室喊小雨下去吃飯,小雨也是一言不發,不跟奶奶說一句話,而且眼神凶凶的。我就覺得這不正常噻,後來就私下了解了一下,原來小雨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時很少關心小雨,所以,小雨對奶奶,對同學,對老師都是冷冰冰的,即便別人幫助她、關心她,她也從來沒有說過一聲「謝謝」,對誰都是凶凶的,明顯就是一隻「小白眼狼」嘛。

專家見解

孩子是不是「白眼狼」,父母還需多方面考量

「白眼狼」的確代表了父母對孩子的一種失望心態,但這種失望心態的出現,很多家長是處於成人思維下評估孩子言行得出的結果。孩子當下的言行可能對於他們自己而言,是非常合理的,是順理成章的,但在家長的眼中就成了「白眼狼」。這其中的差異,我想至少有四種原因:一是「代溝」。不可否認,親子關係中的雙方因生活閱歷的不同,生活中接觸的人和物不同,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是有區別的,有些區別還很大,因此對於同一件事情,會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選擇,父母覺得孩子太令人失望了,這個時候孩子會變成父母口中的「白眼狼」。如當下較為流行的破洞褲,深受部分中學生和大學生的歡迎,但部分父母則會堅決抵制,此時父母的良苦用心勸說,沒有被孩子接受,孩子可能會被說成「白眼狼」;二是青春期逆反心理。十多歲的孩子普遍處在青春期的躁動里,多數孩子都有逆反心態,覺得自己長大了,不需要父母「指指點點」,遇到事情時,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孩子那裡可能就會被認為「嘮嘮叨叨」,孩子會很不領情,這個時候,孩子也會成為父母口中的「白眼狼」;三是性格因素。孩子的性格父母都很清楚,單純因性格較為內向不擅長表達感恩,父母應該是能夠理解的。即使父母對此有些意見,但不會特彆強烈。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會對孩子感恩的表達形式期待更多一些,如孩子會說話後,父母就會期待孩子用語言說「爸爸我愛你」「媽媽我愛你」等。到了中學階段,孩子能按時回家、生日時能收到孩子的祝福等,就成為一種普遍的感恩期待;四是極少數孩子的價值觀出現偏差。極少數孩子因成長過程中,如長期的留守經歷、頻繁地跟著父母奔波居無定所、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粗暴等,或者其他的關鍵性事件,會出現價值觀的偏差,如果再遇上青春期的躁動,會肆無忌憚地跟父母作對,一點不體會父母的苦衷,更不知道感恩他人,這就成了真正的「白眼狼」,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引導。

策略:

如何增加孩子的感恩行為?

面對父母們對「白眼狼」的失望,劉老師對如何增加孩子的感恩行為,提供了三種可行策略:一是感恩記錄。培養孩子定期記錄感恩事件的習慣,可以寫在日記中,也可以記錄在微信朋友圈等網路社交平台中;二是感恩沉思。培養孩子沉思或記錄較感恩事件更為廣泛的積極生活經歷,用心體驗被幫助、被給予等的過程與感受,等等;三是表達感恩行為。生活中,注意引導孩子及時表達感恩,可以面對面說聲謝謝,也可以通過電話送去節日祝福,網路發表感恩祝福等。

原標題:家有「白眼狼」 父母很苦惱


【原標題:家有「白眼狼」 父母很苦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