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學生村醫,在期待中上崗

大學生村醫,在期待中上崗

來源: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陳蓓蕾 時剛

鄉村醫生年齡老化、專業素質較低、後繼乏人等現狀,使村衛生室成為我國醫療保險體系中的「末稍之痛」。

2014年起,宜昌市率先「訂單式」培養大學生村醫,為村醫隊伍接骨換血。今年7月,首批108名大專生畢業後,從校園一步跨到鄉野山村,迎著各方期許的目光,開啟行醫生涯……

在工作中繼續學習

黃啟祥記得很清楚,2017年7月10日,自己入職的第一天。

沒有懸念,第一份工作就是村醫,在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讀書的3年,他每天都在憧憬著這一天的到來。為此,他努力汲取專業知識的養分,儘可能地儲備充足。

然而,黃啟祥還是感受到了知識的欠缺。他就職的村是遠安舊縣鎮洪家村,2100多人,村民有看中醫的傳統。因此,村衛生室還有一名72歲的老中醫每天堅持坐診抓藥。「讀書時學的西醫,雖有中醫課程,但只學了些皮毛。坐診時完全傻眼,就連幫師傅取葯、放葯,連分類都不會。」黃啟祥感慨。如今,他硬著頭皮從頭學習,每天一有空閑,就捧讀經典、背誦藥名、練習望聞問切……

3個月的行醫體驗,黃啟祥發現,把課本知識轉化成現實技能並非易事。

「很糗!」黃啟祥吐了吐舌頭,「但我並不氣餒。」

剛剛過去的黃金周,黃啟祥幾乎都在村裡。「過節吃壞肚子的多,變天感冒傷風的也多,每天忙得團團轉!」他說,村民們純樸、熱心,對自己挺包容,有的還張羅著介紹女朋友,「回報他們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們看好病。」

為村民健康「守門」

遠安縣汪家村位於城區南大門,以前村衛生室的張自木醫生一人要為全村的近2000人服務。如今,衛生室來了張年輕的新面孔。

自7月24日正式上崗後,家住遠安城區、20歲的陳孝園早出晚歸,正逐漸融入村醫的角色,為村民的健康「守門」。

昨日,陳孝園獨自前往兩三里外的兩戶人家,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做健康隨訪,登記健康檔案,隨後便一直在村衛生室幫忙,跟著張醫生開單、配藥、打針,直到下午6時最後一名患者打完吊針,她才換下白大褂下班回家。「今天22名患者過來看病,我給3名患者打針,都是一針見血,很有成就感。」陳孝園開心地說。

起初,填報「定向培養大學生村醫」時是家人的主意,陳孝園對村醫沒什麼概念。然而,3年的理論學習加臨床實習,她有了新的認識。「村醫的工作比較繁雜,既是醫生,又是護士,幸虧我既學了臨床醫學,又學了護理,不然真不知如何應對。」陳孝園開始愛上這份工作,「此外還要客串收費員、發葯員,承擔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開展慢性病防控等。」

陳孝園很崇敬她的師傅,即當村醫30多年的張自木,幹練、沉著冷靜,即使事情再多也處理得井井有條。更讓她欽佩的是,來的每一位患者,張醫生不僅熟悉他們的臉,還能說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誰有高血壓、誰有糖尿病,全都了如指掌。

只要有空,陳孝園就向師傅討教,仔細聆聽學習,拿一個小本子記下重點。她希望,有朝一日,她也能像師傅那樣,獨擋一面,贏得全村人的尊重。

對年輕人充滿期待

大學生村醫到底怎麼樣?體會最深的莫過於老村醫和村民們。

56歲的張自木在老村醫中還算年輕一輩。「村醫隊伍嚴重老化,到了年齡卻退不了休,但年紀大了接受新知識有限,難免力不從心。」張自木稱,她19歲到汪家村,32歲開始一個人堅守村衛生室,直到一個小姑娘拖著行李箱和一堆醫書,怯生生地站在她面前。

小姑娘就是陳孝園。通過近3個月的觀察,張醫生對陳孝園讚不絕口:「工作仔細,認真負責,人也勤快,基本功比較紮實,學東西也挺快,相信好好鍛煉一段時間一定能接好班!」

陳孝園有著招牌式的甜美微笑,村裡老少都挺喜歡她。17歲的譚言簫說:「陳醫生特別溫柔,打針一點兒都不疼!我相信她能成為一個好醫生!」80歲的韋家聰婆婆也說:「這些年輕人態度好、水平也不錯,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我們都很信任她們!」

黃啟祥所在的洪家村,許多村民經常在微信上向他諮詢相關健康知識。「小黃做事乾淨利索,回答問題通俗易懂!」43歲的慢病患者吳女士伸出大拇指。

對此,遠安縣衛生計生局副局長文全表示,傳承有一個交替過程,相信他們經過學習,迅速成長,將大大提高基層的醫療水平。

鄉村白大褂

xiangcunyisheng999

掃一掃二維碼

關注全國村醫

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村白大褂 的精彩文章:

家庭醫生簽約,人人受益!
手足蛻皮一劑靈——果然名不虛傳!
十類難以治癒的病人,你要小心了!
一個基層醫生對直腸給葯的見解
風雨中的村醫,請為他們喝彩

TAG:鄉村白大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