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這種人比美人更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自古人們便津津樂道於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的四大美女,潘安、蘭陵王、宋玉、衛玠的四大美男。
但是容貌卻是一把雙刃劍。生得美可以成為一種藝術和審美,也可能成為災殃和禍水。《易經》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不配顏,又何嘗不是如此。人一定程度上都是視覺動物,因為顏值太直接和惹眼,有無才德,所得到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都會被放大。
空有顏值而無才無德,這種人現在叫做花瓶和浪蕩。又有顏值又有才德,才是世人眼中的人中龍鳳。正如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那個在另一種說法里替掉宋玉而位居四大美男的人,《晉書》對他的評價便是: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資,天質自然。
沒有才德支撐的美貌,惹風雨,易凋零。
容貌是天生的,我們無從選擇。而說到顏值,容貌卻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氣質和氣場。正如有的畫一眼看上去美,可是越看越乏味;有的卻是初看了了,卻越品越有味道。正如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生得並不算美,可是有氣質或氣場,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稱其帥哥或美女,並且心裡覺得更帥、更美。而氣質和氣場,卻是可以後天養成的。
決定一個人走多遠的,是內功。決定一個人美多久的,是內秀。識人,要觀其內;做人,要養於內。成之於內,自會發之於外。
氣質和氣場從哪裡來?眼中的審美,身上的閱歷,腦中的見識,心中的涵養。這一切,要求你去認認真真修養、踏踏實實走路、多多益善讀書。最直接的便是讀書,蘇東坡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曾國藩所謂讀書可變化氣質。
對自己最好的投資和打扮,不是名牌衣服、高檔化妝品,而是看過的事、走過的路、邁過的坎和讀過的書。
說到才華,很多人都覺得跟自己無關,其實全錯了。
始終堅信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別人所比不了的地方。正如有的人專業能力很強,人際交往能力卻很差;有的人很擅長跟人打交道,往往又沒有自己的核心專業能力;兩方面都擅長的人也有,但也必有他的軟肋。只因上天賦予人的智慧和能量是有限的,某方面強了必有另一方面弱。
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哪裡,自己的長處是什麼,然後有意識地去培養和發展。多數人最大的缺陷不是缺少能力和才華,而恰恰是沒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認識,沒有去尋找和發現的意識。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只因天地無限,重在均衡,需要通過取長補短去實現。人的各種資源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能力和時間精力之下,必須規避短處發揮長處才能將自身價值最大化。
西方有個木桶理論,說的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組成木桶的木板里最短的那一個。而人生卻不是一隻桶,桶再大能裝的水也有限,況且中國人忌諱的就是一個「水滿則溢」。人生是一條路,你手中的木板有多長,才能架起多長的橋,才能越過多寬的溝,於是才能走多遠的路。這條路,才是通往無限的。
真正的才華,是一種識見,是一種見識。這樣的人,才可敬、可交、可做。


TAG:悟是緣明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