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魯國大司寇,在魯國這個職位能排第幾?
先秦時期做官基本都是世襲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虎將,曾做過陬邑大夫。本來孔子也有機會在父親的幫助下撈個官職,但是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父親給孔子的只是一個士族的身份。
叔梁紇在諸侯聯軍攻打逼陽國時扛起城門
孔子是母親獨自帶大的,家裡很窮。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
孔子從小就給別人打工,做的最多的是在別人葬禮上和祭祀時幫工。由於很愛學習,後來孔子就成為喪葬和祭祀方面的專家。別人有不懂的都來向孔子請教。
葬禮和祭祀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孔子對周禮的各個方面都比較精通,這就是孔子推崇周禮的源頭。
孔子精通周禮,接受過士族教育,曾在魯國季氏家裡做倉庫管理員。
三十歲時,孔子開辦私立學校。由於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開私學的,學問水平也很高,招收了很多徒弟。孔子的弟子多數都是士族,很多還是公卿子弟,這讓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
孔子雖然很想做官,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但在51歲之前都沒有如願,他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官職的民辦教師。
那麼,孔子在51歲是如何當官的?
當時,魯國的土地被季孫、叔孫、孟孫(即三桓)三家瓜分,三家之中季孫家勢力最大,掌握了魯國的國政。而季孫家的權力又被管家陽虎所掌握。
陽虎掌握了季孫家的權力,進而掌握了魯國的軍政大權。但陽虎人心不足蛇吞象,他聯合一部分死黨,準備動用軍隊徹底消滅「三桓」的勢力,取而代之。
陽虎發動的政變最終失敗。陽虎逃亡齊國,隨後又去了晉國,被趙鞅收留。
陽虎在政變之前曾召孔子去做官。孔子被迫答應了,但是還沒去,陽虎的政變就失敗了。
陽虎的黨羽公孫不狃佔據季孫家的大本營費邑,召孔子去做官,孔子口頭答應了,但是沒有動身去。
這兩件事傳到了魯國君主魯定公那裡。魯定公認為孔子必定是個人才,不然為什麼被陽虎和公孫不狃看中?孔子沒有去叛亂者那裡做官,說明是忠於君主的。所以魯定公召見孔子,經過親自面試,魯定公決定啟用孔子幫助治理地方。
於是,孔子被任命為中都(今山東汶上縣西)尉。
孔子在中都尉任上幹了一年,政績還不錯。魯定公決定任用孔子管理自己的所有土地,任命孔子為小司空。
類似三家分晉,魯國土地也被「三桓」瓜分。魯國國君的土地已經很少了,只有幾座小城。孔子就管理這些地方。
幾個月後,魯國的司寇去世。正好齊魯兩國在兩國交界的夾谷地區有一個國君之間的會盟。魯定公需要有一個精通周禮和外交的人陪同。於是,魯定公選中了精通周禮的孔子。
作為國君第一陪同人員,級別必須很高,於是孔子被任命為魯國大司寇,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司寇原本是上卿,但三桓瓜分魯國後,就只有三桓家族的族長才是上卿。司寇名義上與三桓家族世襲的司馬、司空平級,實際地位要低一些。
也就是說,孔子在魯國的官職職位僅次於魯定公和三桓,是位居魯國第五位的高級官員,是名副其實的大官。
孔子能在兩年之內,從一個普通的士,一個民辦教師,一躍成為魯國排名第五的官員,實在是一個奇蹟。
當然,孔子的官職是魯定公任命的,魯定公已經被三桓架空,孔子也就更加沒有實權。孔子的任何政令只在魯定公的幾座城內有效,三桓地盤上的事情他管不著。
在齊魯兩國夾谷會盟中,孔子不卑不亢,不但從禮儀上維護了魯定公的尊嚴,還從齊國要回來了一部分被佔領的土地。孔子此次陪同獲得巨大成功,孔子的名聲不但傳遍魯國,連其他諸侯國也都知道了孔子。
孔子在司寇的位置上謀求削弱三桓,甚至準備讓國君重新掌握魯國政權,觸犯了三桓的利益,當了沒幾個月,就不得不出走國外,開始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不過,孔子一直到去世,都享有司寇的待遇。
(歡迎關注看下我的其他百篇文章)


※河西之戰後,魏國為什麼不一勞永逸滅掉秦國?
※司馬遷為什麼說孔子是「野合而生」?
※二戰初期日本所向披靡,為何沒打兩年就不行了?
※從宋朝起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在南方,為什麼首都大多建在北方?
※六張圖揭示德軍是如何繞過馬奇諾防線的
TAG:燕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