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阿瑪寫了四萬首詩,可是後人不待見,一首都沒有流傳下來

皇阿瑪寫了四萬首詩,可是後人不待見,一首都沒有流傳下來

首先,嚴格來說不是沒有流傳下來,不然這個問題就沒有討論的基礎了。但是如果把流傳理解為名山事業流芳百世,那麼乾隆皇帝寫的詩確實可以說是一首也沒有流傳下來。

讓我們話說從頭。

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寫詩數量最多的人(沒有之一)。之前據統計,現存乾隆詩作共計 43950 首(根據《四庫全書》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幾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詩》。

2014年,故宮的工作人員清理文物時發現了寫著「乾隆詩稿」的兩個箱子共裝有乾隆詩稿2.8萬餘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萬多首,從文物角度合計共4.5萬餘首,比學者的估計還多大約2000首左右。

乾隆帝的爺爺撰寫的康熙《御制全唐詩序》說 「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也就是說乾隆帝一人的創作和唐朝2000多位詩人創作(且流傳下來)的總量基本相當——考慮到乾隆帝本人肯定知道《全唐詩》的數量,我都懷疑他說不準是比照著這個數量在趕工。

乾隆帝本人對此也是頗為得意,清仁宗嘉慶三年(1798)的時候,已經身為太上皇的他老人家曾經充滿自豪地宣稱:

余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謂藝林佳話乎?

有一句說一句,一個87歲的老人家,不比吃不比穿不比權力金錢醫療待遇(你們也比不上他),卻津津樂道於自己寫了多少首詩,其實比許多混吃等死的老人有追求的多了。

可是如果殘忍一點追究真相,可能令他本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的驚人數量的詩歌沒有成為藝林佳話,卻成為了笑林廣記。

所以準確地說,這個問題或許應該是:乾隆皇帝寫了四萬首詩,為什麼一首都沒有流傳「開來」?

原因一:苦心孤詣,不斷努力地變糟

其實,乾隆早(皇子時期)寫的詩歌還不錯,比如這一首:

秋陽皎皎秋風起,千山萬山收紅紫。南苑平蕪曉色寒,遊絲白日長空里。我從前歲罷秋圍,經年未到南海子。重來歷歷憶舊遊,真教見獵心猶喜…

雖然「我從前歲罷秋圍,經年未到南海子」有一點民間故事中他為蘇州園林題字「真有趣」這樣時不時控制不住大水詞往外蹦的調調,但總的來說至少還過得去。

但是隨著他年歲的增長,他所作的詩越來越爛,終於達到了錢鍾書先生評價的:

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錢鍾書《談藝錄》)

和想像的不同,乾隆帝並不是在當上皇帝後因為富貴和權位的至高無上而自我膨脹荒廢詩藝,恰恰相反,他常在詩文里寫到檢視舊稿時的反思心得,其詩歌風格的變化,正來自長期辛勤而刻苦的學習和思考,換言之,他苦心孤詣,不斷努力地變糟。

別笑,取法乎上,乾隆帝學習和推崇的首位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與乾隆帝作為榜樣學習的杜甫相比,同時代大詩人李白則因自由散漫的個性化遭到惡評:

李杜劣優何以見,一懷適己一懷君。

我們知道,杜甫因為其詩歌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件而被稱為「詩史」,尤其得到乾隆帝的推崇,他老人家晚年夫子自道其作詩宗旨:

予向來吟詠,不為風雲月露之詞,每有關政典之大者,必有詩記事……方之杜陵詩史,意有取焉。

道理似乎沒錯,可是杜甫的詩史是這樣的,舉個《石壕吏》的栗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這詩歌描繪了一幅多麼生動而悲戚的圖畫!老婦的話說來似乎不失禮貌,怨而不怒,但字字是淚,句句如血,似乎平靜的陳述中蘊含著深切的悲戚憤恨。

三吏三別,都讀之令人淚下令人心動,而除了以上詩篇,這個時期詩人還寫了許多熱愛祖國,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如《春望》、《羌三首》、《悲陳陶》、《哀江頭》等等。

杜甫的詩歌能夠傳之後世,為人傾倒,根本而言,是因為詩人的心與蒼生百姓的心是相通的,

但是乾隆帝所要宣揚的無非是我老人家多麼勤政愛民、關心民生等等固定套路,內容單調無聊,句法又爛俗拖沓,這就是另一回事了。

換言之,杜甫真誠地愛君愛民,乾隆帝真誠地愛君(也就是自己)假模假式地愛民,這就高下立判;再加上本身文藝水平和技能的問題,欲求不是爛詩而不可得。

當然平心而論,乾隆帝詩歌中流露出的情感一味稱之為假模假式也不公允。

如果說

所憐務本民,忍飢藏種子。勤劬耩濕田,以冀新苗起。

還是從儒家農本仁政的理念出發,有點從觀念到觀念,藝術性不強。

那麼這首

瞽目先生小說流,稗官敲缽唱街頭。村翁里婦扶擕聽,儻為歡欣儻為愁。

頗有看不起乾隆之詩的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開頭的路子,九五之尊居然對說書的盲眼先生,聽書為之喜為之愁的村裡男女如此了解,說他沒有泡過夏雨荷實在不能讓人信服。

這首《高其佩指頭畫虎》

鐵嶺老人閻李流,畫不用筆用指頭。縱橫揮灑饒奇趣,晚年手法彌警遒。為吾染指畫蒼虎,氣橫幽壑寒颼颼。落墨伊始鴉雀避,著色慾罷豺狼愁。怒似蒼鷹厲拳爪,炯然霹靂凝雙眸。萬里平川望無極,三株古柏拏龍虯老人閱世如雲浮,獨於畫法未肯休,此圖贈我實手跡,筆繪還輸第二籌。高堂晝靜風生壁,卻憶行圍塞北秋。

如果放到現在,當個書畫協會領導完全沒有問題。

原因二:眾星捧月,弘曆終於被捧殺

看了上面舉的一些栗子,其實乾隆的很多詩,說怎麼壞也談不上,勉強也算無功無過吧。

如果一個一般的娃像他這麼做做詩,即使都是冬天很冷已經下了好幾場雪這樣的流水賬,也算是一個擺脫低級趣味的上進的孩子吧。

可是非常不幸的是他幸運地是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紀昀(曉嵐)、劉墉、翁方綱、錢載等具有很高漢文化水平的大臣因為乾隆帝的身份,紛紛或誇獎或唱和,讓乾隆帝覺得自己處於詩歌藝術的巔峰,正如自己在帝國中的政治地位一樣。

電視劇里鐵齒銅牙的紀曉嵐在真實的世界對乾隆帝的詩歌做過如下總結:

自吟詠之富,未有過於我皇上者。蓋自撫臨六幕,宰制萬幾,勤民蒞政之餘,紫殿凝神,別無嗜好,惟以觀書乙夜,悅性怡情。是以聖學通微,睿思契妙,天機所到,造化生心。如雲霞之麗天,變化不窮,而形容意態,無一相復;如江河之紀地,流行不息,而波瀾湍折,無一相同;如二氣之育物,生化不已,而耳目口鼻無一相類。故從心所欲,動合自然。染翰擘箋,頃刻輒數十首。侍臣授簡,吮墨沉思,前韻未賡,新題已作,丹毫宣示,日以為常。四十八年之中,卷帙如是之浩博,職是故也。若夫有舉必書,可以注起居;隨事寓教,可以觀政事。聖人之德、聖人之功與聖人之心,無不可伏讀而見之,尤獨探尼山刪定之旨,非雕章繪句者所知矣。

不但如此,紀曉嵐還拿乾隆帝的詩歌和宋朝皇帝的詩歌比比,指出宋太宗詩僅傳二首,宋真宗詩

僅傳七首,宋仁宗僅傳二首,還不是寫得很好,哪裡比得上御制諸集(乾隆的四部詩歌集)雕刻印刷,流布海內,文采煥於星漢,苞涵富於山海,為有目所共睹也哉。

看完只有一個字奉送給大煙袋:不要碧蓮。

而這也很好解釋了乾隆帝的詩歌為什麼流傳了「下來」,官方項目印了那麼多,總歸會留存相關的書籍版本的。

經過這兩方面的催化劑的作用,乾隆帝終於越走越遠,踏上了一條藝術上萬劫不復的不歸路。

後人總結,乾隆以所謂「以文為詩」作為原則,寫詩極愛用散文句法,晚年詩幾乎無一不用虛字,但這種技巧運用與任何語言美感完全不搭界沾邊,因而大量的詩只有詩的樣式,毫無詩意和意象,還有大量或者莫名其妙的大白話,或者莫名其妙的用典,讓人完全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這是乾隆帝的4萬多首詩歌在當時和後世都沒有流傳開來的根本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這些歷史上的神回復,古人真是太調皮了!
天津一小村莊發現古墓,原來是乾隆私生子,如今滿地垃圾無人問津
李孟蘇 | 乾隆的賜菜,關乎皇后失寵的秘密
乾隆帝的香妃死於哪種疾病?
風流成性的乾隆皇帝,為何能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