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代高僧:弘一大師的詩、書、畫、篆刻和音樂

一代高僧:弘一大師的詩、書、畫、篆刻和音樂

一代高僧:弘一大師

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

弘一法師:俗家名李叔同(1880年-1942年),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河東,祖籍山西洪洞,明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高僧。

清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河東地藏庵(今河北區糧店街陸家衚衕)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學名文濤,字叔同。法號弘一,世稱弘一大師。

弘一法師留學日本時的油畫代表作《船夫與燈塔》

弘一法師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先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著名文學家曹聚仁、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

其父李筱樓,曾任吏部主事,後辭官經營鹽業與錢莊,為津門巨富。文濤5歲失父。13歲知篆書,15歲能詩,17歲善治印,18歲與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變法失敗時,有人說他是「康梁同黨」,他遂攜眷奉母南下,避居滬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城南文社,城南草堂,「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從天津來到上海,年少才盛,很快加入了以切磋詩詞文章為目地的文藝團體「城南文社」,城南文社的活動地點在許幻園的豪舍城南草堂,李叔同加入文社後立即顯示出了出眾的才氣,第一次參與就獲得了第一名。城南草堂的主人許幻園家中富有,為人也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經常舉辦懸賞徵文活動,自從李叔同到上海以後,只要參加徵文,其成績必名列前茅無疑。許幻園慕其才華,於1899年讓出城南草堂一部分,請李叔同一家搬來同住,從此兩人成了摯友……李叔同2 2歲時入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課餘參加京劇演出,還為滬學會補習科作《祖國歌》,並編有《國學唱歌集》。

國畫:弘一法師

光緒三十二年,為求救國之道,東渡日本留學。到日本後,肄業於東京美術專科學校,主修油畫,兼攻鋼琴。在日期間李叔同在由留日學生出版的《醒獅》雜誌上發表文章,加入「隨鷗吟社」並與本田種竹、森槐南、日下部鳴鶴等交流。課餘熱心於話劇藝術活動,聯合留東同學組織「春柳劇社」。在校期間還參加「白馬會」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在東京,他創辦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發表所創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國民新聞」報曾刊登關於李叔同的訪問記以及肖像照片。在寫生課時,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藩籬,被譽為我國新文化運動啟蒙時期的先鋒。

弘一法師的書法

宣統三年(1911年),李叔同歸國,先執教於天津高等工業學堂,任圖案教員,後轉到上海城東女學,講授國文和音樂。翌年,加入「南社」詩社,與南社同人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兼任《太平洋報》文藝副刊編輯。他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達七年之久,培育出許多藝術人才。李叔同本有改革社會的理想和抱負,但眼見當時中國社會腐敗黑暗,自己又無力改變現狀,現實與理想產生了差距,漸漸認識到人生之痛苦。遂於民國7年(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門下,法名演音,號弘一,後又採用一音、一相、圈音、入玄等幾十個法號。民國17年,弘一參加僧侶南下服務團,到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弘揚佛法。12月初從上海乘海輪抵達廈門,受到陳嘉庚胞弟陳敬賢的熱情款待,在南普陀寺下榻,旋即轉南安雪峰寺度歲。過了元宵,又回南普陀住了三個月。

弘一法師在俗時演出話劇《茶花女》中女主角(左)瑪格麗特

民國18年4月間,取道福州赴溫州。同年10月,弘一第二次入閩。先到廈門,後應泉州開元寺慈兒院院長葉青眼之請到泉州,為該院學童早晚禮佛的讚歌《三寶歌》譜曲。當時幸願法師在泉州承大寺創辦「月台佛學研究社」,弘一幫助整理寺內所藏的古版佛經,先釐訂六條凡例,將目錄編成五輯,每輯分成禪宗部、律宗部等,每部再分為甲乙兩種(甲種為全本,乙種為殘本),頗為周詳。民國19年4月,離寺雲遊江浙。

民國21年10月,弘一第三次入閩,足跡遍及泉州、廈門、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住泉州的時間為最長,而在永春普濟寺一住就是573天。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間,正值抗日戰爭爆發,民族危機空前深重,他時時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念,得到僧俗群眾的普遍景仰。

民國27年10月,為勉勵泉州承天寺僧眾發揚愛國愛教精神,他舉筆題詞:「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詞末又跋:「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

《冥想》弘一法師在日本留學時代表作

靜物:弘一法師

弘一晚歲十年,積極弘法,他先後在廈門、漳州、安海、泉州、惠安、永春等地城鄉開展講經活動,就律宗、華嚴宗、凈土宗學說及藥師經、彌陀經、地藏本願經、心經等經義作了詳細的闡明。並且關心佛教教育,在泉州開元寺尊勝院倡辦南山佛學苑。

民國25年,在泉州請得日本大小乘經律萬餘卷,親自整理編成《佛學叢刊》四冊,交上海世界書局出版,閩南一帶的僧徒因之增進佛學知識。他的佛學思想體系,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士為果。十年虔修未有間斷。他潛心圈點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行事鈔》、《戒本疏》、《羯磨疏》)及宋代靈芝元熙律師釋三大部的「三記」(《資詩記》、《行宗記》、《濟緣記》),為後世治南山律者留下正確的範本。佛教界尊他為近代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民國31年10月13日,弘一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7天後,在承天寺火化。遺骨分兩處建舍利塔,一在泉州清源山彌陀岩,一在當年落髮處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紀念塔於溫陵養老院過化亭。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於民國13年出版。寂後,海內外諸緇素將其遺著結集出版的有《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訂本》、《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晚晴老人講演錄》、《弘一大師大全集》等。

弘一法師的母親(右)和原配妻子

弘一大師,雖以持律聞名,但篤志念佛。晚年時神採氣力漸衰,自知將要往生,因而儘力弘法,時常勸人聽時鐘念佛,依照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響,設想為阿彌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號者,則以第一個滴為「南無」,答為「阿彌」,第二個滴為「陀」,答為「佛」。他的聽時鐘念佛,不失為一個攝心念佛妙法。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師前往靈瑞山講經。不久之後,住在溫陵養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大眾講經,並向院中的老人講說凈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現些微疾病,拒絕醫藥及探問,只是專一念佛。二十七日絕食,只飲水。二十八日寫遺囑,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後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張紙上寫著「悲欣交集」,交給妙蓮,並囑咐注意:如在助念時,見我流淚,並非留戀世間、挂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說完話,仍默念佛號。四日戌時(晚上七時至九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地往生了。時年六十三歲。

弘一法師一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總是先搖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蟲被壓死,其臨終時曾要求弟子在龕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一斑。弘一法師荼毗後獲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塊有六百塊。

弘一法師圓寂瑞相

弘一法師的舍利塔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全才,在書畫、詩文、戲劇、音樂、藝術、金石、教育各個領域都有極深的造詣。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從此精修佛教律宗,又成為佛門一代高僧。代表作:《南山律在家備覽》、《四分律戒相表記》、《弘一大師遺著合編》、《清涼歌集》、《李息翁臨古法書》等。

素描作品: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在俗時曾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節演出的《茶花女》,是國人上演的第一部話劇,李叔同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後來,他還曾主演《黑奴籲天錄》和獨幕劇《生相憐》、《畫家與其妹》。李叔同的演出在社會上反響極大。李叔同的戲劇活動雖如星光一閃,但開啟了中國話劇的帷幕,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啟蒙作用。

書法:弘一法師

在我國近現代史上,弘一法師作為著名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一代高僧,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美學意義,是其所處時代高遠藝術旨趣的體現;其人格秉性修養,個體精神價值取向,均有獨特的魅力。作為其藝術代表的詩歌藝術,更是讓人回味悠長。弘一法師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詩歌作品:

登輪感賦

感慨滄桑變,天邊極目時。晚帆輕似箭,落日大如箕。

風倦旌旗走,野平車馬馳。河山悲故國,不禁淚雙垂。

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娑婆世界有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漛情不斷淞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尺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凄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弘一法師早年油畫作品

滿江紅——民國肇造填滿江紅志感

皎皎昆嵛,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華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遇風愁不成寐

世界魚龍混,天心何不平。豈因時事感,偏作怒號聲。

燭燼難尋夢,春寒況五更。 馬嘶殘月墜,笳鼓萬軍營。

羅漢圖: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音樂教育家,學堂樂歌的創始人之一。他於1910年留學日本歸國後,先後在天津、上海、南京和浙江第一師範擔任音樂、美術教師。尤其是在浙江一師從事音樂教育活動期間,通過音樂教育的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音樂教育思想。如:「先器識而後文藝」、「以學生為本」、「愛國奉獻」、「樂歌創作」「送別」等。這些音樂教育思想對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以及晚輩音樂教育家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靜物: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樂歌創作」所體現出來的音樂教育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和廣泛的。學堂樂歌是清末民初開始興起,差不多到1918年李叔同出家結束,前後經歷了十五、六年的時間。雖然它持續的時間比較短暫,但是,學堂樂歌一開始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不僅開啟了我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的一個新時期,而且,事實上,它同時也昭示著中國近代音樂的新紀元——中國新音樂的開端。學堂樂歌的產生,不但在思想啟蒙方面給予當時的青少年學生以深刻的影響,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音樂帶來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即學堂樂歌的集體歌唱形式,這對我國後來蓬勃發展的群眾歌詠運動鋪墊了基礎。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送別》,它的作詞曲作者就是李叔同(弘一法師)。

詞曲作者:弘一法師

《送別》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是弘一法師在俗時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曲。《送別》,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出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從歌詞的字裡行間,我們也感悟到人間事事本無常的道理。花開花落,生死無常,何況離別呢!在這首清詞的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在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裡,從另外一個角度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弘一法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蘊藏著禪意,給人啟迪。法師的詞曲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知真味。

弘一法師在俗時演齣劇照

弘一法師的音樂作品等:

1、秋柳 2、 世夢 3、 花香 4、 西湖 5、歸燕 6、秋夜

7、清涼 8、 憶兒時 9、 幽居 10、 杭州師範大學校歌 11、 早秋

12、夕歌 13、採蓮 14、 山色 15、觀心 16、傷春 17、夢 17、春遊

19、天風 20、廢墟 21、悲秋 22、晚鐘 23、月中24、朝陽 25、落花

26、祖國歌 27、三寶歌 28、送別

書法:弘一法師

簡樸的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在出家的最初五年里,雲遊四方,到過許多寺院。在他俗界朋友的心目中,他已成為了一個苦行僧。在弘一法師同時代的僧人中,他最仰止的是,「弘揚凈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的印光法師。弘一法師從內心裡盼望自己能成為印光法師的弟子,但當時印光法師已經不蓄剃度弟子。後來在弘一的再三竭誠哀懇下大師才破例收他為弟子。

弘一大師完全尊承了印光大師習勞、惜福、注意因果、專心念佛等戒律,並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一一加以實行。弘一法師雲遊暫住寧波七塔寺時,恰巧遇到在俗時的摯友夏丏尊在此地一所中學兼課。夏丏尊前往小旅館拜望,他看到弘一大師和幾十個遊方僧人皆睡一個統鋪,鋪內還時有臭蟲爬出。夏丏尊不忍老朋友在此遭罪,堅請弘一到白馬湖住幾日。盛情難卻,弘一大師便答應了。

夏丏尊發現,弘一法師的行李十分簡單,一個鋪蓋還是用破席子包著的。到了白馬湖,夏丏尊把他安排在春社住下。只見弘一法師親自把鋪蓋打開,將破舊的席子珍重地鋪在床上,攤開了被,又把衣服卷了幾件充作枕頭,最後取出一塊又黑又破的毛巾從容地走到湖邊去洗臉。

夏丏尊實在不忍心,就說:「這手巾太破了,替你換一條好嗎?」「哪裡!還好用的,和新的差不多。」弘一法師說此話時,特意把毛巾又珍重地張開來給夏丏尊看,意思是並不十分破舊。中午之前夏丏尊把飯和兩碗素菜送去,弘一法師吃飯時,夏丏尊就在他旁邊陪著。這菜無非是蘿蔔白菜之類的家常素菜,可弘一法師喜悅地把飯劃入口裡,尤其是當他用筷子鄭重地夾起一塊蘿蔔時的那種惜福的神情,令夏丏尊幾乎要流下淚水。

弘一法師還時時以苦行僧姿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他皈依佛門苦心修行的二十多年裡,每逢荒年,在俗時的摯友、出家後結緣的居士,怕他道糧不足忍飢挨餓,常施他供養之資,對此,他都堅辭不受,都原數退回。實在無法退回的,或是刊印佛經,或是周濟僧眾,從不自己享用。

《 小孩之夢》:弘一法師在日本留學時作品

俗家弟子回憶弘一法師

在揚州石將軍巷的一個破舊院落,曾居住著八旬跛翁黃福海老人。他早年與弘一大師有一段特殊的因緣。1939年初,在福建泉州工作的黃福海得悉弘一大師到承天寺講經,便慕名前往拜訪。見到大師後,他問:「老和尚,你現在還唱戲嗎?」大師慈祥地一笑,問黃怎麼認識自已的。黃稱是從豐子愷作品中知道的。今天我們也許覺得這樣問大師不夠尊敬,但大師大概是看上了他的率真,竟把他帶到了自己的禪房,這時的黃福海變得非常拘謹,弘一大師問他是不是來要字的,黃說不是,大師又說,我會寫字的,並且取出了珂羅版印的自己書寫的《金剛經》。黃這時才知道弘一大師不僅是一位藝術家,而且是一位書法家。

黃福海對佛教並無了解,但對大師的書法藝術卻極為仰慕,不料大師厚愛有加,竟破格收下這個年僅29歲的青年為俗家弟子。己卯二月(1939年春),大師和他在泉州合影,並在照片上題字。次年弘一大師在福林寺,黃去晉謁時,大師在寺閉關,特地開關迎見。晚年黃老回憶這段經歷時說,大師人格清高、端肅,並在一篇文章上寫道,「法師的確平易近人且隨緣」。黃老說:「大師外表柔弱,其實堅強,在他看來,生活中的寒暑饑渴乃至病痛,都是極好的磨練意志的條件,所謂「種種惡劣境界,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大師很儉樸,一雙僧鞋穿了15年還穿,一把雨傘用了13年,其百衲衣,上面有224個補丁,都是大師親手所縫,不是親見,很難相信。「大師待人很誠懇,毫無架子,一次他在病中,一童子叩門求字,伺奉僧擋駕,大師知道後叫童子留下姓名,童子不太懂事,留下200個名字,大師竟抱病寫了200幅字。

弘一法師書法

藝術大師豐子愷回憶弘一法師

一個盟約,六集《護生畫集》,歷經半個世紀,才功德圓滿。在近代名人中,豐子愷最為尊重、至死都難以忘懷念的人就是弘一法師,他和弘一法師是師生關係,法師是他的啟朦朧老師,他長期而且直接地接受弘一法師的藝術熏陶,一生都佩服法師的道德魅力。豐子愷回憶說:「一公(弘一法師)護生已成自覺行為,1928年他乘船途中,見一老鴨關在籠里,十分可憐,便出資將鴨贖出,攜歸養在廟中。」後來他請子愷為老鴨造像,收入《護生畫集》第一冊……「(護生畫集)慈悲喜舍的理念,結合環境與人道來讀護生畫,仍可見到先行者的睿智。這些畫又不全是理,有與萬物共生的大感情,找到這潛流,自會得到味外之味,趣外之趣。減少機心,歸於大淡泊,強化心理衛生。一公(弘一法師)不寫純白話詩,破例為之,近乎偈語」。

弘一法師為《護生畫集》(豐子愷繪圖)所做的白話詩:

弘一大師對律學的貢獻

由一個濁世公子,留學生、藝術大家、最後成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師,他早年才華橫溢,在藝術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成就。他雖避世絕俗,而無處不近人情。 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是他的多才多藝和認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確是凡事認真而嚴肅的。他要學一樣就要像一樣,要做什麼就要像什麼。 古人有話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他既出家做了和尚,就要像個和尚。在佛教許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實踐躬行。

弘一法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 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一書, 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

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摹訶借祗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一法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弘一法師故居

平湖市弘一法師紀念館

頂禮弘一法師:一盞明燈,一輪明月

轉自 人人書畫網

來源 |坦腹齋

歡迎您關注十方叢林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覺居士 的精彩文章:

賈題韜壇經講座:在家一樣可以修行
妙指生花——一音禪師指墨作品展
龜茲孤旅——紀念鳩摩羅什大師涅槃1604周年
賈題韜壇經講座:念佛禪觀(二)

TAG:明覺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