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燒能燒死細菌和病毒嗎?

發燒能燒死細菌和病毒嗎?

GIF/10K

微信上看到這樣一個文章:《德國兒科醫生解讀兒童發燒:發燒是對身體的優良教育》。

讀了這篇文章,感覺一般人可能被誤導。

想到了兩年前一個醫生在微博上分享的親身體驗:有小孩發燒被送急診,看小孩捂著厚厚的冬衣,醫生就把衣服解開散熱降溫,結果就是醫生被家長暴打。家長的理解是,孩子都著涼感冒了,醫生怎麼能夠讓孩子再冷著!

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暴力不能被原諒。

家長的使用暴力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無知。但是如果順著德國醫生的教導,這發燒就是好的,為什麼要降溫?看來這個給小孩散熱降溫的「大夫」真該打!

但是這個中國醫生所做的是對的,在德國、在美國的醫生也都會這麼做,即便生病的是自己的孩子。

那這微信上的文章有什麼問題呢?

問題就在於根本沒有說清楚發燒的原因。如果只是通過溫度變化這種表象來討論治療問題,很可能就把樓蓋歪了。

最常見的發燒,都是跟感冒有關的。古今中外幾千年來,感冒這個病一直就是用溫度這個表象來定義的,比如中醫里的傷寒,英語里的「cold」(冷、寒)。

但是在造這個詞的時候,古人不知道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當然,即便是現在,很多人也不見得知道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

我們現在再看看這篇中文的帖子里提到的幾個問題。

(1)「在動物試驗中已經證明,33~35℃(90~95 ℉)的溫度最利於病毒及細菌繁殖,換言之,低於常人體溫的溫度也因此最可能引起傷害。所以「著涼」的說法是相當有道理的。另外,對於消滅或預防影響身體病毒或細菌的滋長,發燒(一般為39~40℃ /102~104 ℉)則提供了最理想的溫度。」

這裡提到動物試驗,但是沒有給出任何引用文獻。一般來說,跟人體疾病有關的細菌、病毒,都是在37℃時繁殖最快。如果把人體看成是一個培養皿,那麼這人類在地球上幾十萬年的生活,篩選出來的病毒、病菌都是能夠在人體溫度條件下繁殖最快的菌株和毒株。有些病毒,比如感冒病毒,在溫度稍低一點的身體表面(包括鼻腔里)可以長時間存活,但並不是說在這個溫度它繁殖最快。

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感冒病毒只有侵入人體才能瘋狂繁殖,但是人作為一種恆溫動物,體溫不會隨著環境溫度而發生大的變化。可為什麼冬天感冒會比其他季節多呢?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在冬天的低溫和低濕度的環境下,流感病毒在人體外更容易存活[229]。得流感的人通過呼吸、噴嚏都能把病毒釋放到環境里,病毒在體外能存活越久,找到下一個倒霉蛋的機會就越高,這個應該很好理解。所以冬季要減少流感,科學的辦法是提高濕度和溫度。民間有個防感冒的辦法是在家裡蒸醋,其實醋也許不是關鍵,關鍵是這蒸出來的熱氣可以增加溫度又增加濕度。鼻腔是流感病毒進入人體的第一個落腳點,溫度要比體溫低,病毒也就能存活得更久。冬天出門戴口罩,不但可以阻擋一下病毒進入鼻腔,還可以保暖;回到家裡,可以用熱水氣蒸臉,也能迅速增加鼻腔里的溫度和濕度。第二個原因,跟殺死病毒的免疫系統有關,因為這個系統在環境溫度太低的時候工作效率不好。問題來了:為什麼那麼重要的免疫系統,在冬天反而不能好好運轉?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在單位付出和貢獻很多,但是得到的認可卻很少。人體里的免疫系統似乎也是這樣一個角色。當環境溫度比較低的時候,人體需要利用大量的能量來維持體溫的穩定,為了節約能源,但是又要保證心臟、大腦等器官的正常的運行,作為應急的免疫系統只能被裁軍。這是生物進化、物種選擇的結果。但是身體並沒有傻到唱空城計,因為免疫系統雖然被裁軍,但還是有一些免疫細胞在保持警戒,一旦有病毒、細菌入侵,它們就會拉響「警報」,讓身體迅速增加免疫細胞來對付入侵的外敵。這個警報,就是發燒。

所以,發燒只是免疫系統工作的一個小插曲,並不是殺死病毒的原因。真正殺死病毒的是免疫系統,發燒也燒不死病毒、細菌!重要的事情必須說三遍!

既然發燒只是一個警報系統,那差不多的時候,這警報系統就應該被關閉。人體也確實是這麼調節的,而且現在的研究發現這警報如果關得太晚,就會造成慢性的炎症,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2)「一旦孩子的體溫超過38.5℃(101.5 ℉),他馬上就會被給予退燒藥;而且,如果確定感染,也會立刻被開出抗生素處方,這使得孩子的身體幾乎沒有獨立地介入疾病的機會。此外,比較『克服兒童期的發燒性感染』與『面臨未來更嚴肅、更重要的任務』二者,一個被這樣處置的身體,就失去了必要的練習『彈性能力』的機會。」

從那微信文章中引用的這段原話是讓我覺得比較混亂的地方!不知道原文如此還是翻譯得有問題,語文老師如果看見應該會哭暈在衛生間!以我的中文理解能力來看,作者覺得體溫超過38.5℃就使用退燒藥是一個很不好的事;另外,確定了感染就開出抗生素處方也是一個不好的事。如果這些理解沒有問題的話,我嚴重懷疑這個德國醫生的資質!

先說「確定了感染就開出抗生素處方」這個事,不知道所說的這個確定的感染到底是什麼感染?是細菌還是病毒?一般感冒根本用不著去確定是不是病毒、是哪種病毒感染,只有在特殊的流感病毒流行的時候才需要去確定病毒的亞型。關鍵的是,即便確定了是病毒的感染也不用開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抗的是細菌而非病毒。如果這裡確定的是細菌感染,我不敢想像有任何正規的醫生這個時候還會猶豫要不要開出抗生素,不管是在美國、德國還是中國。只要確定了是細菌感染肯定會開抗生素,要選擇的只是哪一種抗生素。

再說「體溫超過38.5℃就使用退燒藥」這個事。現在測體溫有不同的方法,腋下、口腔、耳道、肛門都能測,跟口腔溫度相比,腋下溫度要稍低,肛門和耳道溫度要稍高一點。一般來說,口腔內溫度高於37.7℃(99.9 ℉)可以認為是低燒。一低燒就吃退燒藥是不對的,先不說那免疫系統的警報問題,這實踐上也是不可行的:養過孩子的都知道,小孩感冒在低燒時根本注意不到癥狀,基本是活蹦亂跳的狀態,除非時刻拿著溫度計追在屁股後面測。再說如果小孩跑動,或者衣服穿得多一點,體溫也會高一些,也就到了這低燒的標準。顯然,如果這時正好注意到孩子體溫有點高,需要的只是進一步觀察。

如果體溫超過38.5℃還不使用退燒藥,免疫系統的警報早已經拉響,免疫系統該幹什麼已經幹什麼了,需要擔心的是高燒帶來的危害,所以一般醫生都會建議使用退燒藥。顯然那作者也是知道這高燒的危害的,所以文章後面很含混很簡單地提到「熱痙攣」等病症以及可能造成的永久性的傷害。

其實揣摩「德國醫生」到底在說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該怎麼做!如果低燒,可以採用物理降溫,比如衣服穿得寬鬆一點散一下熱,美國醫生也會建議喝點涼水、吃點冰激凌。美國醫生的這個建議國人可能不太容易接受,(「已經受涼了哦!」)除非能記住感冒的直接原因不是因為冷,而是病毒!

如果超過38.5℃肯定使用退燒藥,這裡的退燒藥主要是兩種: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之所以推薦這兩種,是因為安全性已經經受了時間和使用人數量的考驗,雖然每年還是有吃這葯出問題的,但是基本上都是超劑量服用的後果。如果按照推薦劑量使用,安全性沒有問題,所以在美國都屬於非處方葯。國內這兩個葯也都有非處方葯,但是多半混有其他的藥物成分,這大概是為了增強效果,不過也會在安全性方面帶來隱患。

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這兩個葯都能降溫,但是機制不一樣。布洛芬屬於一種非甾體抗炎葯,不但退燒、止痛,還能減少免疫反應引起的炎症。對乙醯氨基酚沒有抗炎作用,只能退燒、止痛。在某些非常罕見的細菌感染,比如食肉菌感染導致肌體腐爛壞死時,要避免使用布洛芬,但這不是因為它的退燒功能,而是它作為非甾體抗炎葯抑制了某些免疫細胞清除細菌的功能。出水痘的時候,也要避免使用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葯,因為有案例顯示布洛芬的使用可能跟水痘後期的細菌感染有某些關係。

還要提醒的是,以前有用酒精物理降溫的辦法,但是現在都不建議。有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卻把孩子泡在酒精里降溫,結果導致酒精中毒。

這微信里傳的文章有很多謬誤,但那個「德國醫生」講的有一點是對的,就是過度醫療的問題。在中國,至少在感冒治療這方面,過度治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感冒發燒就得跑醫院。在美國,小孩發燒了,家長一般只是若無其事地喂點退燒藥完事,也不到醫院檢查治療。有祖國同胞來看到這種「怪」現象,不由得驚問:孩子是你們親生的嗎?其實美國就這樣,醫生親生的小孩也這樣,一般感冒發燒不到三天都不去看醫生,真要去看醫生還需要擔心會不會在醫院感染上其他病人的病毒。

感冒發燒如果只是吃點退燒藥,絕對不是過度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點閱讀 的精彩文章:

榆林事件的心理學解讀

TAG:原點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