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精神衛生日:每年至少16萬孩子的父母死於自殺

世界精神衛生日:每年至少16萬孩子的父母死於自殺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共享健康資源,共建和諧家庭」。根據我國部分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估算: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人,其中1600萬人是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其餘大多數是抑鬱症、自閉症等精神障礙或心理行為障礙患者。同一片藍天下,他們卻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自身飽受精神折磨,也給家人帶來無盡苦楚。健康人群中,也有不少人深受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常發出「我是不是抑鬱了」的疑問。

精神疾病應作為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予以重視

精神類疾病對病患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

干擾慢性疾病預後,影響身體健康。近年來,軀體疾病共患精神類疾病的患者不斷增多。在神經內科就診者中,抑鬱障礙和焦慮障礙的患病率最高,慢性疾病如心絞痛、關節炎、哮喘、糖尿病甚至癌症等,常常共病抑鬱症,而抑鬱症又可影響慢性疾病的預後。在患這些疾病的老年人群中,抑鬱症的發病率更高,抑鬱症對健康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慢性疾病本身。

抑鬱症與「自殺」如影隨形

「自殺意念」是抑鬱症診斷手冊中的主要癥狀之一。數據顯示,抑鬱症病人中,15%最終會自殺死亡,約70%曾經出現過自殺的想法。另外有國外的數據表明,在所有自殺死亡的人群當中,大概有70%以上的人患有抑鬱症。

三毛、海子、張國榮……不少明星都因抑鬱症離世。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報告顯示,中國每年大約有28萬人死於自殺,40%患有抑鬱症。另有數據表明,自殺是我國全人群第五位、15—34歲人群第一位死亡原因,自殺每年導致16萬小於18歲的孩子失去父親或母親。

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2014年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自閉症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的自閉症患者可能超過1000萬,其中0—14歲的患兒可能超過200萬。大多數患兒家庭為了治療傾盡積蓄、負債纍纍。

「經濟負擔倒在其次,感情上的折磨無法釋懷。」北京的王先生說,他的老母親退休後性情大變,記性不好、疑心重、脾氣大,經常摔東西、打罵家人。「她以前是醫生,一輩子為人和善。現在每天見面就吵,大半夜讓我們去給她做飯,還跑到我單位鬧事,老闆讓我回家處理完家事再上班,沒辦法我只能辭職。一家人原本經濟上很富足,晚輩們學業、工作都很出色,但媽媽這種情況讓我們高興不起來。」經過諮詢,王先生得知母親可能患上了抑鬱症。「麻煩之處在於,她否認自己有病,拒絕就醫。」王先生很無奈。

專家認為,抑鬱症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雖然沒有傷害他人的暴力行為,但對家人生活的干擾至為深遠。比如,孩子們生長在父母或祖父母罹患抑鬱症的原生家庭,對其未來的一生都有不利影響。

增加全社會醫療負擔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按照國際上衡量健康狀況的傷殘調整生命指標評價各類疾病的總負擔,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過了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患。各類精神問題約佔疾病總負擔的1/5,即佔全部疾病和外傷所致殘疾及勞動力喪失的1/5,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率將升至1/4。

採訪中專家表示,近年來,精神心理問題與社會安全穩定、與公眾幸福感受等問題交織疊加等特點日益凸顯。焦慮症、抑鬱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及心理行為問題逐年增多,心理應激事件肇事肇禍案件時有發生,老年痴呆、兒童孤獨症等特定人群疾病干預亟須加強,精神衛生工作仍面臨嚴峻挑戰。

「精神疾病不僅僅是個體問題,應將其作為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予以重視,全方位關注,全面謀求改善。」鄭日昌說。

被誤解的精神疾病

據國家嚴重精神障礙管理信息系統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登記在冊患者429.7萬例,患者管理率達到73.2%,其中96.9%患者病情穩定或基本穩定。國家衛計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介紹,近年來,全國精神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服務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患者就醫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但是民眾對於精神疾病還是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誤區,成都市衛計委公開向市民解讀精神疾病誤區。

遠離「精神病人」就遠離精神疾病?

記者從成都市衛計委了解到,最近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各種精神障礙的終身患病率是17.5%。也就是說:100個人中就有17.5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某種精神疾病。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並不能讓我們遠離精神疾病,事實是:去了解他們、科學地認識疾病,才能幫助我們有效預防和儘早發現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險的「瘋子」?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分類,精神疾病約有400種之多,常見精神障礙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以及酒精和藥物依賴等。國內外研究發現,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障礙患病率相對穩定,與地域、種族、經濟發展水平等關係不大。絕大多數精神疾病都不會導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過激行為,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歇斯底里、危險恐怖的樣子,現實中他們反而是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由於害怕被歧視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們的關懷和幫助。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容易暴力傷人?

調查顯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傾向或行為的人約佔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則有近20%的人使用過暴力。發生暴力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數量遠遠低於普通人,社會的偏見和孤立反而讓他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為受害者。

得了精神疾病就無藥可救了?

對於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國有著完善的精神疾病防治網路,他們可以通過入院治療、社區康復、家庭康復等方式回歸社會。而且不處於發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樣具有勞動能力,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甚至成為成就卓越的人。各行各業曾罹患精神疾病的名人有很多,比如前英國首相丘吉爾患有抑鬱症,諾貝爾獲得者、數學家約翰?納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美國著名企業家、航空工程師霍華德?休斯患有強迫症等。

得了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

雖然精神疾病對患者的社會功能損害較嚴重,但隨著精神醫學的發展,精神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過及時治療、堅持服藥和定期回訪等方式控制病情,並且通過系統的康復手段預防和控制疾病複發。很多患者完全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繼續上學、工作,並結婚生子。比起疾病本身給患者帶來的影響,社會的歧視和病人由此而生的病恥感才是精神疾病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礙。(綜合自健康時報、四川在線)

(責任編輯:荊雪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潘瑋柏吊點滴疑似過勞 細數過度疲勞三宗罪
孩子出生後,如何報喜?快來GET這些有趣的idea吧
產檢正常胎兒卻畸形,胎兒畸形孕婦有感覺嗎?
女子誤食福壽螺被迫流產 福壽螺冒充田螺要當心

TAG:健康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