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障礙你的人,只是想給你上一課?

障礙你的人,只是想給你上一課?

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當中,特別是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裡面,都避免不了有這樣的一種人存在,那就是難相處之人,我們一提到我們生活當中的這個人,我們就會大皺眉頭,就會湧出畏難情緒,但這本書的開篇,告訴我們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我們與難相處之人打交道的時候,你要能夠發現審視這種情況的新視角,這是很關鍵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都是帶有著我們的人生經驗,認知的濾鏡,就是我們像戴著鏡片透過鏡片去看待這個人。那麼這裡面就有我們的偏好,有我們的情節,當然也有我們認識事物的局限。

是啊,由於我們的認知和經驗是受限的,我們的視角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很難真正客觀完整的去看待一個人,這就像我們小的時候玩的這個投影的遊戲,我們在燈光下,用雙手各種造型作出狼的動作,大雁的動作,我們不時的調整自己與燈光和牆面的角度,把影子投到牆上去,我們為什麼要調整我們的角度呢?因為每一個角度,它投出的影子都是不同的,我們去看待我們的關係人,很多時候地我們討厭一個人,我們覺得這個人難相處,實際上這是我們對他的影子作出的判斷,並不是他這個人的全貌,這就是那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在人際關係當中,當我們被冒犯的時候,當我們覺得一個人難相處得時候,我們能不能不急著先下結論,而是耐下心來,能夠換一個角度,再去看一看他,能夠再經過一些事情去品一品它,這是非常關鍵的。

另外作者提出,人際關係的問題雖然很多,原因很多,但是有三個原因是最基礎的,它們是:感覺遲鈍,交流不充分,核對他人的關愛不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能夠領會他人感受的能力,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行動,會對他人造成怎樣的影響,從他的角度,在領受的時候,他會有怎樣的感受和情緒,我們對這個是否有著靈敏的感受力,就決定了我們的同感力和共情。

另外對一件事情的解讀,你以為你的解讀就是真理,你知道換到對方的角度是不是也這樣認為呢?我們有沒有求證呢?我們有沒有開口去問問他們的反饋意見呢,就像雷格在節目裡面時常講到的,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有效的溝通,要符合兩個元素,第一你準確的表達了你想表達的信息,第二對方的回應是你想要的,只要對方的回應不是你想要的,你就要重新回過頭來去檢視你在傳遞信息的時候,是否有誤,是否丟了數據。

另外在這本書的第一章當中,還提到了一個人際關係當中的網球論,作者特別願意跟自己的一個好朋友一起打網球,因為這個好朋友,總是把球擊到他的最擅長的正手的位置,所以他的網球技術也沒有提高,後來他換了新的搭檔之後,新的搭檔,對他造成了一定的挑戰。總是把球發到他反手的位置,就逼著他要著重的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原來弱項的反手的位置,作者說,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的難相處之人,就像我們的網球對手,他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可能不喜歡他們的所作所為。說你看,我明明正手非常舒服,你偏得給我反手,你偏得給我反手。我們不一定喜歡他的所作所為,也不一定喜歡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們要承認,這樣的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改進自己,而這個機會,是在我們的心理舒適區,是在跟我們相處融洽的人身上是找不到的。所以當你的生活中,出現了一個跟你作對的人,讓你覺得格格不入,難相處得人,你是否也可以轉變一下意識,這個人是在幫助我的反手擊球能力。就像我在每日閱讀裡面,經常跟大家講的,當你讀一本會令你頻頻點頭,拍案叫絕你覺得非常相應的書籍,你未必受益最多,往往是那種,你第一時間覺得很艱澀,甚至覺得自己有點不太懂,覺得啃起來有些困難的書籍,當你耐下心來反覆,深入之後,你會發現,真的受益良多。因為他極可能是你認知上的盲區,或者他拓展了你思維的疆域。

另外,作者提出了一個蠻有趣的假設,他說我們可不可能假設,真正難相處之人,他並不是隨即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我們可否先假設,他們是授命前來的,前來幹什麼呢?幫助我們實現心靈的成長,很多人說,那這作者說得不就是宿命論的意思嗎?先不要急著把它歸類,我們更合理的思路是,我們是相信這種可能性對於我們更有幫助,還是不相信這種可能性對我們更有幫助呢,如果我們真是作出這樣的認識,說所有在我們生命當中出現的與我們貌似對立的人,都是授命來幫助我們實現心靈成長的,都是來幫助我們去愉悅我們最應該去愉悅的障礙和局限的,那麼我們就不會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製造出問題的人身上,而是反躬自省,來審視自身,我們就開展了極有創造性,建設性的內在工作。我們會深入去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遇到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對對方有著那麼大的反感,我們在與對方的交往絕力的過程當中,能得到怎樣的學習,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生命當中的障礙,以及我們慣以難相處之人的關係人呢。只有當我們摔倒了,我們才會來審視,是什麼絆倒了我們呢?我們才會深入去探究,絆倒我們的這個障礙物,或者是石頭本身。

還有一個重要假設是,我們看到的一個人難相處,他的這一面究竟是不是他的本性呢?是不是他真正的樣子呢?還是說只是他的行為受到了誤導,他的行為受到了他的人生經驗,受到了他有效的認知和能力的局限,這只是以他有限的方式,在努力處理他生命中的挑戰傷害和艱辛,只不過他在達成結果的過程當中,使用了一種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方式。

你 值 得 擁 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悅讀 的精彩文章:

TAG:每日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