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魚湯,吃烙餅,再來一盤辣子雞,這才是一頓完美的農家菜
拍攝地點:孟庄鎮孟庄村那來山莊
自己種植蔬菜、飼養禽畜,對於很多農家菜館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但能有自己的一片水塘,就難能可貴了。水的存在,不僅讓周圍的環境更加雅緻和靜謐,更為食材的選擇開啟了新的大門。
中國人講究因地制宜,烹飪也是如此,講究因地選材,不同的地域,給人們饋贈著不同的食材,自然也有其別具一格的烹飪方式。與海鮮不同,淡水裡的魚類多用來煲湯。由於生長環境的含鹽量不高,肉質不如海魚鮮美,但其珍貴之處恰好也在此處。
魚湯,是人間的珍饈美味,也是不可多得的食補聖品。一般而言,想要做成一道香濃味美的魚湯,需要諸多繁瑣的流程。農家人則更加追求魚本身的營養和味道。將新鮮的魚去鱗洗凈,除內臟,鰓,切成小塊, 生炒片刻,加入適量開水旺火燒開,改小火慢煮,一直煮到魚肉離骨,湯厚發白,就可以直接上桌了。
農家菜在製作中要求總文火慢慢地燉,這樣湯得味道才會更濃,肉的味道才會更香,吃到口中的感覺是又軟又爛,回味綿長。文火,是只有中國人才能熟練駕馭的火焰。充滿韌性的火苗,不緊不慢的蒸騰著比尋常人家大上兩倍的鐵鍋,是一種別樣的悠然自得。不過對於迫切一飽口福的食客們來說,這種等待就未免有些心焦了。
鏊子,是山東地區獨有的一種烹飪器具,加工的也是北方人的標誌性主食——烙餅。製作烙餅的原料,是小麥干碾磨成的粉,當然也可以用大豆、小麥、玉米等雜糧來碾粉。一邊等待著鏊子燒熱,一邊將麵粉揉成巴掌大小的麵餅,空氣里親潤著樸素的香甜,這是穀物特有的氣息。
在中國烹飪的概念里,油是鍋具和食物之間最重要的媒介,熱力作用產生出奇妙而豐富的烹飪方式。植物油脂比動物油脂更容易獲得,而且更加健康,這個秘密的發現使人類的烹飪史前進了一大步。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不同的菜式選擇不同的食用油烹制,這已經成為美食界里顯而易見卻又難以捉摸的共識。
「敬天愛人」是中國人對生活的理解,儘管艱辛,樸實,可對食物卻是極其的尊重。我們懂得充分利用食材,不僅能保證美食的原汁原味,還能賦予食物更好的寓意。
收看完整版,請關注市中電視台《搜—跟我來吧》欄目。


TAG:聽錢錢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