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沒有書店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
這個世界上不同的城市,就有不同的風景一般的書店。一座沒有書店的城市,是可怕、荒蕪、沒有靈魂的。九月上旬,我參加了由方所主辦的「2017成都國際書店論壇」。在這個論壇上,來自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巴西、德國的書業相關人士,齊聚蓉城。這次論壇讓人充分了解圖書和書店的大量最新信息,也讓我們知道了一些世界上各個角落的、有意思的書店。
法國
法國書店協會主席馬修·德·蒙查蘭說巴黎十六區的瑪黑區( Le Marais),集中了一大批知識分子,那裡有一些很不錯的書店。其中他個人偏愛的是「像一本小說一樣」的書店(comme un roman)。他認為法國書店的最大魅力在於很多都是身處一些美麗的建築。這些書店和建築的優美、歷史相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味。
comme un roman
蒙查蘭出生於巴黎以南115公里的Chartres,一個盛產小麥的地方。他們家族就是世代經營書店的家族。那時他們擁有一家叫l』esperluette的書店,是一座1550年建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雖然之後書店賣給了他人,但蒙查蘭至今回想起來還是擁有很深的記憶。如今,蒙查蘭是法國魯昂拉美緹耶書店的總經理。
comme un roman
「法國的很多書店一般面積都比較小,一百多平方米的樣子。去一家書店,你感覺就像來到了店主的書房,有一種非常親近的感覺。」蒙查蘭說。
除去法國,他還推薦了義大利羅馬的一家「法國書店」、荷蘭Maastricht市一家開在教堂里的書店。這兩家書店都讓他覺得印象很深。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愛書人書店於1997年創立於布里斯班,目前是澳大利亞較為知名的書店。這個書店值得一提的是裡邊的工作人員有很多為澳大利亞知名的作家,比如羅氏兄妹、小說家克里斯·尼恩以及居里等。所以,在這個書店裡挑選書,有時你面前的銷售人員就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寫作者。店主斯塔格女士是書店的創始人之一,她本人也是澳大利亞國內眾多文學獎和圖書獎的評委。這次她也來到了成都。
愛書人書店
「我們很幸運。我們的員工在很多領域都有專長,為我們在市場上贏得良好的聲譽。銷售人員同時也是作家、藝術家、學生,在自己的相關領域屢獲殊榮。有些員工有很多作品,他們在城市的寫作文化里發揮積極作用,在澳大利亞也有很廣泛的人際網路。他們參加作家節,舉辦一些寫作工坊,在文學比賽上做評委。我們對於他們的聘用也反映了書店的個性。」斯塔格告訴本刊。
愛書人書店
愛書人書店的開設源於幾個創始人經常參與一些政治、藝術以及環境的活動,久而久之,他們變得非常了解所在的社區及文化。藉助在社區積累的技能,他們將書店打造得非常紅火。幽默是他們書店敘事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愛書人書店一直試圖推行來書店購物不應只是買一件產品,而是提供給顧客一個完整的體驗。
日本
東京有一條古街叫神保町,整條街有很多二手書店,可以買到很有收藏價值的舊書。
東京還有家叫B&B的獨立書店,位於東京西部的世田谷區,下北澤車站下車走一分鐘可以走到。世田谷區本身在東京也是以劇團和二手貨聞名的一個區。這家書店由「namabooks」的選書企劃人內沼晉太郎和「博報堂kettle」的CEO嶋浩一郎共同創立經營。店名「B&B」取自於「Book」和「Beer」的首字母,書店同時經營書籍與啤酒。看來村上春樹喜歡喝啤酒的癖性,在日本國內並不是一種孤獨的嗜好。
B&B書店
B&B書店很小,二樓的面積大約為100平。從樓梯上去可以看到很多雜誌放在上邊,把門打開,裡面有桌子和椅子,可以一邊看書一邊喝啤酒。一個最大特色是,他們每天晚上都會邀請作者來舉辦讀書會,收費大約是1500日元還包含一杯飲料。這在日本其實是一種非常便宜的價格。吉本芭娜娜曾在這裡舉辦《喂!喂!下北澤》文庫本發行紀念講座。
B&B書店
除書籍與啤酒以外,讀者還可以在這裡買到50 年代—70 年代北歐風格的復古傢具。書店還會出版一些自己做的書籍。
巴西
巴西文化書店是目前巴西最大最好的連鎖書店,在整個南美地區擁有超高人氣。該書店創辦已有60年的歷史,由一對夫婦在1934年創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從德國逃亡,來到巴西。
巴西文化書店
位於聖保羅著名奢華購物中心伊瓜特米的文化書店,被美國《安邸AD》雜誌評為世界最美十四家書店之一。書店由原來的巴西文化圖書館改建而成,面積約4500平米,平均每天接納的顧客數量接近1萬人。
美國
「最後一家」書店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大的新書及二手書書店,目前位於加州洛杉磯市區。這家書店因特別的設計成為洛杉磯一家可以值得一去的旅遊目的地,被譽為 「世界最美二十家書店」之一。
書店內部有美麗的天花板和宏偉的柱子,以此構建出一種超大空間感。店內還有別具一格的「書牆」。店內還可以舉行時裝秀。
「最後一家」書店
據書店的經理凱瑟琳娜·奧爾芬介紹,這家書店原是所有者Josh Spencer在公寓里做的在線銷售平台。Josh Spencer在洛杉磯市中心工作和生活,這個平台被他稱為除家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一處可以和社區連接的地方。因為Josh Spencer不喝酒,所以平時沒有酒吧之類的中立的「第三空間」。於是他就想乾脆成立自己的書店。他當時找到了凱瑟琳娜,因為她有書店和圖書館的工作經驗。
書店從2009年成立發展至今,已頗具規模。書店現在的所在地是一座百年老樓,對洛杉磯來說是頗具歷史的建築,從前銀行的金庫現在被他們用於存書,這種轉變是讓我覺得非常好玩。
「最後一家」書店
在這座樓本身的歷史感的基礎上,擁有者Josh Spencer坐在其間設想他們還能再加入些什麼東西。他喜歡蒸汽美學,於是將現代藝術和維多利亞式結合在一起。他們和來自不同地方的藝術家合作設計這個書店,有些藝術家就把書放在牆上做成雕像,他們又把收銀台做成了書牆。一年之後,他們在夾層設計了「迷宮區」,希望讀者「迷失」在書的海洋。
店名叫「最後一家書店」,其實或許算是一個小小的玩笑。當時書店創始人看到街區裡邊有很多書店都關了——當時很多美國的書店都離開了市場。所以Josh覺得不妨將自己即將開設的這家書店叫「最後一家書店」。
英國
倫敦月亮巷書店是一家位於倫敦南部的兒童書店。2017年被評為「倫敦最佳獨立書店」。店主塔瑪拉·麥克法蘭也是一個愛好兒童文學寫作的作家,已出版《神奇的伊斯瑪》系列。
倫敦的社區其實非常多樣化。月亮巷店主麥克法蘭認為倫敦不同風格的書店可以詮釋倫敦各個區的生活。在英國,有些人會出版自己的書,有些人會把自己撰寫的兒童文學作品上傳到網路。月亮巷書店為很多獨立作者建立了一個平台,去分享他們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兒童文學方面的著作。同時書店也在傳統出版業當中積極幫這些作者爭取機會。
倫敦月亮巷書店
店主麥克法蘭告訴本刊,當人們缺乏空間的時候,反而會創造更多可能性。月亮巷書店非常小,但正因為小,書店可以精心布置書的擺放,人們可以在陳列中迅速找到最心儀的兒童讀物。因為在倫敦開書店代價非常昂貴,租金很高,所以月亮巷書店盡量在有限的空間當中把布局做得非常精緻,充分利用空間。
倫敦月亮巷書店
倫敦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聚居的地方,14%的人口都是非洲裔或者亞洲裔,可英國出版業當中只有2%的作品面向非洲裔和亞洲裔。麥克法蘭認為這是一個缺憾:意識層面和實際人口構造方面出現了非常大的落差。「英國人口是非常多樣化的。一個著名作家曾經說過,一個故事可能會導致非常刻板的印象,這些刻板印象可能會以偏概全。我們現在正進行一些有助於傳播多樣性的書籍的銷售,它們在兒童文學方面可以防止刻板印象的產生。」麥克法蘭說。
(圖片來自網路)


※建築師李虎:古典者的現代信仰
※它們很可能是今年最好的五部國產紀錄片
※被叫停的安徽歙縣祠堂拍賣:「異地保護」之爭
※讀書 名人的枕邊書
※鹿晗和關曉彤,是兩代人啊!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