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立股份,地方性混改樣本,或現「客大欺店」
本文題圖來自海立官網,為2012年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在南昌海立參觀。
央企中石化、聯通混改備受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即便BAT成為股東也不會有多大發言權。對壟斷行業中的央企來講,社會責任永遠要排在第一位,黨的領導什麼時候也不能削弱。至於業務上的合作,不當股東該有也會有,當了股東更須嚴格遵從市場規則不能搞利益輸送。
地方性國企則不然,民企參與混改必有「當家作主」之希冀、當地國資委則未必甘心撒手,公、私之間博弈如何雙贏是高難度課題。
深深房A(000.29.SZ)混改引吸了中國恆大(03333.HK)。後者通過巨資買入萬科A(000002.SZ)為深圳地鐵資本運營助力並且賠了70多億,相當於在深深房A的盤子之外向深圳國資委讓渡了一大塊利益。但這是個例,其它民企學不了。
相比之下,海立股份的混改更具代表性和「觀賞性」。
老牌上市公司海立股份(600619.SH)是國內空調壓縮機雙雄之一。2017年8月初控股大股東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計劃轉讓控股權,但隨後又火速宣布放棄轉讓。
9月21日,格力電器(000651.SZ)宣布「持有海立股份達到5%。」 9月23日,格力電器公開承諾未來12個月內不減持;積极參与海立股份股東或有的股權轉讓計劃。
海立股份被認為是「上海國企混改先鋒」,混改前景撲朔迷離。
海立空調壓縮機有多「牛」?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空調、冰箱市場井噴,但壓縮嚴重依賴進口。
1992年,上市公司「上海冰箱壓縮機股份公司」上馬了與日立合資的「140萬台空調壓縮機項目」(日本日立公司股比25%)。
1992年,該項目「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其實,把渦輪、蝸桿等零部件攢起來沒多少技術含量。如此說來,玩樂高的小朋友更牛:當天開工、當天竣工。
實際上,合資項目到1994年才初具規模(產、銷售最分別為31萬台、25萬台)。當年的宣傳要點是「取得了當年投產、當年達產、當年見效的驚人業績。」
此後,上海冰箱壓縮機廠逐漸轉向空調壓縮機。2000年空調壓縮機銷量超360萬台,全國市場份額達26.41%;冰箱壓縮機銷售量及市場份額分別為87.39萬台和8.04%。
2001年,上海冰箱壓縮機廠更名為海立股份——上海的海、日立的立。
到2005年,海立股份空調壓縮機銷量達935.3萬台(其中725.8萬台來自日立合資廠)。而冰箱壓縮機放在參股35%的「上海扎努西」生產, 2005年銷售204.7萬台。該公司連年虧損,但業績沒有併入上市公司海立股份。
2009年,海立股份空調壓縮機銷量1136.6萬台(全部來自日立合資廠),市場份額21.14%。冰箱壓縮機業務幾經整合卻未見起色。
2010年以來,海立股份營收出現兩次峰值,分別是2011年的82.05億和2016年的73.84億。
2011年,海立空調壓縮機銷量達1755萬台(其中1752.54萬台來自日立合資廠)、但市場份額降至15.32%。
2014年,海立空調壓縮機銷量達到創紀錄的1801萬台,但其中變頻空調僅佔264.1萬台、佔比14.66%。而變頻空調已迅速成為市場主流,2014年佔比達57.9%(2012年為50.6%)。海立在產業升級大潮中慢了二三拍。
除個別年份,海立股份凈利潤率(扣非)不到2%,2016年僅為9500萬元。
2014年,產品結構升級換代慢兩拍的海立股份,市場份額降至12.8%。格力等大品牌紛紛自建壓縮機生產廠為自家產品配套。以定頻(非變頻)產品為主的海立轉向「非自配套市場」,2014年份額為29.5%。#總體份額拿不出手了,海立開始以細分市場份額示人#
主流空調品牌已喊出「淘汰定頻、變頻平價」的口號,定頻空調日薄西山。同時,自配壓縮機亦成潮流。
2016年61.1%的空調採用廠家自配壓縮機。海立的1700萬台空調壓縮機幾乎全部投入非自配市場,佔比30.2%、市場份額保持第一,但入不了主流空調廠商法眼。
以格力電器為例,擁有行業內最完整的配套能力,別說壓縮機連電容、漆包線都能自主生產,「與海立股份」互補十分牽強。
電機、新能源都不足以令人興奮
2015年海立股份通過重組杭州富生電器切入製冷電機市場。8月開始銷售,當年銷量就達2020萬台。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電機銷量分別為2053萬台、1202萬台。
但打著「實現資源整合,發揮協同效應」的重組並未體現多少協同。2016 年只有95萬台海立壓縮機配了自家的電機,佔比5.58%。
除了豐富一下概念,整合的主要收穫是壯大營收,掩飾原主營業務的滑坡。2016年電機銷售收入逾13億、佔比達18%。剔除這項新增業務,海立壓縮機銷售額比2010年還少3.6億。
海立股份最令人關注的是車用渦旋式壓縮機的研發及生產。
早期汽車空調以發動機作為動力源,後來出現將電動機、壓縮機組裝為一體、形成全封閉部件的驅動方式。由於對電動汽車來講,這是唯一的驅動方式,車用一體化壓縮機披上的「新能源」外衣。
2016 年,中國新能源車銷售為51.14萬輛,海立壓縮機份額約為16%,對應銷量8.1萬台,佔2016年壓縮機銷售的0.48%。
車用空調一體化壓縮機是不錯的方向。2017年9月8日召開的《2017中國汽車發展國際論壇》上,辛國斌副部長透露「工信部已啟動相關研究,制訂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
但回顧歷史,以進口替代、組裝起家的海立股份在技術創新方面乏善可陳,否則也不會錯過從定頻轉向變頻的機遇。新能源車用空調壓縮機這塊蛋糕,海立也不見得能叼住。
即便2040年全國售出的2000萬輛乘用車全都是電動車,其中20%採用海立的「一體機」,充其量不過400萬台,僅相當於2016年銷量的23.5%。
「新能源」對海立來說不僅是「遠水」而且是「杯水」,所以國資大股東才會賣股權。俗話說「買得沒有賣的精」,何況賣家是上海人!
地方國企混改樣本
海立股份這樣的地方國企,一無壟斷地位(中石化、中國聯通),二無誘人資源(土地、礦藏等),三無閃亮業績、四無光明前途。#2016年還拿了5844萬政府補貼#
假如有的話也會先剝離再混改。如2016年5月,政府向海立回購了位於杭州的兩塊土地,12.45萬平米、對價8846萬元,每平米地皮835元!
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的地方政府既不能放手、也不敢賤賣,但與強勢民企(如賬上有1000億現金的格力電器)議價能力又不足,混改方案非常難拿。
海立股份控股股東為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實際控制人上海市國資委間接持股20.22%。
2017年7月31日海立股份開始停牌。8月4日,大股東宣布「擬以公開徵集受讓方」,徵集期為8月14日——8月25 日。
假如以30均價為定價基礎,交易價為基準價的90%,則單價為9.5元/股。上海電氣轉讓1.75億股的總對價約為16.6億元。
16.6億拿下滬市主板上市公司控制權,真心不貴,但上海電氣(無疑代表了上海國資委的意志)提出的「13條」中的兩點令潛在買家不爽:
一是「受讓方承諾在取得上市公司控股權後,保持上市公司現有主營業務不發生重大變化,保持上市公司管理層和員工隊伍穩定。」也就是說,新主任想注入自家資產不行,必須做壓縮機,還不能裁員。
二是「在受讓方業務與海立股份主營業務不構成同業競爭的前提下,受讓方對 海立股份產業發展具有協同促進作用。比如,格力旗下龐大壓縮機產能與海立是競爭關係,不滿足受讓前提。
第一條限制了其它行業潛在買家的積極性,第二條綁住了本行業潛在買家的手腳。轉讓價雖然不高,但買家束手束腳,無法按自己的意志整合,要它何用?
8 月 21 日,電氣總公司提前終止了還有4天到期的「公開徵集」,稱「擬對方案作出重大調整。」
9月21日,格力電器宣布「持有海立股份達到5%」。公告顯示自8月29日海立股份復牌,格力電器連續16個交易日在二級市場累計買入4331.56萬股。均價約為13.1元,較上海電氣可能的對價高38%。
格力電氣公告稱:「2017年8月23日海立股份發布《終止協議轉讓公司股份的公告》後,未與海立股份控股股東進行過接觸。」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有可能接觸過。
9月23日,格力電器作出兩點承諾:未來12個月內不減持;積极參与海立股份股東或有的股權轉讓計劃。至於是否會在二級市場繼續增持,格力電器稱「不排除進一步增持的可能性」但「將根據證券市場整體狀況並結合海立股份的發展及其股票價格情況等因素,決定何時增持海立股份的股份及具體增持比例。」
格力電器採取的是「陽謀」:先在公開市場收5%籌碼,再和上海電氣談。價格不是問題,但「13條」中要命的兩條要拿掉!#否則無法讓銀隆借殼#
估計上海國資委的底線是不遷冊、不裁員,就其他條款讓步的可能性不小。
海立股份混改的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客大欺店」。


※回收寶再獲3億融資,廢舊手機有多大價值?
※互聯網企業似乎都想把金融作為變現方式,是好是壞?
※觀眾說無聊,參展方說賺錢難,漫展到底怎麼了?
※如何打造一個智慧門店?
※攜程做出「緊急整改」;iPhone 8 第十爆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