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兵指大都乾坤改,然而朱元璋攻取的卻是一座空城

兵指大都乾坤改,然而朱元璋攻取的卻是一座空城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一日,徐達至開封行在謁見朱元璋,朱元璋當然先要慰勞一番。徐達聽完朱元璋的慰勞和鼓勵,頓首告退,但才走沒幾步,又被朱元璋重新召入。朱元璋對攻取大都畢竟不放心,因此又問徐達:「今取元都,計將安出?」徐達當然不能給朱元璋潑冷水,而且他對於克取大都的確也很有把握,於是從容回答道:「臣自平齊魯,下河洛,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逡巡太原,徒為觀望。今潼關又為我有,張思道、李思齊失勢西竄,元之聲援已絕,臣等乘勢搗其孤城,必然克之。」

徐達的分析入情入理,擴廓帖木兒因為和元順帝之間的矛盾,在此前徐達率軍平定山東、河南的過程中並沒有進行有效的增援,因此在徐達最終進軍大都的過程中,仍舊有可能持消極態度。另一方面,隨著明軍佔領陝州、潼關,陝西李思齊、張思道東進增援的道路也被封閉,明軍解除了西顧之憂。此時的大都,確與一座防守虛弱的孤城無異,只要正常用兵,攻克不成問題。

朱元璋對徐達的回答很滿意,但仍舊通過地圖進一步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即「卿言固是,然北土平曠,利於騎戰,不可無備」。朱元璋仍舊擔心一旦其他地區的元軍增援大都,將會給明軍造成不利,因此他建議徐達以精銳先鋒為前導,沿東線進軍,趁大都外援未至,內部驚慌失措的時候一鼓作氣將其奪取。但徐達也有自己的擔憂,他覺得儘快奪取大都他沒有意見,但一定要提防元順帝北逃留下後患,因此在奪取大都後,一定要立即乘勝追擊,務求徹底消滅元廷中央。

面對徐達除惡務盡的計劃,朱元璋再度顯示出了自己的保守,他認為:「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氣運之盛,理自當興;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繫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自澌盡,不必窮兵追之,但其出寨(塞)之後,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擾耳。」應該說,朱元璋此時是過於保守和天真了,對於朱元璋的話,徐達不能反駁,只能接受。

徐達於六月初四日離開開封返回河陰,籌划進軍大都。專門從陝州跟隨徐達返回汴梁的馮勝則被任命為征虜右副將軍,參與最後攻取大都的戰役。常遇春等人也奉命率軍進至出發前最後駐軍的陳橋。朱元璋則在處理完河南地區事務後於七月返回南京。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因為明軍在出發時並沒明確是否乘勝追擊,導致後來決定追擊時過於倉促,錯失了擒獲元順帝的最佳時機,也給此後的明朝留下了無窮的後患。

明軍北上滅元作戰示意圖

七月十一日,朱元璋在離開汴梁返回南京前夕,敕諭徐達趁「秋氣已近,糧餉粗足」的時機從速進軍。當朱元璋在七月二十三日最後決定離開汴梁時,又對前來謁見的徐達進行了鼓勵。七月二十八日,朱元璋離開汴梁,馮勝奉命留守。徐達攻取大都的行動也進入了最後的準備階段。徐達命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人率益都、徐州、濟寧方面的軍隊,即此前奪取山東時的西路軍與自己的東路軍會師於東昌,以求實現集中兵力的目的。與此同時,徐達還讓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左丞趙庸、平章曹良臣、俞通源、都督副使顧時等人率軍籌備大軍渡河事宜。徐達這樣安排,正是踐行他此前和朱元璋商定的戰略,沿東線以最快速度奪取大都,以免戰局出現變故。因此,集中兵力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徐達畫像

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初二日,徐達率軍自汴梁出發,於陳橋渡過黃河,開始了攻取大都的行動。當日進至安丘,薛顯、傅友德攻取衛輝,元朝守將平章龍二棄城逃往彰德;初五日,徐達兵臨彰德,龍二再度棄城逃走;初七日,徐達抵達磁州,他派人至虢州召指揮王臻還兵守衛漳河,自己則在次日進抵邯鄲,元朝守將再度棄城逃跑。隨後,徐達又以同樣的方式佔領了廣平。閏七月十一日,徐達抵達臨清,他在這裡決定增加手下的兵力,於是派人至東昌令張興祖率軍前來跟自己會合,同時又派人至樂安讓華雲龍也率軍趕來。徐達在東昌集中了所有能夠集中的軍隊。就在徐達等待後續部隊趕來的過程中,傅友德抓獲了元朝將領李實臣和張處仁,於是決定以兩人為嚮導開通陸路道路,顧時則疏浚閘門,為水軍開通道路。

常遇春畫像

閏七月十四日,常遇春佔領德州。閏七月十五日,韓政、孫興祖等都趕到了臨清徐達處,徐達在留下韓政「守東昌並鎮撫臨清」後,立即率馬步舟師沿著此前傅友德開闢出的道路北上,在德州會合了常遇春、張興祖、高顯、毛驤等人。閏七月二十日,徐達佔領長蘆;二十三日,徐達又佔領直沽。直沽為元軍海港,明軍在這裡奪取了七艘元軍海船,將其用於搭浮橋以方便大軍前進。同時,常遇春、張興祖則率舟師沿運河東西兩側同時進軍,元朝防守海口的將領也速「望風奔遁」,由此「元都大震」。

閏七月二十五日,明軍抵達了河西務。在這裡,明軍總算遇上了一次像樣的戰役,元朝平章俺普達朵兒只進巴率兵迎戰,「我師(明軍)與戰,大敗之,擒知院哈剌孫及省院將校三百餘人,獲馬六百匹、船百餘艘、糧二千六百石,平章達朵兒只進巴等遁去」。之後,徐達馬不停蹄,立即兵進通州,在河東岸紮營,常遇春則在河西岸紮營。二十七日,元國公卜顏帖木兒率軍出大都前來迎戰,被常遇春擊敗,明軍「擒卜顏帖木兒及副樞也先迭兒、脫脫帖木兒,獲馬四百匹、船百餘艘,國公五十八遁去」。明軍在閏七月二十八日佔領通州,兵臨大都城下。

徐達攻取大都的行動明顯分為兩個階段。明軍自陳橋渡河後沿太行山東麓進軍,北上攻克廣平路後,突然向東轉至臨清。在臨清徐達集中了兵力,然後沿著運河東西兩岸兼程北進,長途奔襲,僅僅用了十天時間就抵達了河西務,隨後很快佔領通州,抵達大都城下,進軍可謂神速。然而徐達佔領通州大都已在眼前時,他卻在通州停留了三日之久以修築通州城牆,沒有趁大都內部人心惶惶的時刻對其發動攻擊,顯得非常反常。俞本對此解釋為「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敵兵,城上亦無旗幟,疑其有伏兵而回」。至今無法得知徐達是因為謹慎還是因為受到了情報誤導,抑或是踐行朱元璋對元順帝網開一面的言辭才在佔領通州後沒有立即對大都發動進攻,但徐達的做法讓他錯失了第一次擒獲元順帝的機會。

實際在閏七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在分析形勢時已經表示「也速已敗,擴廓帖木兒遠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他認為大都已不可守,並在當夜率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人北出健德門逃往上都開平。如果徐達在閏七月二十八日當天不是僅僅派遣哨兵而是以大軍迅速挺進大都,還有可能將元順帝堵在大都城內,即便不能將其包圍在大都,也能根據形勢迅速追擊。但徐達在通州耽誤了三天,在八月初二日才分兵左、中、右三路奪取了已經成為一座空城的大都

元大都復原圖

雖然因為元順帝的逃走讓奪取大都的價值大打折扣但大都落入明朝手中仍舊在政治上有著極大的意義,這標誌著元朝作為中原正統王朝的生命已經結束了。元朝歷十一帝、九十八年,至此滅亡。此後的元朝政權則被稱為北元,它和明朝之間仍舊有著持續的戰事,但性質已不再是爭奪中原正統的戰爭了。明朝成為無可爭議的中原正統王朝,朱元璋接下來的使命也變為平定全國並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制度了。可以說,奪取大都後,明朝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與側面:侍衛親兵眼中的洪武大帝與明初史事》

從江淮到大漠,重走成就明帝國霸業的征途;置身軍帳和宮廷,親臨朱元璋回籌轉策的每一個瞬間;跟隨開國的大臣和將領,觸摸一個更真實的洪武大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望海堝大捷,明初對倭寇作戰重大勝利
開口常笑的彌勒背後那不為人知的血腥故事
極簡世界史之兩分鐘看懂差點成為全球霸主的明朝
德國實施了首次攻艦行動成功後,迸發了建造航母的想法
佩劍,第三帝國軍人榮譽和權威的象徵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