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道」是宇宙間的「和諧」之音?
文/李信軍
越來越多人關注道教
道教是因「道」而得名,故謂之「道教」。道教尊「道」而貴「德」,以「處下、不爭、柔弱、謙讓、慈儉」為教義。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主張「互敬、互愛」。在道教的教義中,可以看到處處體現著「積極」的理念,這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所說的「道教關於和諧、善意、合作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理想,也是聯合國努力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與合作的出發點。」
道文化(資料圖)
當今世界,本應是文化、種族等多元的、二十一世紀文明的,共同發展的社會。可是事實證明,世界不太平。諸如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種族歧視、軍備競賽。民族、宗教、文化之間相互攻擊、詆毀,甚至戰爭。無節制的對自然、資源進行浪費、開採,引發的生態惡化、空氣污染,以此誘發的乾旱、洪澇頻現,疾病、瘟疫盛行……
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國際學者,都把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的目光轉向了東方,轉向了道教。如黎明大學陳水德教授說:「老子是人類能夠參與自然和諧過程的導師,是人類命運日趨衰落的救星,老子思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時是人類剷除邪惡破壞自然完美的有效利器。」美籍奧地利物理學家卡普拉在他的《非凡的智慧》一文中指出:「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善的生態智慧。」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在他的(《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東西方的考察》)一文中則說:「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將達到的狀況。」
道法自然(資料圖)
道教崇尚和諧自然
道教倡導以「道」治國,以「德」治國,甚至提出了,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的政治主張。只有充分認識到「處下、不爭、謙讓、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哲學底蘊;不以「兵強天下」、「不霸權、不欺弱」,才能夠為「社稷主、天下王」,而「誠信天下」、「譽滿天下」。
道教注重人格修養。要求以「道」修身、以「道」處世。對上不諂媚、對下不粗橫,而是對內對外不卑不亢、淡泊寧靜。道教的這一種人格修養,正如俄文學家托爾斯泰所稱讚的「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浙江大學孔令宏教授則說:「老子的人生態度深刻影響了道教人士仙風道骨的品格,使其形成與世無爭、淡泊名利、樂善好施、博愛濟眾,超邁脫俗的主流風格。」
和諧自然(資料圖)
道教尚科學重實踐,反對不切實際、弄虛作假。道教追求健康、長生的科學精神,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提煉、實踐的諸如煉丹、養生、太極、中醫……就是為全人類所做的重大貢獻。宗教講科學,是道教的一大特色。正如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而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關於科技成果及其智慧,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教授對道教推崇備至,說:「道家有一套複雜而微妙的概念,他是後來產生的中國一切科學技術思想的基礎」;並斷言「在中國文化技術中,哪裡萌芽了科學,哪裡就會尋覓到道家的足跡」。
道教倡和平反戰爭。《道德經》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軍隊是用來維護和平、維護穩定的。如把軍隊看作是強權、霸權、擴充、侵略的利器,那是不吉利的,不得人心的,是違背「天道」的。老子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同時指出:「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只要搞侵略、搞霸權、是得不到好下場的,結果必然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道教提倡和平(資料圖)
總之,「修之(「之」均指「道」)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只要信道、用道,無論一個人、一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都是無往而不利的。有鑒於此,筆者以為: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必然是一個迷失方向的國家;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必然是一個短命的民族;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必然是一個墮落的人。
道教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以老子之道入世可以修養治平,以老子之道出世可以超凡入聖。得大道之滋潤,用大道而生輝。大道文化,光昭日月,福澤群生。其必然是二十一世紀全人類乃至宇宙之間的「和平」之聲、「和諧」之音。
(編輯:玄朴)
聲明


※越超天地,不在五行:道家丹道修鍊秘要
※「有道知乎·Q問U答」
※詭異老者,竟是百年棋靈;護佑宅子,後人感念恩德
※面對上天司過之神,世人該如何去更正善惡禍福?
※一念純真,心無旁鶩,才能感徹天地神願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