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倫勃朗一生自畫像中探究健康的自戀方式,內附學生自畫像作業

從倫勃朗一生自畫像中探究健康的自戀方式,內附學生自畫像作業

GIF/1K

導讀:

昨天,我們向大家展示了學生自畫像作業的第一部分,今天我們繼續展示下一波自畫像作品。有人說自畫像時一種「自戀」的表現。那今天,我們就用一種健康的自戀模式開啟我們的畫展。

本次自畫像訓練的要求並不是要求大家畫的多麼符合藝考的要求,畢竟,藝考並不考自畫像。我們要求是畫出自己的靈魂,發現真實的自我。而所謂發現自我,也就是通過繪畫了解到此時此刻自己心靈深處的想法,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從而尋找到自己需要彌補的問題。畢竟這個年紀的學生並不夠成熟,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才能找到取勝的關鍵。

羅嘉琪自畫像:

賈丁哲自畫像:

肖聖鴻自畫像:

唐家寶自畫像:

很多學生在做完自畫像作業後,都感嘆:哎呀,根本不像我呀!可是,他們卻沒有發現,其實他們畫的就是自己。只是,他們之前並沒有注意到原來自己是這個樣子的!正所謂:發現自己。做這個作業並不是讓自己對自己產生懷疑,而是對自己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興趣、甚至是一種愛。如果你願意將它理解為自戀,其實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程正茂自畫像:

王欣琳自畫像:

楊文斌自畫像:

姚爍怡自畫像:

「自戀」這個詞來源於古希臘神話故事。自戀(narcissism)一詞見於歐美文學作品中,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後人稱之為水仙花。

黃睿自畫像:

甘雨自畫像:

徐暢自畫像:

王芷嫻自畫像:

我們的自畫像作業,也希望學生們自戀。但是我們並不是要求大家無法自拔的「自戀」,而是發現自己的美,學會對自己的心靈尊重。選擇藝術本身就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只有遵循了內心的召喚,並堅定地踐行下去才有可能抵達最終的目的地。人的一生其實並不長,不過區區幾十年,有些人可以遵循內心的召喚並奮鬥一生,有些人卻只能趨於平庸碌碌無為。在沙老師的畫室,我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是遵循內心召喚並為之努力終生的藝術人才,而絕非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

劉率自畫像:

繆蕊自畫像:

陳泓江自畫像:

郅曉寒自畫像:

健康的自戀,能夠區分自己的想像與現實的差別,在面對理想的同時,立足於現實。對世界、對他人的評價都比較符合實際,能夠較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健康自戀的人,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他們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希望自己過得好,也願意別人得到幸福。這就是一個合格的藝術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周旖慕笛自畫像:

蔡涵自畫像:

孫秀南自畫像:

李澤自畫像:

我們的一生或許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軀體,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自己的靈魂。另外有一點,我們可以100%的確定,無論你的靈魂寄存在怎樣的驅殼之內,你都只能通過不斷完善自己的靈魂讓這具別具一格的軀體發光發熱!

今天文字的最後,我們奉上一組倫勃朗各個時期的自畫像,讓我們在大師的靈魂的自我寫照中結束本期的自畫像課程!祝願每一個畫室的學生能在沙老師的畫室——這座夢想的花園鑄就自己藝術的靈魂。

倫勃朗自畫像1629

17世紀的荷蘭,是一個富庶的時代。

1606年7月15日在萊頓的一個磨坊主的家庭,畫家出生了。

倫勃朗——六個兄弟姐妹中最聰明的一個——被送入拉丁語學校讀書,14歲進入了萊頓大學法律系(插一句,小編我十四歲還在初中懵懂的暗戀那個留著小辮的女生呢)

可是,倫勃朗對法律沒有興趣,退學並轉向了他一直熱愛的繪畫。(來自民主家庭)這樣就開始了他的藝術人生:15歲學畫;19歲出師;22歲收徒(就是辦畫班,不過不知道有沒有美術高考,畫班成績怎麼樣);26歲出名;28歲結婚(這屬於晚婚晚育完全符合我國國情,可惜不是我偉大祖國的子民);33歲達到人生高峰;可是緊接著:36歲夫人去世,事業受阻;52歲破產;62歲兒子去世,63歲在悽慘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這些自畫像就彌足珍貴的紀錄了畫家一生的歷程。

從阿姆斯特丹學成回來,正是意氣風發的時期,一切對這個年輕人都充滿希望。這個時期他的表現手法很明顯比較注重光線,並且帶有一些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表現風格,其整體營造的效果讓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蓬勃向上的朝氣。

倫勃朗自畫像大約1629

插羽毛貝雷帽的自畫像 1629年 板上油畫 89.7×73.5厘米 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

自畫像 大約1629年 板上油畫 38.2×31厘米 日耳曼紐倫堡

笑的人。大約1629年至1630年 15.3×12.2厘米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畫廊

倫勃朗笑的年輕男子的半身像 大約1629年至1630年 41.2×33.8厘米 阿姆斯特丹倫勃朗故居博物館

自畫像(1628年至1629年),倫勃朗

1629 老繪畫陳列館慕尼黑

自畫像 1630年石油銅 15.5×12厘米 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

對倫勃朗來說,1631年前往阿姆斯特丹時遇到的經紀人亨德·凡·優倫堡(Hendrick van Uylenburgh) 可以說是他的貴人,正是他給倫勃朗在阿姆斯特丹這個繁華德都市開拓了市場,也正是由於他,倫勃朗才認識了後來的夫人同時也是優倫堡表妹的莎絲吉雅,並與其在1634年結婚。

自畫像與獅子狗東方裝束自畫像 1631年至1633年 板上油畫 66.5×52厘米 巴黎小皇宮

自畫像 1632年 板上油畫 64.4×47.6厘米 格拉斯哥凱爾溫格羅夫藝術畫廊和博物館

穿著扭矩和金鏈的自畫像 1633年 板上油畫 70.4×54厘米 巴黎盧浮宮

倫勃朗自畫像(紐約)1630-1635

自畫像 1634

戴金鏈的自畫像 約1635

倫勃朗 戴貝雷帽的自畫像 1640

倫勃朗 - 倫勃朗和妻子薩斯基亞的場景

倫勃朗自畫像1635

倫勃朗自畫像大約1637

倫勃朗的對建築的背景下,1637

倫勃朗 - 自畫像的年輕男子

倫勃朗住上豪宅、事業達到高峰的階段,作品中明顯感覺到他已經成為上層社會的一員,開始顯現出上層人士的優雅,其表現手法擺脫了之前的巴洛克式,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風格靠攏。整幅作品構圖是非常完整、穩定的三角形,是模仿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家提香(Tiian)的肖像畫構圖;對於用色也變得更加沉穩,收斂;最重要的是畫家眼神的表現,帶著一種高貴與堅毅,淡定與自信,很好的體現了那時獲得社會地位後的氣度和自信。

倫勃朗自畫像 油彩 102×80厘米 1640

自畫像倫勃朗1641

1642年,那一年他創作了那時遭人排擠而現在舉世聞名的《夜巡》,禍不單行,畫家最愛的妻子也在這一年去世,從此倫勃朗的生活一落千丈。

自畫像平頂帽1642年1月1日

倫勃朗 戴了帽子和兩條鏈的自畫像 約1642

倫勃朗 貝雷帽和紅色披風的自畫像約 1645(1643-1648)

自畫像 1650

大型自畫像 1652年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

倫勃朗 自畫像 1654年1月1日

自畫像 倫勃朗 1655

這張作品是1658年創作的,這一年畫家的豪宅被拍賣用來抵債,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畫家自身:由於之前是迎合大眾口味所以其作品十分受歡迎,但是現在,當他得到些成功之後,便更想去追求自己的東西——自己認可的而不是觀眾需要的。於是,畫家越來越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創作,就和大眾距離越來越遠了。這時期的作品明顯能感受到畫家越來越注重探索如何表現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在這幅作品中,人物是穩定的等腰三角形構圖,背景是比較統一的深色,這樣更能烘托畫家的堅持和孤獨。

自畫像 倫勃朗 1658

自畫像 1659 布面油畫 52.7×42.7厘米 蘇格蘭國家畫廊

倫勃朗 自畫像 1659

1659 30.7X24.3

1660年,倫勃朗54歲。畫家生活的潦倒在此畫中一覽無餘。畫中藝術家身體虛弱、神情悲涼,一副逆來順受、準備接受死神安排的老人形象。

作為使徒聖保羅的自畫像 1661(國家博物館)

身邊親人相繼去世,只剩下他孤苦伶仃,然而在他的作品中竟然看得到笑容,而這笑容也不是一般的笑容,是一種自嘲,是對生活對命運對人生的嘲笑,為了表達這種態度,這兩幅作品明顯筆觸十分清晰,眼神的刻畫十分到位,整個畫面不那麼分明,似乎什麼都是混在一起,這樣就更能體現出生活的潦倒,態度的淡然。

作為宙克西斯笑的自畫像 1662 82.5X65cm (瓦爾拉夫理查爾茨博物館,科隆)

1661年,倫勃朗55歲。此畫後面有兩條整飭的弧線條,這樣的明晰整齊的線條在倫勃朗的畫中是少見的。有人分析倫勃朗是用這樣的幾何線條來象徵尊嚴和高貴。

自畫像 1669 63.5X57.8cm 倫敦國家美術館

畫家最後幾年的自畫像,和前面的幾張自畫像比較,會發現到最後畫家已經不再把自己當作一個戰士,而是看淡了生活的苦難的老人。

倫勃朗,1669年10月4日,離開了,離開的無聲無息。但是,他卻又真正的留下了,留在了歷史中,成為不能磨滅的一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繪畫事務所 的精彩文章:

詹姆斯·沃德的素描作品
托馬斯-勞倫斯的人物肖像畫
德加——富二代畫家的叛逆!

TAG:繪畫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