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向新的審美空間——女畫家馬靜近作釋讀

走向新的審美空間——女畫家馬靜近作釋讀

馬靜

1992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國畫專業 獲學士學位

曾任教於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碩士生導師

2005年被團市委授予「優秀青年美術家」稱號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民盟中央美術院理事

天津美協理事

北京市海淀區美術家協會理事

《山水寫生》扇面

走向新的審美空間

——女畫家馬靜近作釋讀

賈德江

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馬靜,早期的中國畫創作多為工筆人物畫。她說,這應該感謝當年楊德樹、何家英、楊沛璋等導師給予她的言傳身教,不僅使她熟練地掌握了傳統工筆畫在走向現代的過程中多種新的和舊的表現技巧,而且使她還獲得了一種新的造型觀念和「認知方式」,尤其是何家英那些表現青年女性「至真至純,盡善盡美」的經典性作品,對她的影響更深。

《山水寫生》33x33cm

《山水寫生》33x33cm

《山水寫生》33x33cm

《山水寫生》33x33cm

馬靜的工筆人物畫大體分為主題性創作、肖像畫創作和女人體寫生三類。入選全國美展或獲獎的作品多為主題性創作,如《春早》(1992)、《天邊的雲》(1992)、《布里亞特人》(2002)等,無不以生活為師出彩,以盡精刻微取勝,語言樸實無華,滲透著嚴格的寫實精神。她的作品並不在於主題思想深度的挖掘,而是力求在極其平淡的風土人情和樸訥誠實的形象描繪中構成深層的意蘊。為此,她一直把再現形象的「自然」情態和再現寫實的「自然」手法作為自己最高的藝術追求。在藝術表現上,她沒有滿足傳統工筆畫的表現技法,為完成她的藝術構思,她吸收和摸索了許多新的技法。比如在《春早》作品中,為了表現土牆特有的肌理效果,畫出土牆粗糙的質感,她甚至用色彩拌隨泥土作畫,增大了畫面色彩強度和可感性,收到了豐富、沉穩、厚重、真實的視覺效果,從而與工筆畫中輕描淡寫的流行風格拉開了距離。

在她的肖像創作中,如《凝香》(1992)和《夢》(1990),展現的是由肖像寫生到肖像創作的轉換,創造了肖像畫的新方法,即把寫生的肖像置放在一定的環境中,傳達一種「象外有意」的內涵,其中有畫家對藝術的偏愛、理解,有畫家對主體頭像極其精心的加工和編織,她的肖像畫由此別有一番情愫。她的女人體寫生則顯示的是另一種「味道」。空白的背景,讓她集中精力捕捉人體最美的姿態和角度,富有彈性的淡淡墨線,精準地勾勒出女人體結構的起起伏伏的曲線之美,單純的肉色以微弱的變化烘染出女人體肌膚淺的純潔與細膩、優美與恬靜、淡雅與高潔,對女人體美的天性敏感使她在這一領域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布里亞特人》168x198cm 1992年

《春早》80x120cm 1992年

《家園》180 x 96cm 2002年

20年過去了,出於女性對花的偏愛,馬靜逐漸淡化了人物畫創作,而轉向花鳥畫的嘗試和研究。自2012年開始,她畫了一批表現瓶花的系列作品,工筆畫法,近景構圖,表現的主體是陳列在室內的插有瑞花野卉的瓷瓶或陶罐。題材沒有逸出傳統的範圍,瓶罐是自己製作的奇瓶異罐,馬靜把這種並不新穎的題材設置在傳統和現代的連接點上,呈現出陌生的新意。相對傳統而言,她比較注重勾勒的作用,雖然這些勾勒有時完全隱遁在體面造型的表達里,抑或淡逸在似有若無的渲染中,但這些細均有力的線描無疑是她與傳統保持血脈相通的筋絡。她選擇的瓶花有牡丹、芍藥,也有山花、野草,從一開始就繞過了明清之後形成的某些空泛、程式化的沉痾,而直追宋畫的真情、自然與樸實,在實境寫生和意境提煉、現實感受和傳統語彙之間,找到一種互通關係。她的每幅作品,幾乎都源於她對自然形態真切的感受和真實細節的捕捉,從枝葉一個個屈曲纏繞中,從花草一瓣瓣色相微變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她特別擅於整幅作品基調的把握,總是以素雅、清淡、柔和的仿古色調,形成一種單純、含蓄、寧靜的禪境。她一遍又一遍地洗染底色,追求宋畫的高古、尊貴與典雅,那些反覆烘染的色調所呈現的圖象,彷彿是霧裡看花,讓她充滿幻想地去捕捉若恍若惚的視覺效果。用筆上不那麼實,而是起伏剛柔、輕重緩急、曲直隱顯,在對比中形成不同的韻律;構圖上,她總是把視點推至近景,形成豐滿、交錯、重疊的視覺張力,而不是傳統單向出枝;用色上以淡雅求逸,略施粉黛,意態自足,完全洗掉刻畫之跡。在那裡,畫家通過一花一葉的傾心勾勒和瓶罐的淡化處理,達到一種安閑、平和、靜謐的生命狀態,通過一筆一筆的反覆淘染形成一個花輕如夢、瓶虛如幻的審美境界。這恰如婉約的宋詞,在長長短短、低低徊徊的反覆吟詠中,形成清空委婉、恬淡優美的意境,從而把真摯深切的情感蘊藏其間。馬靜對工筆畫現代意識的解讀,就在於她找到了女性感知、女性性格和女性話語的切入點,找到了自然與心靈的共振點。

《瓶花系列·芬芳》68 x 45cm 2012年

《瓶花系列·花思》68 x 45cm 2012年

《瓶花系列 · 清雅》 68 x 45cm 2012年

《瓶花系列·秋趣》68 x 45cm 2012年

《瓶花系列·溫馨》 68 x 45cm 2012年

《瓶花系列·天香》68 x 45cm 2012年

《瓶花系列·野韻》68x45cm2012年

其實,馬靜並不是專業畫家,高校的美術教學是她的主要工作,還擔任碩士研究生的導師,創作位居其次。她每年幾乎都要帶著她的學生深入生活採風寫生,這是她教學的一部分。一次次走進山野鄉村,萌發了她暫時擱淺工筆花鳥畫創作,全力以赴走向新的審美空間,致力于山水畫的寫生和創作。她帶學生去過太行,下過江南,上過黃土高原,到過皖南民居,也應邀赴過非洲,有對景寫生,有對景創作,也有回來後的加工整理,多以水墨或彩墨的寫實山水為主。然而,隨著不斷的藝術實踐,她對寫生的認識和理解也在不斷深化。董其昌的「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之論斷,對她影響頗深。馬靜不再滿足於從寫生到寫生的寫實表現,也不再沉潛於筆墨完全應對造型的探求,而是復歸傳統,在傳統的回望中深刻領悟古人的丘壑不泥形而取神、筆墨尚寫心而狀物的精詣,在自己的創作中加以體現。

《非洲寫生》之一

《非洲寫生》之二

《非洲寫生》之三

《非洲寫生》之四

馬靜性格直率,感情熱誠,又有著嚴肅認真的治藝態度。也許與她已近中年的心境有關,已不再任情使性,更願意平淡天真的生活,她的藝術取向也發生了向淡逸境界的偏移。從2015年初始,她即在以往水墨寫實山水的基礎上,析離出原有的藝術語言來自傳統的基本元素,用極簡約而精謹的語言,把豐富的藝術素養帶入極單純的藝術形式之中,以簡馭繁,以少勝多,在純化中盡窮變,形成了清逸淡遠的疏體畫風,推出了一批令同道好友拍案稱奇的山水畫作品。

馬靜的這批作品,畫幅不大,均導源於山川丘壑、江湖林木寫生的強烈印象,但繁複的細節被省略了,大的勢態和律動得到了突出;具體的實境被模糊了,高古的逸趣得到了加強。在畫法上,他簡而又簡,簡約到幾乎只是線條的疏朗之筆,偶而施以渲染、皴擦、點厾、潑墨,也不多染色彩,不讓作品中出現絲毫的粗獷霸悍、張揚外露的習氣,全以或蒼或潤、或生或澀的松靈之筆徐徐寫出,尤以潑墨或潑彩遠山形成線面對比的畫面,結構出一派純凈、幽曠而又峻逸清奇的意境,於空靈中顯充實,在靜謐中寓深意,給人以品味無窮的審美感受。

回顧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馬靜的疏體一格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蘇軾「畫以適我意」,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基礎上,對中國文人畫思想所作的現代性闡釋。雖是她心性的使然,也與她對「四僧」的服膺相關聯,特別是對漸江所代表的「新安畫派」文脈的筆墨表現力獨具慧眼有相當大的聯繫。概言之,馬靜的山水固然與她師法古人和得心造化分不開,她的思想品格和人生操守也在這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陂塘渺渺綠楊風》33 x 33cm 2015年

《崢嶸峰巒出》33x 33cm 2015年

《石林萬古不知暑》33x 33cm 2015年

《幽林穹谷生陽春》33x33cm 2015年

從畫工筆人物,到畫工筆花鳥,再到近期的寫意山水,馬靜在走向中國畫壇的過程中,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跳躍,或者說是三次轉換,顯示出作為一個女畫家的過人之處。她在畫種與畫風的演變中,都經過了一番縝密的思考,伴之以艱難的探索,其創作態度一向嚴肅認真,每件作品都是精心完成。她不是時代的弄潮兒,也不是甘於沉寂的平庸之輩,她的勤奮與努力,只是為了對得起她對藝術的選擇,對得起她教授和畫家的身份。正是這種個體意識的頑強性,構築了馬靜不斷求索,不斷求新,不斷改變自己的藝術個性。可以毫不含糊地說,馬靜是一位極富創作活力的女畫家,她的藝術將會隨著她繼續奮進而取得更大的造就。

更值得慶幸的是,置身於一個商業氣息愈來愈濃的都市,她的畫卻沒有沾上「商品畫」的甜俗之氣,更沒有染上「行畫」的嫵媚之態,而是一直在學術層面上問學求道,不斷精進。當今的中國畫壇,被商品之風吹轉了向的大有人在,而馬靜不僅保留了一個學院派畫家的應有氣質,而且還顯示出一個現代女性的自尊與自信、理想與追求。儘管當代內外世界都已變得喧嘩和急迫,但在面對藝術時,馬靜卻心如止水,不跟風趨潮,覺得能夠執著於繪畫,就是一種幸福,若能夠在藝術苦旅中取得些許成就,那就更是一種幸福了。這種安之若素的心態對於那些難以追逐時尚和不易獲取功利的當代藝術家來說,尤為重要,尢為珍貴,也尤為讓人尊敬。

《瓶花之二》136x34cm 2016年

《瓶花之三》136x34cm 2016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art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藝術art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