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的中國往事:曾與周恩來「爭論」
作者:趙暉 朱婉君 繆培源
今年10月9日是切·格瓦拉犧牲50周年紀念日。
作為拉美著名的革命家,切·格瓦拉與古巴前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一起推翻了古巴的獨裁政權,並先後在非洲和南美洲進行游擊戰爭。
他對中國人民、中國革命和中國領導人一向懷有誠摯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曾於1960年11月和1965年2月兩度訪華,留下一些動人故事。
「來自中國的『糧食』」
1959年4月,哈瓦那沉浸在革命勝利之初的歡欣鼓舞之中,新華社記者、後成為新華社副社長的龐炳庵與同事孔邁踏上了古巴的土地。五天後,格瓦拉就約他們見了面。兩個多小時採訪中,格瓦拉詳細介紹古巴革命勝利的過程、經驗和問題。
臨別時,格瓦拉歪過頭去,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毛澤東論游擊戰的油印小冊子。「我是毛澤東的學生。」他說著,把小冊子送給中國記者,並強調「這可是在古巴游擊戰爭時期在前線印的」,是「來自中國的『糧食』」。
龐炳庵說,之後幾次搬家過程中,這本小冊子不慎丟失。「當時太年輕,都沒想到要找他簽名,結果又怎麼都找不到了,真是可惜。每每憶及此事,都情不自禁地狠拍一下大腿。」
龐炳庵回憶,格瓦拉曾在多個場合表達自己對毛澤東的崇拜之情。他喜歡讀毛主席的著作,還根據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加上對古巴革命游擊戰爭的回顧與總結,編寫了《游擊戰》及其續篇《游擊戰:一種手段》等兩本著作。
對此,中國前駐委內瑞拉大使黃志良也深有感觸。1963年,黃志良陪同一個中國代表團訪問古巴,受人之託,想向格瓦拉要一本有他簽名的《游擊戰》留念,沒想到格瓦拉婉言拒絕了這一請求。
「毛澤東主席是游擊戰大師,我只是個小學生,」格瓦拉打趣道,「我怎麼好意思把小學生的習作拿給中國同志看呢?」
黃志良回憶,當時格瓦拉還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諺語:「這豈不是向養蜂人兜售蜜糖么?」這句話正對應中國人常說的「班門弄斧」。
黃志良說,正是這種謙和的態度,增添了自己對格瓦拉的尊敬。
「我算是忤逆不孝吧」
其實,早在那次見面的三年前,黃志良就已經與格瓦拉有過數次會面經歷,還有幸成為格瓦拉在家中宴請的最早一批外國賓客。
1960年7月,黃志良隨時任外貿部副部長盧緒章率領的中國政府貿易代表團訪問古巴。「那段時間我們幾乎同格瓦拉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友誼,他還邀請我們到他家裡做客。要知道,格瓦拉還從未在家中宴請過外國賓客呢。」
黃志良記得,格瓦拉的家位於哈瓦那米拉瑪區,革命前是富豪們居住的高級住宅區,格瓦拉的住所卻很普通,會客室、廚房加起來也不過40平方米。家裡還住著妻子、一歲多的女兒和臨時來古巴探望他的母親塞利婭。
當時,塞利婭50歲出頭,面容端莊慈祥,兩鬢斑白。她說已經六年沒見格瓦拉,天天思念兒子,擔心他的安危。
塞利婭還說,格瓦拉兩歲就得了哮喘病,沒法正常上學,自己便在家中給他補課。兒子非但沒有落下學業,還閱讀大量課外書籍,12歲就有了18歲青年的文化程度。
格瓦拉對中國文化的熟悉,讓黃志良印象深刻。這位資深外交官回憶道,格瓦拉一邊聽母親說著陳年舊事,一邊為母親夾菜。
末了,格瓦拉親了親母親的手說:「這麼多年,媽媽為我的病和安危操碎了心,而我這個狠心的兒子卻拋下了多病的媽媽四海為家。」說著,他抬眼看了一下中國客人,笑稱:「按照你們中國的傳統美德,這該算是忤逆不孝吧!」
就在前一天接見中國代表團時,格拉瓦說,他讀過許多關於中國歷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書,渴望能到中國實地看看。同年11月,也就是中古建交不到兩個月,格瓦拉率團出訪中國。
第一次訪華
那年11月,剛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上大一的尹承東接到了一項任務:同90多個學習西班牙語的同學一道列隊歡迎格瓦拉訪問學校,並呼喊口號「向古巴人民致敬」。
當時,他和很多同學都剛開始學西語,還不會說完整的句子。為了這一句話,他們跟著老師反覆練了很久。後來出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的尹承東笑稱:「我將我學的第一句西語獻給了切·格瓦拉,直到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句話。」
尹承東回憶道,雖然只是匆匆見了一面,但他和同學們都很激動。他記得,格瓦拉穿了一件長外套,帶著帽子,「氣宇軒昂,很有革命家的風采,還親切地和我們打招呼」。
回憶起格瓦拉的來訪,當時也在北外學習的前駐古巴大使徐貽聰同樣激動不已。「我記得當時正上著課,突然校領導陪著幾個外賓走進了我們的教室。我們才知道是切·格瓦拉來了,他還詢問了關於北外學生勤工儉學的事情。」
由於參觀時間很短,徐貽聰沒能直接和格瓦拉說上話,他當時還頗感遺憾。不曾想,五年後,他有了直接面對格瓦拉的機會。
1965年2月,格瓦拉第二次訪華,徐貽聰作為古巴駐中國大使的翻譯,陪同參觀位於北京郊區的友好人民公社。「格瓦拉很隨和,平易近人,對中國也很友好。參觀中,他對人民公社興趣濃厚。」徐貽聰回憶說。
1993年至1995年,徐貽聰擔任駐古巴大使。儘管當時距離格瓦拉犧牲已經20多年了,但「古巴人對他的敬仰,到處都可以感受到」。他還邀請格瓦拉的遺孀、子女到使館做客。徐貽聰也曾追尋格瓦拉的足跡,「從科羅拉多海灘,到馬埃斯特拉山區革命根據地,甚至還在他離開古巴前居住的農莊住了好幾天」。
與周恩來「爭論」
著名翻譯家王懷祖是格瓦拉第一次訪華時的翻譯之一,陪同格瓦拉參觀了全國工業交通展覽會。他清晰記得,參觀是在中古兩國簽署政府間經濟合作協定後安排的。格瓦拉興緻很高,對中國政府慷慨無私的援助讚不絕口。
參觀過程中,格瓦拉對各種工業機械產品,特別是農業機械非常感興趣,對產品的規格、用途和價格詢問得十分詳細,並作了記錄。他表示,不少機械正是古巴所需要的,要在中國購買。
令王懷祖難以忘懷的是,比他大六歲的格瓦拉待他如小弟弟一般,「和藹親切,講話時總面帶笑容,使人感到很溫暖」。格瓦拉還告訴他,回古巴後,一定會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古巴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全力支持傳達給古巴人民。
龐炳庵同樣記得,格瓦拉結束訪問回國後,對古中友誼給予了很高評價。在一次全國性的電視講話中,還特意回憶起了與周恩來總理的一次「爭論」。
當時,古方要在兩國公報寫上「古巴感謝中國無私援助」的字句,但周總理不同意,堅持認為各國間的援助都是相互的、互利的。
格瓦拉說:「最後,周恩來勝利了。」
據龐炳庵介紹,格瓦拉舉的這個例子當時在古巴可謂家喻戶曉,令古巴民眾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滿懷感激,進一步鞏固了兩國間友誼。「我聽說,直到最近幾年,一些古巴百姓還會念及此事,言語中充滿了對中國人民的感激。」龐炳庵說。
2001年,龐炳庵再度來到哈瓦那,把他在中國「淘到」的一塊帶有格瓦拉形象的奇石捐贈給古巴革命歷史博物館。
接受當地電視台採訪時,他這麼評價格瓦拉:
「人體內有紅血球和白血球。當病毒侵入人體時,白血球就奮不顧身地去撲滅病毒,最後許多白血球死去了,但病人得以康復。格瓦拉精神很像『白血球精神』。我們中間正是有了一批像格瓦拉一樣的人,人類才有希望。」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切·格瓦拉的中國往事:曾與周恩來「爭論」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加州大火已致15人死亡 「葡萄酒之鄉」損毀嚴重
※在美失聯中國女留學生新進展:校方確認其已離世
※韓國新任駐華大使:中國像親人 「薩德」並非針對中國
※誰才是「第一」夫人?特朗普兩任妻子吵起來了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