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中山:教育為立國的要素

孫中山:教育為立國的要素

10

10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一百零六年前的今天,在孫中山先生的帶領下武昌城頭打響了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覆滅的第一槍,引發了一場席捲全中國的偉大變革——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在全中國燃起了勢不可擋的燎原之火併且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孫中山與同盟會成員

一百零六年,世事變遷,物是人非,現如今,對於辛亥革命的成敗仍舊十分有爭議,可我認為這份結果的有無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當下山河破碎、新舊交替的時代有人站出來領導革命。我們不能忘記在武昌城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那些在家國危亡之時站出來的愛國赤子,不能忘記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更不能忘記辛亥革命領導人孫中山先生在千鈞一髮之際的英勇無畏。

電影《辛亥革命》海報

教育為立國的要素

孫中山先生一直主張要振興中華,就必須振興教育,堅持教育置於國家發展之本的戰略地位。

孫中山在橫濱創立的中立學校

孫中山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極為重視學校教育,他把學校作為宣傳革命、進行革命活動的基地,親自創辦學校為革命培育人才。

早在青年學生時期孫中山就以學堂為鼓吹革命之地。1894年孫中山寫了《上李鴻章書》,信中請求清政府大辦教育,培養人才,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制度。1895年他把「立學校,以育人才」規定為興中會的大事之一。

孫中山身體力行積极參加教育活動。20世紀初他就積極創辦學校,1903年,他在日本創辦了青山軍事學校,以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在日本孫中山創建了中國最早的航空學校「中華革命黨近江八日市飛行學校。」(1916年航空學校遷回中國內地)。

教官與學員在訓練機場合影

孫中山認為中國的復興,「首在陶冶人才」,指出:「教育為立國的要素」;「學者,國之本也,若不從速設法修舊起廢,鼓舞而振興之,何以育人才而培國脈。」又說:「我們中國人民受專制者已數千年,近二百六十餘年,又受異種族專制,喪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復人格,第一件事須從教育開始。」 「革命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學問為立國之本,東西各國之文明皆由學問講來」。

孫中山對婦女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視,派出自己最信任、最得力的助手廖仲愷接辦廣東女子師範學校,並於1912年5月6日親自到校宣講「女子教育之重要」。

廣東女子師範學校師生合影

孫中山要求青年學生對學習要有決心和恆心,獨立思考,刻苦鑽研。要「愛惜光陰,發奮讀書」;「中途不要喜新厭舊,見異思遷。」課內外結合,理論和實際結合,做到各種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他教導學生:「要學先生所教的學問,還要舉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廣。

百折不撓,屢仆屢起

隱約記得高中一次歷史課,老師講到孫中山十次武裝起義堅持貫徹「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不撓精神,讓昏睡中的我瞬間變得清醒,我驚詫於這位勇士的堅持,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了解了這位英雄。孫中山先生生命的五十九年是風雨滄桑的五十九年,他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孫中山照

後來,他在國家危難之際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道路,他一路披荊斬棘建立了不朽的業績,他領導了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並為後來的革命運動奠定了基礎,他為建立一個獨立、統一、民主和富強的中國而獻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他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他的思想和實踐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財富…直到去世前他還在帶病為國事操勞,他為了拯救和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配得上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中華民國國父等等所有的稱號。

電影《辛亥革命》劇照

事功者一時之榮

志節者萬世之業

孫中山提出三名主義

——名族、民權、民生

現在,他這股熾烈的愛國精神日益成為我們民族永恆的感召力量。今天,我們仍然要弘揚和傳承孫中山先生這份頑強拼搏一心為國的精神,努力學習、艱苦奮鬥,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編輯|田思宇

技術|李蘊芝

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白露冷颼颼,官微來問候
每周一葯之麻黃
千年古法,點翠工藝
陪你度過北中醫的春夏秋冬……BUCM專屬月份壁紙

TAG:北京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