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法快速理解背誦《菩薩蠻》
按照整體理解、找出規律、逐步記憶、完整背誦的四個步驟背誦古詩《菩薩蠻》。(背誦原理詳見:四步法快速背誦古詩詞(附背誦《臨洞庭》))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愁余 一作:愁予)
針對該詩的思維導圖如下:
一、整體理解
1、字詞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
愁余:使我發愁。
鷓鴣:鳥名。傳說其叫聲如雲「行不得也哥哥」,啼聲凄苦。
2、句子理解及句間結構
宋詞分為上下兩部分。
上部分是望,先近處望,再遠處望。詞的字面意思是,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啊,中間又有多少逃難的人們流下的眼淚啊;想望著北方淪陷區,很可惜被千山萬嶺遮住了視線。結合作者的身世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聯想到四十多年前兵荒馬亂年代人民流離失所,當時人民受到極大痛苦;感嘆著收復中原的壯志受到種種阻礙、無法實現,抒發對中原淪陷區的深切還念。
下半部分是思,現實感嘆江水,再是因自己欲罷不能而陷入沉思。詞的字面意思是,滾滾的江水,衝破了山巒疊嶂,在奔騰向前;傍晚,我在江邊徘徊,正在為了不能實現恢復大計愁苦著,恰巧又從山的深處傳來鷓鴣的哀鳴。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象徵著抗金的正義事業,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後的勝利,表明作者對恢復中原充滿堅定的信心;然而,十幾年來目睹抗金事業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緒滿懷。鷓鴣的悲鳴聲中,透露出作者想收復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3、主旨
此詞抒發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
二、找出規律
1、借景抒情
大好河山,流離失所,社會破碎,寄情于山水,用山水之情表達對時局的關注,對民眾的關愛。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
2、一詞多義:
行人淚:四十多年前隆祐太后逃亡,金兵追至此地,還有這麼多年老百姓艱辛逃難之淚,也有作者本人傷感、悲憤之淚。
3、情感的挫折及起伏變化:
淚、可憐、愁等字詞體現出了該首詞的情感基調。同時,通過山水之間的互動,透露了作者情緒的波折起伏變化。「中間多少行人淚」,表達了作者對老百姓流離失所的痛心,但是「可憐無數山」,卻說明,北望汴京而不成,被重山阻隔,北部淪陷區仍深陷水深火熱之中。這是老百姓恰如清江水一般的艱辛淚與被重山阻隔之間的對比。然而,重山阻礙了視線,卻阻礙不了濤濤江水,依然東流而去,意味著抗金正義事業必將取得勝利。但是,想到當下南宋當局苟延殘喘、醉生夢死,抗金事業受到重重阻力,不得不愁緒滿懷,無可奈何。這又是抗金事業期望中必勝與現實中困境的對比。
4、借代、典故:
望長安:唐朝李勉曾經登上郁孤台想望長安。這裡指想望北方淪陷區。
聞鷓鴣:用鷓鴣的凄苦叫聲表達詞人的愁苦。
三、逐步記憶
1、角色融入
本詞最大的難度是放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進而是放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抵禦外辱的背景下來理解,只有站在如此高度才能理解改詞的深深涵義,也才能理解杜甫、陸遊、岳飛、辛棄疾等憂國憂民之情。
本詞的字面意思容易理解,都是眼前看到的;同時,也要透過字面看所隱含意思。可以設想自己就是詞人,當時站在造口時所見所聞如何觸發自己的感想。
四、完整背誦
功到自然成。到此,詩詞基本理解掌握,也基本能背出。


TAG:圖形化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