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前沿:上海交大師詠勇等人發現中國人精神分裂症的新基因

前沿:上海交大師詠勇等人發現中國人精神分裂症的新基因

精神分裂症癥狀的形象卡通圖片,圖片來自itchysilk.com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以情感反應與思維過程發生深度混亂為主要特徵的精神障礙,影響全球人口的約1%(約2100萬的人群),對社會造成巨大負擔。

患有這類疾病的人群,要比普通人群有高2-2.5倍的死亡率。這往往與他們身體患有心血管疾病、傳染病有關。精神分類症,是一種可以被治癒的疾病。患者可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援助得到緩解或痊癒。

有關精神分類症的成因,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和環境因素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症,另外社會心理因素,可能也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儘管先前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大規模遺傳學研究(GWAS)已經報道了多個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或基因組區域,依然還有很大一部分精神分裂症遺傳因素未知,且已經報道的研究結果主要來自歐洲裔人群。

師詠勇等人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文章,圖片來自Nature Genetics

近日,上海Bio-X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師詠勇教授課題組在精神分裂症遺傳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為了進一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基礎,研究人員基於36180份受試者樣本,完成了中國漢族人群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及驗證,同時結合國際精神病學基因組學學會(Psychiatry Genomics Consortium,簡稱為PGC2)的歐洲樣本數據,開展了大樣本跨種族分析(Transancestry?Analyses)以及精細定位研究(Fine-mapping)。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國際精神疾病基因組學學會報道的、主要源於歐洲人群的精神分裂症遺傳易感位點中的75%能夠在跨種族分析中得到驗證(保持全局陽性,Genome-wide Significance),同時確定了113個全局陽性基因或基因組區域,其中30個為首次發現,這30個結果中的7個是中國人群典型的,其餘23個是跨種族共有的。

該研究通過跨種族分析,極高效率地利用了基因組連鎖不平衡信息,易感區域的功能變異精細定位解析度也有顯著地提升。

此外,研究者在這項研究中發現,中國人群中常見變異解釋的精神分裂症性狀變異量比例大約為31.5%。中國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抑鬱障礙之間存在統計學顯著意義的遺傳相關性。

這項研究為精神分裂症的遺傳結構和生物學病因學提供了新的提示,同時研究者強調,新的候選基因以及被強調的關鍵通路,會成為後續功能實驗的目標。

參考文獻

Li ZQ,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30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schizophrenia. Nature Genetics. 2017. 10.1038/ng.3973

製版編輯: 常春藤|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醫學需要信任? | 吳家睿專欄
如何避免成為受害者:章瑩穎案心理分析|罪案遺蹤
師生之間:一個有望問鼎諾獎的發現與爭議
CAR-T為白血病及其他癌症患者帶來的希望和挑戰
世界精神衛生日:Hi!你的壓力大嗎?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