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學習成就「靠譜」首席技師
平凡的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從一名學徒到維修工,再晉陞為首席技師,他在普通的維修崗位上一干就是41年,他痴迷學習並學以致用,帶頭完成的技術改造項目有50多項,為公司節約成本500多萬元。他就是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黃埔分公司梁澤慶,今年獲評「南粵工匠」。
在新技術上愛「趕時髦」
走進梁澤慶的工作室,一個高高的書架馬上映入眼帘,上面整齊羅列著十幾種專業雜誌。梁澤慶說,1976年高中畢業後,他作為一名學徒工進入廣州港黃埔分公司從事電器維修工作,起初在專業積累上基礎薄弱,就是這樣的雜誌把他領進了門。
當時學習知識的途徑比較有限,想要獲取一些資料並不那麼容易。
一本《無線電》打開了梁澤慶的世界,由此產生的學習熱情也愈發強烈。「我最初接觸的就是《無線電》,但它在市面上比較少看到。」梁澤慶告訴記者,後來他輾轉從別人那裡借閱。梁澤慶常常去圖書館翻閱資料,《電子世界》《電子報》等專業刊物都是他的「手中寶」。1979年—1980年這兩年時間裡,央視開辦了半導體電子基礎的講座。每到開播的時候,梁澤慶都守在電視前,一期不落學完了所有課程。梁澤慶覺得,正是這些學習給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專業基礎。原本三年學徒期,梁澤慶只用了兩年半,便提前轉為正式員工。
梁澤慶在新技術上愛「趕時髦」,常常走在別人前面。為了學習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控制技術,梁澤慶購買了大量書籍雜誌學習理論,而想進一步開展實踐時,卻發現接觸這類設備的機會並不多。「如果不小心把機器的參數改了,還很可能影響機器作業,所以也不敢在實物上大量操作。」
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於是,他花費一個月的工資買下一台小型的PLC機進行「實戰操作」。
這一番摸索,使得梁澤慶成為當時公司里第一個掌握這項新技術的維修工人。1991年梁澤慶被評為技師,2012年被聘為廣州港集團第一位首席技師。
節約500多萬元成本
隨著學習的深入,梁澤慶也慢慢對電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經為了維修一台機器故障,梁澤慶連續兩天坐在機器旁邊,不停地思考為什麼會出現故障,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1995年,公司里的吊車司機反映,幾年前購進的一批吊車操作性能越來越差,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若吊車無法繼續使用,就意味著舊機器面臨淘汰,公司也得重新引進新機器,由此帶來的損失高達150萬元。於是梁澤慶提出,利用自己所學技術嘗試解決。
經過分析研究,梁澤慶發現,吊車性能下降的原因實際在於自身設計的缺陷。「主要是發電機組的部分,使得整機性能達不到操作要求。」他決定著手改造。通過購買配件、線路改造和調試,他以市場上另一種發電機組取代了問題部件。
一個月後,梁澤慶成功改造了這批機器。這是他第一次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成功對大型機器進行改造。次年,梁澤慶還在全國核心期刊《港口裝卸》上發表文章,總結經驗。
此後,給大型設備的疑難雜症「看診」,成了梁澤慶的拿手好戲。41年來,梁澤慶自主完成50餘項改造工程,為港口節約成本500多萬元。
2014年,以梁澤慶為運作組長,公司成立了勞模工作室,主要負責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短短三年,工作室已經完成了大大小小31項技術改革項目,為公司節約維修資金達110萬。該工作室還在2015年獲稱廣州市的「勞模工作室」。
以「慶師傅」為榜樣
「當機器出現複雜的故障時,維修處理起來相當麻煩,關鍵時候,就找梁師傅。」同事羅永洪也在黃埔分公司工作了40年,是公司的高級技師。他認為梁澤慶在工作上靠得住。
梁澤慶在電氣維修技術上擁有豐富經驗,近10年來,他不斷地為集團和分公司的內部員工進行講課、培訓。到目前,他已經完成了1000多個課時的講課,培訓人數共計達到1萬人次。
公司里大家都愛管梁澤慶叫「慶師傅」。在徒弟徐智健看來,這是因為梁澤慶為人親切。他說,「慶師傅」對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從來都是不吝賜教,有問必答。
慶師傅的學習勁頭影響了許多年輕人。在每一次完成故障維修後,梁澤慶都會將學到的新東西以及心得整理到筆記中。公司引進新的機器,他也將新機器的電路圖、接線圖、各個參數整理好。如今這些本子壘起來約有半米高了。
梁澤慶還通過微信等社交工具與同事們分享自己的筆記。徐智健說,年輕人剛剛參加工作時,完成工作後總想馬上打會遊戲放鬆。「後來看到師傅做完檢修卻是先忙著做好總結歸納,大家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養成了整理筆記的好習慣。」
南方日報記者 黃應來
實習生 陽婷 毛敏


※家庭自駕自助出遊成主流
※生物醫藥製造成順德「黑馬」
※「新零售一日游」吸睛更吸金
※順德調整一手房 不動產登記流程
※政府服務為倍增試點企業升級
TAG:南方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