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密清朝御用官窯侯氏家族

解密清朝御用官窯侯氏家族

瀋陽故宮門前武功坊。在清朝,「一宮三陵」所使用的琉璃瓦均出自海城侯氏家族管理的皇瓦窯,因燒制琉璃瓦有功,侯氏家族被御賜世襲五品官。

作為一個人的出生證明,家譜不僅是血脈中流淌的記憶,而且也蘊藏著一段段隱秘的家族故事以及一個家族興衰的歷史。在我省海城市析木鎮的一個侯氏家族中,就保存了一部時間跨度長達268年的《侯家宗譜》,正是這部家譜為我們揭開了這個曾經輝煌家族的隱秘往事——

明末清初,侯氏家族的先祖侯安卸任山西總兵時,隨駐軍遼東的長子侯時虎來到海城析木鎮,隨之帶來的還有祖傳燒制琉璃瓦的手藝。之後,在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後,侯氏家族參與了遼陽八角金殿、瀋陽故宮的建造過程,後來的「關外三陵」所用的御制琉璃瓦均出自侯氏所創立的皇瓦窯。

因燒制琉璃瓦有功,清順治皇帝特別授予侯氏家族世襲五品官職,自此開創了海城侯氏家族的輝煌歷史。

皇瓦窯有「昭陵」字樣的琉璃磚瓦

福陵龍紋磚。

清皇瓦窯族人再次聚會

家譜被譽為「私人史」,能夠真實地記錄這個家族發生過的事情。然而,能夠完整述說上百年家族歷史的家譜,現在並不多見。幸運的是,在採訪中記者找到了一部這樣的家譜,並見證了一次這個家族的內部會議。

12月3日上午9點,海城漫天飛舞著雪花,侯鐵雲、侯廣佩、侯敏三人來到海城客運站,準備回到析木鎮缸窯嶺村的老家,因為在那裡還有不同支脈的族人等著他們開家族會議。經過半個多小時的顛簸,記者與他們終於趕到了缸窯嶺村的一個飯店裡,此時飯店內已有8位侯姓族人先期到達。侯廣佩告訴記者,像這樣級別人數的家族聚會已經不知開過多少次了。從2003年至今,近百人的家族聚會就已有過10次了,這次聚會是討論如何為「侯家宗譜網站」填寫資料的事情。

現場的11位侯氏家族成員,聚集了該家族從十三世到十九世共7代人。侯賀麟是這裡輩分最大的人,他今年73歲了,是缸窯嶺村地地道道的農民,這次聚會的人多半都得叫他「老祖宗」。

侯賀麟告訴記者,他是侯氏家族四世祖侯振舉嫡系第十三世孫,按照這個輩分,和他同輩的人應活在清光緒年間。侯廣佩和侯賀麟同歲,是侯氏家族十五世侯雲波的長子。他大專畢業後在老家從事教育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退休後才搬到海城市裡。同時,他是遼寧侯氏宗譜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現在擔任會長一職。侯廣佩告訴記者,自己不僅和侯賀麟是同齡人,而且還是同校的校友,可是論起輩分來,他卻要叫侯賀麟一聲「太爺」。沒有修家譜的時候,因為不知道具體的輩分,就以兄弟相稱。可是一修家譜,居然給自己找了個「太爺」回來,這一時成為族內的趣事。

該家族宗譜立於268年前

隨侯廣佩同來的侯鐵雲今年也已經64歲了,原來是海城市一家副食品廠的廠長,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組織家族內部成員的聯絡與溝通。別看他年歲沒有侯廣佩大,但是論起輩分來是侯廣佩的叔叔。此前,他與侯廣佩並不認識,就是因為重新修起家譜後,才走到了一起,而且現在關係處得非常融洽。從海城一同趕來的侯敏是海城一家公司的業務負責人,在家族內部主要負責組織和建設「侯家宗譜網站」。

記錄侯氏家族的史籍文獻《侯家宗譜》現保存在海城析木鎮缸窯嶺村侯維雲家,距今已有268年了。清乾隆九年,侯氏家族七世祖侯三奇第一次修譜後,十一世祖侯廷恩又於清同治三年重新續譜。2003年,侯氏家族又進行了家譜的第三次編修。

侯廣佩告訴記者,《侯家宗譜》立於乾隆九年,即1744年,是由侯氏家族四世祖侯振舉的重孫侯三奇所立,在譜序中不但介紹了侯氏家族從山西遷至海城的原因、過程,而且講述了皇瓦窯首任窯主侯振舉參與遼陽八角金殿、瀋陽故宮建造的經過,介紹了侯氏族人所受封賞及擔任清代稅收、駐防等的官職。老家譜一直放在紫檀木盒裡,木盒的正面雕刻著「二龍戲珠」圖案和「宗譜」二字,翻開紅色宗譜,在每頁紙上均印有淺紅色的「二龍戲珠」圖案。在宗譜首頁,即可看到 「皇恩永固」、「聖諭篤宗族以昭雍睦」的字樣,該文後還寫有「欽此欽遵敬祿」等字。

曾專門研究過《侯家宗譜》的鞍山市博物館副館長李剛介紹,《侯家宗譜》里出現的「篤宗族以昭雍睦」是摘錄了雍正二年頒行天下的《聖諭廣訓》里的內容。康熙九年,清政府向全國頒布「上諭十六條」。雍正二年,清政府將「上諭十六條」逐條解釋,形成《聖諭廣訓》,並頒行天下。「篤宗族以昭雍睦」就是告訴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和應遵守的制度,其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朝建立的政權。在清政府的倡導下,許多家族在修族譜時,都將《聖諭廣訓》的內容印入族譜,並以此制定許多宗規家訓。

明末時從山西遷至海城

在侯鐵雲找來的三修版《侯家宗譜》里,記者看到,《侯家宗譜》分有「侯氏起源」、「族譜簡介」、「族譜內容」、「祖訓族規」、「先祖貢獻」等10個不同的部分。打開家譜後,第一件事便寫著一個家族為何要修譜:「修譜能上而溯之,乃得先人之本源,沿而下之,可明本族之宗支。 」

在《侯家宗譜》上記者看到,海城析木鎮侯家是明朝時從山西遷入遼東的。那麼,這個家族為何從山西遷入遼東?明朝時侯氏家族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家族?侯廣佩告訴記者,一世祖侯安原籍是山西省汾州府介休縣西南二十五里侯堡人,侯安在明朝時曾任山西總兵,當時被稱萬戶元帥,明賜進士。明萬曆四十二年(1567年),侯安告老還鄉時因長子侯時虎任遼東東寧衛都指揮使,特受驃騎將軍,於是就從山西移居遼東海州(即海城)東南四十五里析木鎮缸窯嶺安居,1573年死於海城,享年71歲。

據侯廣佩介紹,明朝時侯家是武將世家,曾為明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鼎盛時期,侯家官員曾佔滿朝官員的近一半,因此當時有「侯半朝」之稱。但在明萬曆年間,魏忠賢等迫害忠良,將時任兵部尚書的侯恂加以迫害,並將侯恂父子罷官入獄,因此引起了侯氏族人的不滿,紛紛逃到山海關外薊遼總兵侯時鹿處勸其舉兵起義,反明幫清。當時,侯家族人侯時豹、侯時熊、侯時虎及其他將領侯朝義、侯朝禮、侯朝信、侯忭、侯恆、侯怡、侯忠、侯廉等,形成了一股規模很大的侯家軍勢力,加快了明王朝的滅亡。從一世祖侯安至今,《侯家宗譜》已修譜至22代。

開創清朝東北唯一官窯

侯振舉是海城侯氏家族的四世祖,也是清朝東北唯一官窯——皇瓦窯的首創者。200多年前,海城析木鎮缸窯嶺村的皇瓦窯專門燒制皇宮專用的琉璃瓦,後來被皇帝賜封為官窯。

清朝初年,努爾哈赤遷都到遼陽準備建造東京城時需要「龍磚彩瓦」。當時,正在析木燒窯的侯振舉特意趕到遼陽,獻上了3500個綠釉碗盤,得到了努爾哈赤的賞識,隨後被賜封為五品官,在析木專門管理燒制琉璃瓦,以備建築、修理宮殿陵寢之用。由此,侯振舉的民窯便更名為皇瓦窯,成了御用官窯。

在清宮檔案《滿文老檔》中就曾記錄了這段侯氏家族向努爾哈赤獻琉璃瓦的事情:「(天命六年)六月初七,海城城屬地析木城治村人做三千五百一十隻綠罐子送來。其日汗曰:謂東珠、金銀為寶者,其算何寶?寒冷之時可當衣穿?飢餓之時可以食戶乎?國家所養之賢良人,乃能識國中不識之物,造不能造之物之匠人,才是真寶也。今自析木城處送來綠釉子光碗、盆、大瓶子,是對國家有用之事矣。可給此匠人官職乎?敕書令都堂、總兵、道台、副將擬議回奏……自析木城送綠碗、罐、盆子之人因其製造與國家有用之物,賜予守備職(正五品)賞銀二十兩。 」這段文字講述的,就是侯振舉前往東京獻綠琉璃瓦及努爾哈赤視其為賢良之人進行封賞的過程。

此後,瀋陽故宮所用的琉璃磚瓦等建築材料,也均由侯振舉所創辦的皇瓦窯燒制。除故宮外,福陵(今瀋陽東陵)、昭陵(今瀋陽北陵)和撫順永陵所用的琉璃瓦等材料也均由皇瓦窯提供。皇瓦窯自侯振舉一代,經歷了291年。侯氏家族也因獻瓷器、修宮殿有功而10代世襲五品官,管理皇瓦窯。

四位皇帝曾視察皇瓦窯

參加家族會議的另一位族人侯文鐸說,先祖侯振舉在建造瀋陽故宮時,受到過皇太極的嘉獎。因為他用了不到2年的時間就將瀋陽故宮工程順利交工,保證了皇太極開國大典的進程。為此,皇太極特別誥封侯振舉為「關東輔御史」,世襲掌管海州皇瓦窯。而且,還在皇瓦窯周圍3里內特設一處下馬石,規定文武百官經過這裡時均要下轎下馬。

侯鐵雲告訴記者,在清朝建造北京故宮時,侯氏先祖還曾把琉璃瓦送去過,故此留下了一段「千里送琉璃」的故事。據侯鐵雲介紹,當時侯振舉拿著聖旨,騎著高頭大馬,打著鑲黃旗的旗號,率領著進京隊伍大小車千餘輛,隊伍浩浩蕩蕩奔京城而去。當時,各地驛站及官府州縣,皆跪倒一片山呼萬歲,絲毫不敢怠慢,逢山開路、遇河搭橋,暢通無阻。送琉璃瓦的隊伍歷經10多天,於清順治五年抵達北京,當時侯振舉被封功臣,世襲五品之職。

侯振舉一直活到96歲,後來康熙皇帝東巡祭祖時還特意到皇瓦窯專程看望過侯振舉,並重新誥封其為「大清棟樑之才,三朝老壽星」,並賞龍頭拐杖一根。

乾隆皇帝來皇瓦窯看望後,還專門誥封侯家當朝後代子孫「奉政大夫」侯三奇,為侯家重續宗譜,並御書「皇恩永固,世澤蔭長」。1841年,道光皇帝來皇瓦窯探望侯族後人,並御封專為侯家修建一座「琉璃影壁」,影壁上畫有麒麟等吉祥圖案,以此顯示侯家當朝的尊貴地位。道光皇帝回京後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時任「督察御史」的侯奎光大學士,以示大清皇朝與侯氏家族的不斷親情。光緒皇帝也曾到皇瓦窖看望侯氏後人侯輔清,並下旨冊封其祖母為誥命夫人。從清初四世祖侯振舉開始到十三世孫,侯氏家族在清朝一共有27位成員被皇帝賜為五品官員。據參加家庭各個會議的另一位族人侯憲忠介紹,他的太爺是侯氏族人里得到清御賜世襲五品官員的最後一人。

清道光皇帝御賜修建的琉璃影壁。清光緒皇帝冊封侯氏後人的聖旨。

千年流變

海城公園仍保留著御賜琉璃影壁

在清朝末年,皇瓦窯開始出現衰落跡象。咸豐元年《重修缸窯嶺伯靈廟碑記並序》的碑文,就記載了皇瓦窯衰落的景象。據碑文記載:「原官建廳三間,顏料庫一間,大窯五座,宿舍五間,琉璃照壁一座,仙人祠一座現存。其餘廠房七八十間均以倒塌雲。 」從碑文可知,皇瓦窯當時已無力維修廠房。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皇瓦窯只是燒造一些皇家建築維修時所用琉璃瓦,再無繁盛景象。在清朝封建統治結束後,皇瓦窯的官窯地位也隨之結束。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還保留著皇室內務府辦事處及盛京三陵總理事務衙門,此時皇瓦窯雖仍在為陵寢的維修燒造一些琉璃構件,但已歸入民窯範疇。新中國成立後,皇瓦窯除有燒制缸、罐的民窯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琉璃窯則全部停燒並廢棄至今。

隨著皇瓦窯的終結,侯氏家族也迅速衰落。不過,侯廣佩告訴記者,在改革開放至今的這一段時間裡,侯氏家族中不斷湧現出族內名人。在第三次編修《侯家宗譜》時,侯廣佩的弟弟與一位名叫侯振江的人偶然交談得知,他們也是侯氏家族的一個支脈,而侯振江的三哥侯冕曾是著名的導彈專家。侯冕的原名叫侯振武,是侯氏家族十六世孫。

值得一提的是,現如今在海城公園裡,還保留著那座道光皇帝御賜侯氏家族而修建的琉璃影壁。

侯廣佩說,影壁的壁身正面有三幅圖案,中間是鶴、鹿、靈芝、祥雲、浮日組成的「鶴鹿同春」,意即祝願皇帝延年益壽、萬壽無疆;左邊是衛竹報平安,保佑當朝皇帝的平安;右邊是由松樹組成的「寒鬆勁節」,以示窯主永不變心,忠於皇室。李剛則表示,琉璃影壁是清王朝對侯氏家族燒造琉璃瓦盡忠職守的最高獎賞,也是現存關外唯一御賜的琉璃影壁。

皇瓦窯侯氏是東北侯氏重要區域,也是中華侯氏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海城侯氏再次團結在一起,期待侯氏再創輝煌!

介休賈村侯氏始祖侯安靈墓

海城侯氏三世祖侯振舉靈墓

海城侯氏宗譜

御封修建的琉璃影壁

鹿鶴同春 爆竹爆平安

麒麟呈祥 封侯掛印

敕封誥命聖旨

海城皇瓦窯遺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侯氏一家親 的精彩文章:

TAG:侯氏一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