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影鑒-卡羅爾·里德《第三人》

影鑒-卡羅爾·里德《第三人》

今日推薦

第三人(1949)

- 卡羅爾·里德

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的某一年,來自美國的偵探小說家馬丁斯(約瑟夫·科頓 飾)在好友哈利(奧遜·威爾斯 飾)的邀請下來到維也納,卻不料馬丁斯剛下火車就驚聞噩耗——哈利在車禍中殞命。出於職業本能,馬丁覺得所聽所聞都過於蹊蹺,於是開始明察暗訪探尋真相。馬丁在尋求哈里的女友斯科姆特的幫助的過程中,愛上了她,並由此不斷在愛情與道義間苦苦掙扎。案情有了進展後,真相卻愈發雲遮霧繞。先是房東遇害,接著馬丁斯覺察到被人跟蹤……而一切的關鍵就在於哈里死時案發現場的第三人。

本片改編自格雷厄姆·格林的同名小說並由他本人親自撰寫劇本。在黑色電影宗師卡羅爾·里德的執導下,本片榮獲第三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本片攝影基本沿襲了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風格,例如晦暗的街道,路燈映照出人物拉長、搖曳著的陰影;兇手的身影被投射至後牆宛若巨獸;兇手從黑暗中出來,臉上半明半暗,線條冷硬、構圖考究、輪廓感極強。這些設計完美契合了影片基調,緊張、怪誕和恐怖的情緒飽滿、生動、立體。本片也因其登峰造極的氣氛營造和拍攝技巧獲得了第23屆奧斯卡黑白片最佳攝影的褒獎。

影片張力無處不在。那時的維也納存有四國勢力的對立,地上、地下的對立,而文本之上也有意識流和通俗情節的對立。以上是看得見的部分,看不見的對立則讓我們意識到:選擇百年和平就沒有文藝復興,一將功成就難以避免萬骨枯,站上道德高地便會痛失今昔所愛,人在兩難中究竟該如何抉擇?本片配樂里的琴聲激越緊張又單一,終篇的長鏡頭以不平衡的構圖營造出失落與失衡,這或許正是人類亘古困境的隱喻。

「恐懼,孕育偉大。」這也許就是本片深藏在文本深處的秘密。導演卡羅爾·里德與編劇格雷厄姆·格林以及攝影師羅伯特·克拉斯科一同營造了一個冰冷、幽暗又四分五裂的維也納,而這也正是戰後歐洲的縮影。他們將黑白影像的美學推向了一個難以超越的極致。

「波吉亞家族統治了義大利三十年,他們經歷了戰爭、恐怖、謀殺和屠戮,但他們孕育了米開朗基羅、萊昂納多·達·芬奇和文藝復興。在瑞士,人們如兄弟般友愛,他們享受了五百年的民主和和平——可他們創造了什麼?布穀鳥鐘。」

值班主編 董嘯 值班編輯 李不言

這是第125篇日曆

- END -

Copyrigh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騷客文藝 的精彩文章:

月餅到底有多少奇葩的傳說
影鑒-是枝裕和《無人知曉》

TAG:騷客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