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跟乾隆為何不殺紀曉嵐,只因他是個文人?
和珅為什麼不殺紀曉嵐,歷史上的紀曉嵐不過是乾隆的御用文人,地位權勢遠不如和珅,和珅才是乾隆真正的大紅人。有學者評價紀曉嵐」沒骨氣的李白「!電視劇的話,沒有了紀曉嵐,也就少了很多看點,不管他是主角還是配角,導演和編劇還有監製,都不會做這麼蠢的事。那麼最後和珅沒殺紀曉嵐,那紀曉嵐怎麼死的呢,和珅怎麼死的呢?
要說和珅為什麼不殺紀曉嵐,三個原因:
一、紀曉嵐只是個書獃子,根本沒有實際權柄
二、和珅的競爭對手另有其人,阿桂
三、乾隆是什麼人物,一個絕頂聰明的皇帝,和珅只是他的奴才,和珅遠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左右朝政,更別說殺紀曉嵐了
一般來說,大凡聰明之主往往忌憚臣子聰明,他們要用人才,但這些人才不能恃才放曠,不然如大氣曹孟德者,為何容不下禰衡、孔融、楊修等人,紀曉嵐多次在乾隆帝面前逞才使氣,乾隆帝為何不殺死他呢?
其一,沒有不要。紀曉嵐曾經在乾隆皇帝身邊借古諷今,立刻引得乾隆帝大罵:「你紀曉嵐不過是個書生,還敢妄談國事!朕不過覺得你文學尚優,這才讓你領修《四庫全書》,實際上不過是把你當娼優養著罷了,你跟我談什麼國事?」這下好,紀曉嵐「娼優大學士」的外號傳遍朝野,弄得是人人皆知。而相貌醜陋的紀曉嵐遇上乾隆,即便他才華橫溢,也難得到真正的重用,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紀曉嵐一生中兩次任鄉試考官,六次任會試考官,三次任禮部尚書,均是這種際遇的體現。這種官無重權,實權,他一生沒有當過真正有實權的官。
其二,紀曉嵐絕不謗議朝廷,你看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便是如此,很少有對清朝政府非議的東西,這正是朝廷允許的範圍內,既然為朝廷服務,如何要處置紀曉嵐呢。
其三,紀曉嵐詼諧有餘,但治世不足,僅是個文人。紀曉嵐的一生只是與文學為伴,在大政方針與國計民生方面沒有參與。乾隆親口說過「紀昀本系無用腐儒」,談不上功高震主之說。
其四,紀曉嵐並不受乾隆皇帝重視。清史家鄧之誠先生說乾隆用人「頗以貌取,文達(紀曉嵐)貌寢短視,且江北人,故不為純帝(即乾隆)所喜。一時若翁覃溪、朱竹君、王蘭泉、鄒一桂皆不得朊仕,際遇頗相似,純帝所許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撫。若於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乾隆對身邊近臣的用人標準不但要求這些人機警敏捷,聰明幹練,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輕帥氣。和珅、王傑、于敏中、董誥、梁國治、福長安等人就是這樣的例子。
我們不能要求紀曉嵐也去效仿陶淵明那樣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或者去學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就是歷史的多元性,人性的多元性。從另一方面說,司馬遷受辱乃有《史記》;紀曉嵐忍辱負重才有《四庫全書》。「紀曉嵐做不成乾隆的寵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過是皇帝養起來的一個文學詞臣而已。」每每看到紀曉嵐的故事,就想說一句:「悲哉,紀曉嵐。」
紀曉嵐詼諧有餘,但治世不足,僅是個文人,而且與和珅官位相差太遠,不可能有與和珅對著乾的機會。紀曉嵐的一生只是與文學為伴,在大政方針與國計民生方面沒有參與。乾隆親口說過「紀昀本系無用腐儒」。所謂紀曉嵐智斗和珅多來自野史,舒坤《批本<隨園詩話>》「補遺」記載了紀曉嵐為和效勞的情形:「曉嵐父曾官太守。少年紈絝,無惡不作,嘗考四等,為乃父所逐出。中年狡猾,為和珅文字走狗。所著《閱微草堂》諸種,大抵懺悔平生,懼有報應。」舒坤說紀曉嵐「心地不純」,「假道學」,「真小人」等等。謝薌泉《易·否·彖》評價紀曉嵐:「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另外滿人昭珅親王的《嘯亭雜錄》和《嘯亭續錄》也是了解和珅年間和嘉慶初年的非常有價值的史料。


※為何說滿清王朝是亡在乾隆手裡,而不是慈禧,這幾點原因最是關鍵
※考生殿試成績不理想,乾隆說:你的名字很吉利,朕欽點你為狀元!
※揭秘清代鹽商生活 資金周轉朝廷借錢
※他帶著先進的火器前往中國,乾隆不放在眼裡,下了一道可笑的聖旨
※乾隆摯愛,《快雪時晴帖》究竟好在哪?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