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語|杯和盞有什麼區別?
外面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過了長假,也過了寒露節氣。刀客江湖走到一位朋友處小坐,說起了手工的瓷器來。杯和盞有什麼區別呢?他拿出自己茶具說事。
這是杯子,高度大於口徑。杯子以前是與酒聯繫的比較多,比如「勸君再進一杯酒」,「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桃李春風一杯酒」,說的都是酒杯。
盞是口徑大於高度,往往和茶聯繫在一起,比如說「拿起一盞茶來」。也做燈或者茶的量詞,一盞燈,一盞茶,比如「點燃一盞心燈」。皆是因為燈盞的形制也是口徑大於高度的。
不過,杯和盞有時候也連起來用,杯子能喝茶,盞也可飲酒,比如「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現在我們喝酒飲茶,沒那麼講究,端起來就用的大有人在。
我老說「器物是精神的寄寓」,這些日常什物很久以來成了人們寄託精神的地方,為什麼物質極大豐富的現在,我們對器物對生活灌注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呢?
這位朋友說,這是人們的精神世界太小了的緣故,人們不懂這些小東西的價值。因為不懂,就沒有了需求,就沒有市場,匠人就不能獲得利潤改進自己的手藝,提升產品的質量。
正好說到了手工的杯子,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一些匠人堅守自己的價格,也不對客戶進行知識普及,於是把他產品圖片拿出來,看看是不是像他說的,懂得自己懂,不懂的說再多有沒用。
這個杯子,就是我商品文章中提到的「一根筋」的匠人做的那個。我說:哥哥,你看看這個值多少錢?「這個杯子是手工拉坯的,這字是人工寫上去的,你找一個人光寫這點字,多少錢?」300有人給你寫嗎,還有加上金,而且你不能保證每個都能燒成,要是印花的,大不了再燒,手寫的,燒壞了,就得重新寫。按照這個器型和做工,我覺得怎麼也得1000多塊。我說,為什麼很多人看了,覺得100都多,他說,這就是手工的價值,要是用磨具,確實100都多。
「那麼手工的和機制的有什麼區別嗎,反正都是用,你能分辨出來?」
能看出來,手工和工業的不一樣,工業的死板,手工的有味道。好吧,他覺得味道能值1000多。這位仁兄是做古玩收藏的,他給我看宋代的瓷器,你看這釉兒,現在還這麼亮,當時都是柴燒的。當年的釉兒和現在的也不一樣,以前是從石頭裡提取的礦物質,現在都是化學藥劑。這個東西你擺在家裡,不論是中式裝修還是西式裝修,都能有品位,就是好東西的價值。現在機制的東西你擺上去,就沒有那個范兒。
隨後,我又給看這個柴燒杯。這是他第一次從圖片上,以前沒有透露過任何信息。他看後說。
這個不錯啊,這是大家畫的,「不是貼紙嗎?」,不是,你看這個圖案,機器作不出這樣。那麼,你怎麼說是柴燒的呢?柴燒比較柔和,電燒的和這不一樣。這個杯子,要是用上一年半載,亮光去掉,就能像老東西了。還記得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說的燉肉嗎,用木柴燉的肉好吃,看來,木柴的功能還真的挺大,日本的玉鋼煉製就是用鐵礦砂和木炭混合,阿拉伯的大馬士革鋼也是木炭煉出來的。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出來了,究竟什麼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尺度,如果是付出的無差別的勞動,那麼這兩個手工的杯子肯定比機制的付出的時間要多,成本也要高。可是,放到市場上,客戶會認可嗎。馬克思說:「從商品到貨幣的過程是商品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如果一個匠人的的創意好勞動得不到市場的認可,那麼他做出的東西究竟是自己定的價格,還是市場定的價格?筆者認為,應該還是供求決定了價格,如果他的作品在市場上低於他付出的成本,那麼只有一種可能,他會少做直至不做這個東西。這就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消亡的原因。
那麼手工產品和手工匠人的路該怎麼走呢?喝一杯建盞盛的茶,從他那走出來,直至寫成這篇文章,也沒找到答案。


※男人的最愛|那些可望不可及的誘惑……
※2500-5000美金折刀欣賞
※每位刀匠都是藝術家——看外國人邁克爾·多納托是如何玩刀的
※5000美元以上當代藝術刀具欣賞
※手工刀匠作品欣賞——將花豹的精魂賦予刀上
TAG:刀客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