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忠華:「國家建構」涵義考辨

郭忠華:「國家建構」涵義考辨

在學術界,「國家建構」至少表達了以下三種不同的涵義:一是從無國家到有國家的過程,可進一步劃分成兩種情況:「原生國家」的形成過程和「次生國家」的形成過程。二是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國家的演變過程,比如主權國家的建立、民族國家的形成等。三是從「失敗國家」向「有效國家」的轉變過程。三種涵義各有其代表性人物及重要論著,具有不同的分析核心。

原生國家與次生國家辨析

國家建構的第一種涵義:從無國家到有國家的過程。在國家理論中,論述「原生國家」產生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哲學或者政治思想領域的論述。例如,近代西方契約論思想家從自然法的角度來論證國家的起源,把國家看作擁有平等權利的人們相互訂立「契約」的結果。但由於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論證現代人民主權的合理性,因此其政治構想未必符合真實的歷史情形。二是從歷史社會學角度論證國家的起源。中外都有思想家進行過這一嘗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恩格斯根據摩爾根的《古代社會》資料,論證了國家政權是如何從氏族社會破繭而出的。主要體現為三個步驟:氏族社會婚姻關係的演化、私有制的出現和國家的形成。其中,國家的形成又包括三種情況:一是雅典國家的產生方式,即從社會內部自然而然地產生國家;二是羅馬國家的產生形式,由平民推翻貴族而建立起來;三是德意志國家的產生形式,即國家是征服更加發達地區的結果。從根本上說,國家取代氏族社會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社會分工而導致生產力的發展,後者又導致原始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私有制的出現又直接導致剝削的出現和階級的形成。國家本質上是剝削階級為維護自身統治而建立起來的暴力機器,旨在使階級鬥爭和階級衝突保持在「秩序」的範圍內。

另一種情況是「次生國家」的產生方式。什麼是次生國家?就是一個地方政權從母國中分離出來而成為新的獨立國家。在這方面,美國學者菲力浦·羅伊德(Philip G. Roeder)的觀點具有代表性。2007年,他的《民族—國家從哪裡來》(Where Nation-States Come From)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分析了當今世界近200個國家的產生方式。依據他的數據,其中的177個國家是在1816—2001年間產生的。也就是說,此前的人類歷史儘管建立過數不清的國家,但存留到1816年的國家也就20多個。1816年也意味著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形成。羅伊德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1816年後產生的177個國家上。他發現,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從某一個國家內部獨立出來的,即主要以次生國家的方式建立。

羅伊德提出了兩個分析性概念:共同政權(common state)和區隔政權(segment state)。後者存在於共同政權當中,但由於領導人、民族、文化或者經濟等原因,前者又無法對它們進行有效的控制,從而使後者保留了相當大程度的獨立性,如英國的蘇格蘭、加拿大的魁北克。通過比較分析,他得出區隔政權能夠獨立而成為新國家的幾個條件,如共同政權將一部分人排斥在外、區隔政權民族主義的發展、共同政權的領導人無能為力等。區隔政權從共同政權中分離出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非殖民化,二是分裂或者脫離舊政權。此外,綜觀1816年以來的世界歷史,新國家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四次浪潮:1816—1901年去殖民化階段、1901—1940年分裂或脫離舊國家階段、1941—1985年去殖民化的新階段、1985—2000年分裂或脫離舊國家的新階段。

有關國家建構的第一類觀點都屬於說明從無國家走向有國家的範疇。對於這一類型的國家建構分析,生產力、階級、監控能力、民族主義等是核心要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近三十年發達國家不平等現象加劇
郭昕:樂壇「老炮兒」遇上Freestyle,留下的只是清冷嗎
劉凱:教育學在人工智慧研究中的作用
郁鋒:人工群體智能尚未實現通用智能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