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別把足跟疼不當回事!足跟可是「連著腎」呢!
中醫學認為,「腎主腰腳」,足跟痛多與肝腎陰虛、局部血脈不通有關。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又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側位X 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足跟痛的癥狀
腳尖朝上腳後跟向下用力時,裡面有針刺感覺;
足跟外表皮紅腫,用手碰觸發熱;
長途步行後疼痛加重,走路時踩在石塊上或下樓梯時,足部用力過猛會引起劇烈疼痛;
足跟中央有一個壓痛點,用手指觸壓疼痛劇烈。嚴重者每走一步都疼痛劇烈。如要確定是否骨刺,需拍片確診。
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重體力勞動者、運動員、長期站立工作的人易患此病。
具體分析,造成足跟痛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個:
跟骨骨刺:老年人足跟痛多和骨刺有關,跟骨結節處會有大小不一的骨刺,隆起的骨刺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會產生無菌性炎症。但足跟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係。
足底脂肪墊萎縮:脂肪墊萎縮後,會使足跟緩衝震蕩、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足跟處更易受到損傷而有痛感。
足底跖腱膜勞損:一些行走時間過長、負重過度的人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出現局部無菌性炎症而有疼痛癥狀,部位集中於跟骨結節跖腱膜起點處。
足跟日常保健
中醫專家提醒大家在平時生活中要注意:
盡量避免穿底很薄的鞋。要選擇橡皮底的柔軟鞋子。避免走在堅硬的地面上。
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抗勞損的功能,減輕局部炎症。
盡量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不時抬高足跟減輕足跟負荷。
圖片來源互聯網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老中醫教你寒日暖身妙方:按1分鐘這兒,肩臂不酸痛,手腳不冰冷!
※一分鐘暖身妙方:按這兒,肩臂不酸痛,手腳不冰冷!
※寶寶攝「鹽」行為要謹慎,這些誤區走不得!
※八月的梨棗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淺談板栗的那些妙用!
TAG:骨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