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得了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關於精神健康,你需要知道的誤解

得了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關於精神健康,你需要知道的誤解

2017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共享健康資源,共建和諧家庭。

世界精神衛生日是由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1992年發起,並經世界衛生組織確定後開始實行。創設世界精神衛生日的目的,旨在提高公眾對精神衛生問題的認識,促進對精神疾病進行更公開的討論,鼓勵人們在預防和治療精神疾病方面進行投資。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精神衛生是指一種健康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自身潛力,能夠適應正常的生活壓力,能夠有成效地工作,並能夠為其居住的社區做出貢獻。

當前,精神衛生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世衛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約有4.5億精神健康障礙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而在大多數國家中,只有不到2%的衛生保健資金用於精神衛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數以上的抑鬱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濫用酒精導致精神障礙者無法獲得簡單、可負擔得起的治療或護理。此外,在世界範圍內,每40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精神健康障礙已成為嚴重而又耗資巨大的全球性衛生問題,影響著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

那麼我國的精神衛生狀況是什麼樣呢?

據國家嚴重精神障礙管理信息系統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登記在冊患者429.7萬例,患者管理率達到73.2%,其中96.9%患者病情穩定或基本穩定。國家衛計委疾控局副局長王斌介紹,近年來,全國精神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服務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患者就醫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

但是民眾對於精神疾病還是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誤區。解讀精神疾病的誤區,你需要了解這些!

遠離「精神病人」就遠離精神疾病?

最近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各種精神障礙的終身患病率是17.5%。也就是說:100個人中就有17.5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某種精神疾病。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並不能讓我們遠離精神疾病,事實是:去了解他們、科學地認識疾病,才能幫助我們有效預防和儘早發現精神疾病。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容易暴力傷人?

調查顯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傾向或行為的人約佔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則有近20%的人使用過暴力。發生暴力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數量遠遠低於普通人,社會的偏見和孤立反而讓他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為受害者。

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危險的「瘋子」?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分類,精神疾病約有400種之多,常見精神障礙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以及酒精和藥物依賴等。國內外研究發現,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障礙患病率相對穩定,與地域、種族、經濟發展水平等關係不大。絕大多數精神疾病都不會導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過激行為,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歇斯底里、危險恐怖的樣子,現實中他們反而是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由於害怕被歧視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們的關懷和幫助。

得了精神疾病就無藥可救了?

對於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國有著完善的精神疾病防治網路,他們可以通過入院治療、社區康復、家庭康復等方式回歸社會。而且不處於發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樣具有勞動能力,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甚至成為成就卓越的人。各行各業曾罹患精神疾病的名人有很多,比如前英國首相丘吉爾患有抑鬱症,諾貝爾獲得者、數學家約翰 納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美國著名企業家、航空工程師霍華德 休斯患有強迫症等。

得了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

雖然精神疾病對患者的社會功能損害較嚴重,但隨著精神醫學的發展,精神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過及時治療、堅持服藥和定期回訪等方式控制病情,並且通過系統的康復手段預防和控制疾病複發。很多患者完全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繼續上學、工作,並結婚生子。比起疾病本身給患者帶來的影響,社會的歧視和病人由此而生的病恥感才是精神疾病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礙。

精神健康的標準有哪些?

1.對現實具有有效的知覺

2.具有自發的思想

3.能悅納本身和他人

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

5.注意哲學與道德

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

7.能與人們建立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

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

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如果你們需要更專業的知識,需要更多抑鬱症、焦慮症等知識,請關注公眾號「精神衛生研究總會」,去了解它們,去打敗它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神衛生研究總會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疑病症?這些人更容易陷入「沒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你的回答是他們期待的嗎?期待落空讓抑鬱的他們寧可不說

TAG:精神衛生研究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