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糧倉,遇水不濕遇火不燃,慈禧太后豎起拇指誇

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糧倉,遇水不濕遇火不燃,慈禧太后豎起拇指誇

糧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古代,與老百姓最息息相關的不是皇帝姓甚名誰,而是一個地方的糧倉是否充實,是否能夠讓老百姓過得安心。因此在中國,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糧倉,他們或許保存完好,或許年久失修,但是都是一段歷史承載和回憶。在中國,曾經有這樣的一座糧倉,歷史並不是那麼久遠,就在清朝光緒年間修建的,但是這座糧倉卻有一個很是神奇的特點,那就是雨打不濕,火燒不著,並且歷經百年之後依然被人們使用著,到底是哪一個地方的糧倉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閻敬銘

公元1882年,也就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時候,當時在朝中有一個不算是非常有名的東閣大學士,他的名字叫做閻敬銘。經過仔細考察之後,閻敬銘上書光緒皇帝,要求在今天的陝西省大荔縣修建一座具有重大意義的糧倉,以備國家糧食的不時之需。光緒皇帝審時度勢之後,准許了閻敬銘的請求,於是在大荔縣朝邑鎮南寨子村,就那麼理所當然的出現了一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民辦糧倉,也就是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原本是作為清朝糧食儲備的一道必要的保障而存在的,在光緒年間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除了儲存糧食本身,這座豐圖義倉還有一段很是神奇的歷史。首先,雖然這是由東閣大學士建議修建的,但是卻不是一座官辦糧倉,而是民辦的。其次,這個糧倉有兩個至今都讓人覺得很是神奇的特點,那就是遇水不濕,遇火不燃。在正常的情況下,糧倉失火是一件很是可怕的事情,所以糧倉在設計的過程中,都要盡最大的可能來規避失火的危險,這裡本沒有什麼好說的。但是也正如我們在古代書籍中的見證,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基本上可以無孔不入,而一座碩大的糧倉,是怎樣做到遇水不濕的呢?這事兒還得從豐圖義倉的本身說起。

豐圖義倉

為了避免過度的被雨水浸濕,在建造過程中,建築師們對糧倉的排水系統進行了很好的處理,首先,在糧倉頂部傾斜鋪設經過特殊處理的青磚,這種青磚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滲水,所以雨水是不能夠將它打濕的。並且通過將青磚傾斜鋪設的做法,水可以很快在糧倉的頂部彙集,並通過彙集雨水處的暗渠排走。再加上青磚本身的不吸水的特點,所以在大雨過後,這座糧倉頂部的水排乾淨之後,就完全還是乾的一樣,這樣就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糧倉之中的糧食的基本安全。

天下第一糧倉:豐圖義倉

在這裡不得不說,這是一座神奇的糧倉。當然更加神奇的還在後邊。眾所周知,光緒帝一生雖然很想要做很多事情,但是在慈禧的安排下,他基本上是什麼也做不了。可是唯獨修建糧倉的這件事情,慈禧卻讓光緒做成了。做成之後,慈禧見到這座糧倉如此神奇,還難得一見的豎起了自己的大拇指,誇讚這座糧倉是「天下第一糧倉」。1900年,八國聯軍把慈禧趕出北京之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座神奇的糧倉,所以在後來才會有意無意的往這邊跑。百年以來,豐圖義倉一直作為糧食儲備基地進行正常的運轉,至今仍然被國家委以重任,在社會運轉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不愧於天下第一糧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者記 的精彩文章:

一個有才能的女子,嫁給大她15歲的男人,誰料男人成功卻找了小妾
中國最後一個皇太子,自己還要靠僕人接濟?做的一件事值得點贊
袁世凱本是共和元勛,為何會成為盜國賊?被一則新聞坑到沒話說
慈禧的女兒,富可敵國,為國捐贈數百萬白銀,死後卻埋葬在陵園外
袁世凱年輕時的能力有多大?他大喊一聲,能讓一國軍隊九成倒戈

TAG:史者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