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杭綉唯一傳人,72歲仍每天刺繡8小時,17年綉成一幅巨著
本次欣賞只需3min,小鑒教你一招,如何變得有耐心?
刺繡,是針和線交融而成的藝術。對一般世俗而言,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技藝多為女性所為。
年逾古稀的趙亦軍技藝精湛,每天仍堅持刺繡8小時以上。
在杭州,有這麼一位72歲的老爺爺——趙亦軍,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綉、唯一的傳承人。
男工綉
因為受制於皇宮的規矩,綉工都是男人,也稱「男工綉」。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前。
杭繡起源於吳越,至南宋達到鼎盛。當時的朝廷在皇宮裡設立了「文綉院」,專門為皇家製作服飾,稱為「宮廷綉」。
綉法採用綵線綉和盤金綉相結合,有50多種針法。綉品顏色鮮艷、外觀華美,因是男工所綉,柔中帶剛。
《俱利迦羅龍王》局部,運用盤金技法, 色彩鮮艷,金碧輝煌。
趙亦軍13歲開始學習刺繡,1960年考入杭州首屆工藝美術學校刺繡班,師從杭綉大師「神針」張金髮。
完整學習杭繡的全部工藝,需要5-10年時間。但要綉出絕美的綉品,還需要匠人多年的經驗積累和藝術修為。
白描
杭綉一般只畫白描圖,事先不上色彩。
配色
圖案用什麼配色、針法表現最佳?則完全依靠匠人的藝術功底和多年經驗。
學好杭綉需要「五心」:耐心、決心、靜心、恆心、悟心,缺一不可。
摹綉雷諾阿作品《少女》,綉幅尺寸38cm×47cm,用時8個月。
劈絲
人物的面部用絲,要將一根絲線分成32甚至64股,所用的繡花針更細如毛髮。
佛像與杭綉
歷史悠久的杭綉,用來表現金碧輝煌的佛像,最適合不過了。
在趙亦軍的眾多作品中,佛像是他最喜歡繡的一個主題。
退休後,他不用迎合市場和他人需求,專註自己所愛。歷時17年,費盡心力繡的《觀經圖》,是杭綉史上絕無僅有的作品。
高1.8米、寬1.6米,光底稿設計就用了一年多時間。
正面包含了532個人物,背面則綉了7221個字。
因為是巨幅作品,他用三塊軟緞拼起來繡的,但完全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這幅作品從1994年開始綉第一針,2010年完成,估值超過千萬元。
這個老藝人,就像是一座小小的博物館。
杭綉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趙亦軍不希望讓它在自己手裡消失。
但招個徒弟也不是容易的事,「只要有人真心愿意學,我必傾盡畢生培育他。在有生之年,盡量多做幾件作品傳給後人。」
瞎聊唄:那個時候宮廷綉為撒子就傳男不傳女呢?
The end:
大叔用木頭雕刻世界最豪華的轎子,318個人物總價值500萬
放風箏還要講風水?竟還引起軍閥姨太太和風箏老頭的較量


※大叔用木頭雕刻世界最豪華的轎子,318個人物總價值500萬
※大叔一言不合就摔碗,上演屋頂上永不落幕的好戲
※80後小伙用吃的做成傘,能開合3000次,抗5級大風
※馬尾巴竟也能綉奢侈品?一件衣服綉3年,聯合國給她頒獎章
※他把陪葬木偶做活了!有眼線會變臉,一個售價2萬元
TAG:文明互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