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涼,寒露時節如何養生才會讓身體更好?
所謂寒露,其實就是比白露更寒了,也是風霜即將到來的前奏。所以,民間素有「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的說法。對於寒露這個節氣,早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這樣的記載:「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思是說,到了寒露之後,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所以,到了寒露節氣,其實就是要為過冬做好打算了,因為接下來就是霜降節氣,再之後就正式進入冬天了。而寒露、霜降節氣,就是秋季最後的象徵了。這兩個節氣過完之後,也就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冬天。
寒露時節,氣溫就明顯開始下降了,晝夜溫差也開始增大,但這個時節,卻又是一個天乾物燥的時節,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有些不太習慣的。說冷吧,又還沒有寒風襲來,而且空氣又還挺乾燥的;說不冷吧,一下雨就會氣溫驟降,感覺就像是冬天來了一樣。
所以,寒露時節也是需要注重養生的。那麼,這個時節養生方面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呢?先來說說衣食住行方面的吧。到了寒露,那就真的是「一場秋雨一場涼」,我們要隨著天氣轉涼逐漸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古人曾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意思是寒露時節要注意別把腳凍著了,也就是涼鞋就不要穿了。
古人曾有「春捂秋凍」的說法,意思是秋季適當的凍一下,不僅是為了給過冬一個緩衝,而且也是在這個時節讓身子提前適應寒冷氣息。要知道,秋季涼熱交替,氣溫逐漸下降,如果還是保持夏季那種赤膊露身的話,肯定會導致涼氣侵入體內。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對安度冬季是有一定益處的。寒露時節,早晚涼意甚濃,要多穿些衣服,此時腹瀉多發,尤其需要注意腹部保暖。
在吃的方面,也有一些注意事項,秋季神經興奮,食慾驟增,要防止過量飲食。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熱飲和熱軟食物。秋季腹瀉高發,尤其不要吃霉變和不潔食物,避免感染腸道傳染病。中寒露時節,天氣乾燥易出現口渴、咽干、唇燥、皮膚乾澀等「秋燥病」,應多吃萄、香蕉、寒露蜜桃、梨等水果,常喝開水綠豆湯、豆漿、牛奶等滿足肌體的需要提高抗燥病力。
寒露時節,應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在工作上注意勞逸結合,在性生活上要防止房勞傷腎。寒露時節,寒氣襲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經常打開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也可以在居室及其周圍可種植一些綠葉花卉,讓環境充滿生機又可凈化空氣促進身體健康。
雖然說,古詩詞中對秋天都是悲涼的意境,沒有春天那樣春光明媚、生機勃勃,但秋高氣爽、遍地金黃是不是有一番動人景象呢?所以,秋遊也不是不好啦!不妨趁著大把時光,到公園、湖濱、郊野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和玩耍,既可以調節精神,又可以強身健體。
到了寒露時節,在飲食上,還是可以多注意一些。比如多食用一些諸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也可以適量吃一些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等滋補類食物以增加體質;還可以煮一點紅棗蓮子銀杏粥以及多食用山藥、馬蹄等食物。由於秋季乾燥,適量少吃辛辣之品,如辣椒、生薑、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寒露時節,飲食上可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多增加一些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以滋補脾胃,又可以養肺潤腸。在蔬菜方面,可以選擇胡蘿蔔、冬瓜、藕、銀耳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早餐可以多喝點粥,比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可適當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系原創作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你為什麼總是睡不好?只因你做錯了這些事!對照著一個一個改
※諾貝爾醫學獎發現熬夜令人變醜變笨,你還敢不敢晚睡?
※別看這幾個藥物的名字很常見,你可不一定讀的對!
※這三個藥物名字里都帶有「脂」字,但和油脂、樹脂完全沒有聯繫!
※誰說中藥沒有毒副作用?這幾味用錯了,可能會一命嗚呼!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