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殺馬特」:一個需要被了解的存在

「殺馬特」:一個需要被了解的存在

「殺馬特」與「小清新」作為同時存在的文化現象,但其二者權力話語完全不同,這也造成了它們截然不同的社會待見。如果說「小清新」們日益被指認為主流的都市青年文化,如果說「旭日陽光」們被媒體包裝成一種草根文化,那麼「殺馬特」們卻是名副其實的「雜草文化」,他們長在人們無視的地方,長成後也是無人關注,不僅不被尊重和重視,甚至還可能面臨被調侃、被消費、被迅速忘記的命運。

尷尬的「第三元」

改革開放之後,因社會流動的加劇,所謂的 「盲流」終於得以正名。最早進城的、生活改善起來的第一代農民工們,開始和城裡人一樣,穿起了夜市地攤上購買的衣服,也夾起了手提皮包,腰上也別上了手機。但社會並沒有讓他們真正地落腳城市。一轉眼20年過去了,他們的後代也從農村走了出來,進入了城市。但命運又開了一次輪迴的玩笑,他們的下一代,又在學習城裡人樣式,卻成為了不農不城的「殺馬特」。嚴格意義上說,「殺馬特」們已經不再是農民了,只是戶籍依然將他們烙印在這個身份之中,城市的城門,對於他們已經洞開,但城門之後,還有一層厚厚的擋風玻璃在隔絕著他們。

從這個意義上說,「殺馬特」們將構成中國社會的「第三元」。他們對於父輩的農民形象來說,已經屬於光怪陸離、花枝招展的城裡人了,但對於城市人來說,他們的骨子裡永遠透露著鄉土氣息,無論多麼努力展示,結果都是卸不掉身上的氣質。在社會學意義上,他們成為了沒有故鄉的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在文化上,他們同樣面臨著這種窘境,農村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城市以譏諷的眼光消費他們。

同時,在話語權壟斷的背景下,大量的農村與中小城市的故事難以在都市媒體之上呈現,而大城市裡的雞毛蒜皮,都能夠成為新聞。報紙、雜誌、影視,都在一個勁地展示或奢華的或小清新的圖像影響,傾銷著城市消費主義膨脹的慾望。在這種耀眼光芒之下,「殺馬特」們成為了一群被遮蔽的群體。他們生活在一個灰色地帶,他們生活的那些場域,則成為文化意義上的隔離區,是低素質、混亂和危險的象徵。這是社會大背景下的作用,由於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經濟收入,殘酷的生存環境以及逼仄的發展未來,他們或沒有能力或沒有意識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這是個人以及群體半城市化和現代化不完整的結果。於是,他們在文化形態上就成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僅物質貧困、文化也異常貧困的「文化貧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趙薇罕見秀恩愛 老公黃有龍不是一般的有錢
定製生活,看微自定怎麼做?
黃綺珊杯網球賽圓滿落幕 法國拉蒙燃點歡迎晚宴
行走於破敗的長城邊上
雙十一將至,京東雲與商派雲起又有大動作

TAG:中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