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研是個人追求,亦是國家使命

科研是個人追求,亦是國家使命

鄭健超院士參與院士高峰年會活動。

鄭健超院士(右)在西昌發射基地。

■ 深圳特區報記者 任琦 文/圖(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清晨,在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研究院的一間普通辦公室里,我們見到了鄭健超院士。他微笑著站在門口迎接我們。2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非常儉樸,到處是書籍和期刊。有限的空地上,他已經提前擺好了一圈椅子。

已經78歲的鄭健超,依然堅持每天按時到辦公室,與中廣核研究院的年輕科研人員一起工作。60年的學術生涯,他身上深深烙下了老一輩科學家淵博睿智、謙虛謹慎的印記,成為後輩為人、治學的標杆。

科研報國的信念一生不變

1956年,是鄭健超人生中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他放棄了繼承父業投身醫藥事業的想法,暗自許下了成為一名工程師的心愿。

因為那一年的春天,中國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強音。

「我的科學啟蒙來自父親,他是一位藥物化學家。終其一生,他留給子女的只有一條人生準則:『老實做人做學問』。」鄭健超說,父親年輕時有感於舊中國老百姓缺醫少葯的悲慘狀況,立志獻身藥物化學事業,東渡日本求學,歸國後卻為躲避戰亂四處碰壁。新中國成立後,他赴重慶籌建西南製藥廠,為祖國大西南的製藥事業奠定了基礎。「我曾親眼看到父親拿自己試藥,嘔吐不止,卻不以為苦;也曾讀到各地的患者寄來的熱情洋溢的感謝信。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我堅信科學家就應該孜孜不倦,科研報國。」

憶起少時歲月,彷彿就在昨日。1956年初,國家號召「向科學進軍」,「當時我雖然年紀不大,卻也被深深感染。我們的國家要建設要發展,最需要的是工程師,清華大學招生材料上『工程師的搖籃』的字樣打動了我。我決定報考清華,學習工程技術!」

1957年夏天,鄭健超如願考進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 學習高電壓技術專業,開啟了他作為電力工程師的人生。

那時「反右鬥爭」高潮剛過,清華園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但老師們仍抓住一切機會上課,學生們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在鄭健超的記憶里,每一門基礎課都是著名的教授親自講授,「他們深入淺出地把基本概念講得如此清楚,令人終生難忘。在這個階段,我打下了今後應對複雜工程技術問題的重要基礎。」大學畢業後,鄭健超留校攻讀研究生,在學術上超快速成長。在導師張仁豫教授的指導下,他研製成功機電破壞強度達12t的小尺寸高強度懸式絕緣子,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1966年從清華畢業,到上世紀70年代末,十幾年間,鄭健超經歷了學術和生活上的種種磨難,卻沒有放棄報國的信念,終於迎來了另一個春天。

1979年,國門甫告開放,科學的陽光普照祖國大地。已是不惑之年的鄭健超,被選為水電部首批赴加拿大進修團的一員,前往北美最大的電力研究中心——魁北克水電局研究中心進修一年。

初到異國,有兩件事給了鄭健超巨大的衝擊。一是親眼看到世界一流的高電壓、強電流設施,親身感受到從事前沿技術研究的國外科學家對中國同行難以言表的驕矜之情,使他產生了強烈的緊迫感:「祖國的科技真的落伍太多了,我們必須快馬加鞭!」另一件事是他與新中國成立前就出國、僑居海外多年的姐姐相聚了,卻發現作為中央大學醫學院的高材生,姐姐在異國曾備受歧視,只因為她來自貧弱的中國。

鄭健超深刻體會到,炎黃子孫的命運是和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的。「如果說此前我從事科研工作更多的是出於自己的興趣,那麼在此之後,就深深打上了使命和責任的烙印。加快科技創新,振興中華,刻不容緩。」抱著這樣的信念,鄭健超在進修期內,如饑似渴地學習,不敢耽誤片刻。「全部的時間都用來學習,抓緊閱讀和收集與我專業相關的各種文獻和研究所的內部報告。一年的時間,近在咫尺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不僅沒有去過,就連想都沒有想過。」

當了院長也不離開實驗室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初中教科書扉頁上,印著卡爾·馬克思的名言:「科學研究沒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艱險、在崎嶇山路上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鄭健超清晰緩慢地向記者逐字複述,並強調:「這句話我銘記終生。」

「我所從事的高電壓領域的技術研究,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產生高電壓,讓電傳導得儘可能遠;二是研究高電壓的絕緣問題,以確保安全可靠。」鄭健超說,導師張仁豫曾反覆強調高電壓技術本質上是一門實驗性科學,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獨立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在隨後漫長的技術生涯中,他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精髓,「正如張老師所說,很多物理規律尚不清楚,需要通過科學實驗獲取信息、探索規律,在信息數據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動輒就搞理論計算是行不通的。我謹記教誨,不論是在一線技術員的崗位上,還是後來從事研究院的管理工作,都儘可能不離開實驗室。」

不怕艱苦、嚴謹求證的科學精神,以及長期實驗室工作的磨鍊,培養了鄭健超對物理現象的洞察力和快速尋找故障的能力,練就了令旁人羨慕的「專業技術的直覺」。

1980年,鄭健超從加拿大回國。彼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國民經濟進入發展快車道,電力建設蓬勃發展。作為一個電力科技工作者,他為眼前廣闊的用武之地感到異常興奮,以全副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他承接的第一個重大課題是國務院下達的「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絕緣子研製」的攻關項目。當時,防止污穢閃絡、鈉離子遷移老化、金具的電解腐蝕等關鍵技術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所以這種絕緣子需要花高價從國外引進。他帶領團隊一頭扎進實驗室,從放電特性和材料特性的研究起步,逐步推進到研製開展實驗需要的設施,進而利用自主研發的設施開展大量的實驗,最終成功開發出關鍵設備,使電源堅挺度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獲得實驗室成果之後,他又馬不停蹄找到合作廠家,終於研製生產出國內首批性能優良的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絕緣子,替代了進口。四五年間,這個高壓輸電所需要的關鍵設備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落後到領先,每一步都扎紮實實。

1986年,鄭健超被委以重任,擔任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他在行政管理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幾乎都留給了實驗室。當時,高電壓試驗國際標準中規定的氣象修正方法,是把空氣密度、濕度等氣象參數作為影響空氣絕緣強度的獨立變數。但他根據國內高海拔地區高壓實驗的數據,提出了氣象參數不是獨立變數的觀點以及改進現有濕度修正方法的建議。經過學術委員會的熱烈討論,這個建議得到一致認同,相關國際標準也據此進行了重要修訂。

科研報國,矢志不渝。此後,鄭健超在高壓輸電線路的故障精確判斷、超/特高壓電網電壓精確測量等課題方面不斷突破。高壓電網跨越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讓祖國的角角落落都亮了起來,鄭健超和他的團隊貢獻了重要力量。不僅如此,他領導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還解決了長征三號火箭和西昌發射基地、神州宇宙飛船及酒泉發射基地的防雷安全問題,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今天,中國的高壓電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回頭看,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的科研工作者腳踏實地、嚴謹治學,經歷無數艱苦,實現了從追隨到引領的巨變,每一次超越都那麼令人激動!

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次年,鄭健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決定辭去電科院院長的行政職務,全力投入科研和教學的工作。那一年,他56歲,正是一個科學家最好的年華。

花甲之年南下深圳二次創業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個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諮詢。中國工程院成立後進行的第一個重大戰略研究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能源戰略研究」。鄭健超作為工程院能源學部副主任參與其間,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國的核電工業,思考核能發展的戰略方向。經過反覆研究,得出了中國必須推動核電發展的結論。從此,鄭健超與核電事業結緣。

2000年,鄭健超離開北京,南下深圳,二次創業,成為中國廣核集團的前身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引進的兩位院士之一,任職集團科技委主任,主導中廣核的科研創新工作。在他的引領下,中廣核於2006年成立了研究院,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研究院現有研發人數達5042人,開展核電、核燃料、新能源、核技術應用領域的科技研發,形成了一批國際一流的先進技術與產品。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成為「國家名片」。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數字化儀控平台「和睦系統」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使我國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之一。

在中廣核年輕一代的研究人員眼中,鄭健超既是學術泰鬥成就難以企及,又是慈祥長者為人平易隨和。中廣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金軍談起鄭健超,滿滿的都是崇敬。「鄭院士已經78歲了,可是他所掌握的知識、研究的深度仍然處於行業前沿,常常給我很大的啟發。」金軍說,不久前,他們在一個新型反應堆技術系統研究方面遇到了困難,鄭院士得知後,建議他去了解「直流柔性輸電系統」的資料。「回去一查,發現果然是國際上一項最新的技術,對我們解決遇到的問題有很大的啟發。」金軍感慨,鄭院士每天都在學習,始終保持超高的學術水準,思維始終走在前面,是研究院的「鎮山石」。

鄭健超將自己的學術生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作為一線技術工程的「運動員」階段,另一個是承擔了領導責任後的「教練」階段。「當『教練』比當『運動員』更重要,『指兔子』比 『打兔子』更重要。為了當好教練,我必須密切跟蹤世界電力工程科技的發展趨勢,提出前瞻性的研究方向,絲毫都不能懈怠。」

考慮到鄭健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中廣核現在並未對他的工作提任何具體的要求。但每天清晨,鄭健超都準時出現在辦公室,辦公室的大門隨時向年輕人們敞開。

「我在中廣核已經工作了17年,這意味著我成為深圳人已經17年了。」鄭健超說,他早已將戶籍遷到了深圳,是一名徹徹底底的深圳市民,盡己之力建設深圳。

2006年5月,深圳市的液化天然氣 (LNG)供應系統將要投產時,發現輸氣主管道有多處與發電站應急電源線路的桿塔接地網距離不足5米,已進入安全規程規定的風險區。一旦高壓線路發生雷擊或短路故障,有可能會引發LNG的爆炸和火災,進而危及發電站的安全。鄭健超提出,可在 LNG 管道有危險的交叉段加設妥善接地的同軸金屬屏蔽。為了確保安全,施工驗收那天,鄭健超主動要求去現場核查。天公不作美,當時雷電交加,大雨傾盆,不僅淋成了「落湯雞」,他的眼鏡片也不知所蹤。工人們得知一個這麼大的專家親自來工地,熱情地幫忙進行地毯式搜索,居然在充滿積水和泥濘的工地上把鏡片找了回來。「真是一個奇蹟!」鄭健超說。一個月後,深圳LNG工程順利投入運行、深圳市民用上了清潔的天然氣,「早上聽到廣播,我感到極大的喜悅。」

寄望年輕人戒驕戒躁潛心研究

在與鄭健超的交談中,能感受到他對每一個階段教導過他的老師的尊重。他生動地回憶中學時代數學老師對他的一次「意味深長」的懲罰,大學時老師在他生病時守候床前,以及成為電力工程師初期得到的師長的幫助。

中科院學部委員、留德博士徐士高是鄭健超最敬重的恩師之一。「剛進電科院,就有同事告知,他不僅人品學風堪稱典範,提攜後人更是不遺餘力,但是要記住,呈送給他的技術報告如不認真撰寫,休想矇混過關。」

這樣一種學風,被鄭健超傳承下來,成為他培養學生、提攜後輩的準則。

已經從中廣核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的趙海洋博士對鄭健超的淵博和嚴格都深有體會。「好不容易設計了一個自認為完美的技術方案,鄭院士卻指出了很多問題。一開始覺得很難接受,但到最後覺得確實都該改。」趙海洋說,最令人感動的是,鄭院士提點晚輩時從不以技術權威自居,常常說「我和你商量一下」「我提個建議」,所以修改方案再辛苦也覺得心情輕鬆愉快。

鄭健超說,中國的發電量已居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實的電力大國,但尚不能稱為電力強國。要縮小與強國間的差距,需要培養大批年輕的工程技術專家。「我接觸的研究生中,有不少才華橫溢、悟性很高的年輕人,他們將來有希望在世界電力工程界嶄露頭角,最緊要的是要戒驕戒躁,潛心研究。」

他對當下社會功利主義盛行造成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的現狀表示擔憂,希望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甘於寂寞、沉下心來,也希望國家持續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環境,讓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終生相守相濡以沫的愛情

鄭健超此前居所的保安都記得樓上的這一對老夫婦,「老太太身體不好,都是老先生推著下樓活動,說話輕言細語,感情很好。」兩年前,老伴因病去世,鄭健超悲傷難抑,身邊的工作人員至今都盡量不觸碰他的傷心事。

但他卻主動與記者說起共度半個世紀的老伴,懷念情深,令人動容。

牽手於清華的一對璧人,共同經歷了難忘的校園生活、共同憧憬未來的事業、共同熬過動亂時期,共同接受下放勞動的考驗……不論幸福與困苦,他們始終牽住對方的手。「在患難與共的歲月中,她經受的磨難、她的付出比我更多。她不僅在業務上從不甘示弱,還要承擔教育子女的重任,給了我巨大的支持。」鄭健超說,1986年,他剛擔任電科院院長的職務,工作異常繁忙,夫人這時卻罹患乳腺癌。「她一邊為自己的生存而鬥爭,一邊還支持我的科研工作。手術後稍事恢復,就又承擔起全部的家務,並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回憶起來,我們的家庭生活實在太過簡單,常常各自一張書桌奮筆疾書,連節假日也很少例外。她的研究給了我很多啟發,我能當選院士,軍功章上有她的一半。」

2009年,夫人二度罹患腫瘤。「我意識到,我們這個家庭已面臨最嚴重危機。為了爭取百分之一的希望,我盡一切可能為她爭取最好的治療,儘可能地彌補從前的不足。」鄭健超眼泛淚光地想起,數年間帶著老伴在各大醫院穿梭奔走,從一個ICU到另一個ICU,在病房門口焦急等待短暫探視時間的來臨……

在鄭健超的悉心陪伴下,醫生最初下的「還剩半年」的診斷書作廢了,老伴支撐了6年,這個醫學上的奇蹟讓鄭健超在悲傷中略感欣慰。

送走了老伴,調整了狀態,鄭健超又繼續投入到工作中。「我還有很多技術設想有待付諸實現,要抓緊時間努力工作,清還之前所欠的 『債務』。」他微笑著說,「我才78歲,我覺得我還行。」

人物名片

鄭健超,廣東中山人,中國高電壓工程專家,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現任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廣核集團科技委名譽主任。長期從事高電壓測試技術、高壓絕緣和防雷技術的研究,曾負責一系列有關絕緣子機電性能的研究課題,為超高壓交直流線路絕緣子的國產化和質量改進做出了貢獻,是我國第一台6000千伏戶外式衝擊電壓發生器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並主持或合作研製成功高堅挺度高壓直流發生器、高壓架空輸電線路故障精確定位系統、等電位屏蔽電容式電壓互感器等十餘項新型高電壓測試設備。

院士寄語深圳

深圳能不能成為中國的「矽谷」?我覺得很有希望。

首先,深圳要繼續保持創新的前瞻性,根據城市特徵做好產業規劃,不人云亦云,堅持自己的創新方向。

其次,深圳要繼續加強人才政策,一手從外面引才,一手在本地育才。很高興看到深圳本地的高等教育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新建了數所技術類大學。希望其中能出現斯坦福那樣的學校,為深圳的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特區報 的精彩文章:

2017法蘭克福書展 11日開幕
美國向四國出拳意欲何為?
上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環比增170億美元
尋求音樂里的「大存在」
敘利亞首都一警察局 遭自殺式爆炸襲擊15人死

TAG:深圳特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