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陪伴比什麼都重要
接觸過心理學的應該都知道「幼猴」實驗,一隻剛出生的猴子被抓到了一個籠子中,實驗人員一開始終放進兩隻假猴子,一隻是鋼絲的、一隻是絨布的,他們發現小猴子大部分時間都跟絨布假猴子待在一起,尤其是遇到危險時更是緊緊抱住絨布猴子,只有在口渴或飢餓時才走到鋼絲猴子身旁進食。
不管是何種生靈,永遠都選擇給予自己溫暖感覺愛的那一方
。
養育,最重要的是陪伴,不光是吃喝拉撒睡。
現在的家長都很樂意讓孩子在外體驗各種各樣的項目,早教興趣班遊樂中心翻斗樂花錢都花的很勤快,象流水一樣的付各種學費,美其名曰「為了孩子。」
每次帶著孩子出門,把孩子往這些機構里一放,自己在門外一坐,掏出個手機就開始看。幾個小時後等下課了再一起回家,對娃說:「爸爸媽媽好辛苦啊,陪了你一天,到處跑。」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話沒錯,你帶著娃到處跑,但在這個過程中你真正地陪伴了多久,和孩子說了幾句話?
很多家長會自嘲說:我是司機加提款機加廚師。可實際上呢?你做的事就是司機加提款機加廚師。
有個比喻很貼切:「
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懶惰的本質就是「非愛」
因為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太花時間和精力了,太累了。大多數家長從內心不願意這樣做,寧可花錢給機構讓機構代管。
從幾年前教育學家就呼籲:
每天陪伴孩子20分鐘。
這20分鐘是要全身心的投入。不碰手機不開電視沒有任何借口的全身心的陪伴。
大妞初次嘗試全情陪伴的時候,自我感覺已經過了一個小時,結果一看才十五分鐘~~~。相比如果是刷手機的話,可能感覺一眨眼間實際已經一個小時了。
為什麼對時間的感知差別會這麼大?因為我們的思維容易被各種各樣的東西打擾,刷手機本身性質是被動接收,碎片式的,根本不需要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則需要排除雜念,持久的耐心耐力。對於飄散慣了的思維方式要收回來集中是一件很費勁吃力的事。
父母們,回想一下你們談戀愛的時候,每天要和對方聊多久?說多少話?手機上來回發多少簡訊?願意在對方的身上花多少時間?熱戀時是不是在一起一天都感覺只是一瞬間?那為什麼陪孩子就做不到呢?為什麼就惜字如金?你說和孩子不是談戀愛?難道孩子不是你愛的人么?到底你是把陪孩子看成是一種負擔還是一種幸福?
充分投入,是愛的表達之一
各種何種方式的用心陪伴都有一個特點:在對方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說足夠多的話語。
不要想著孩子認為父母嘮叨,不愛聽。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關注意味著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
孩子其實很享受父母對自己的高關注度,因為這樣證明,父母是愛自己的,自己在父母心目中位置越高(有N胎的應該更能明白孩子們為了證明誰在父母心中分量重,有多介意
~~~
)。反過來說,父母的注意力越多,關注的質量就越高。相處的越久,聊的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實的狀況:孩子愛什麼惡什麼,人際溝通中的困惑,成長過程中內心的害怕與迷茫,如何看待學習讀書擇業,甚至是青春萌動時的那一絲絲小心思等等,這些才是最最重要的信息。
很多父母不知道和孩子聊什麼?
聊來聊去,無非就是每天回家問一句:「你今天功課做完了嗎?有錯的嗎?考試考了幾分?今天老師表揚
/
批評你了嗎?」幾乎都是封閉式的問題,根本聊不下去。孩子很反感這樣的聊天方式
----
就如同TA
是你的下屬,你是來視察工作的,TA
對你要恭恭敬敬,一句回答錯誤,可能面對的就是父母的責備和批評,怎麼都親近不起來!想想我們自己面對老闆的訓話時時,你能親近地起來嗎?你的心態是不是各種抵觸?
每次和孩子說話之前,都要想像一下你自己是大灰狼,孩子是小白兔(瞬間就能明白孩子對成人的問話有多害怕)展現你最溫和的笑容吧,然後再把姿態放低點。
儘可能用開放式的問題(
open questions
),不能那麼輕易地只用一個簡單的「是」、「不是」或者其他一個簡單的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
比如說:和我分享下今天學校里發生的有趣的事吧?來給媽媽提出一個你想知道的問題?儘可能用正向的問題開場,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引導孩子說話。
做為成人,父母的確在很多方面比孩子知道和領會的多,可這不代表父母在聊天中就能隨便打斷孩子的話,嘲笑孩子的無知與幼稚,或者直接就下一個定義,做一個結論(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除非你想製造一場很不愉快的對話或者想迅速結束談話。)
做為父母也的確能教給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給予自己經驗沉澱下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輸出及植入,但不等於填鴨式的教訓:「你一定一要這樣做!你這樣做我是為了你好!」越是大的孩子越反感這樣的說教,最終就是反著來。
和孩子聊天時一定要把自己姿態放低放低再放低,收起做為成人驕傲的心態,認真思索孩子提出的問題(就算是假裝的也好),更重要地是能與孩子共同探索,訓練孩子自己嚴謹又不失活躍的思維能力,最終形成孩子自己尋找答案的結果。
這樣才是一次有效果且能創造延續性的對話。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更不是對錯。
教育是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一切必然要花很大的時間精力。可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也必然能有真正的收穫。
讓我們從最簡單的陪伴做起,和孩子一起玩一場遊戲。
對於幼童,玩拍手遊戲就是陪伴。對於6歲的孩子,念一本繪本就是陪伴。對於
12
歲的孩子,打一場球就是陪伴。
只是請你中間不要停下去看手機,或者接電話,或者走開。請全心全意地陪伴,在遊戲中陪孩子多說一會話。
沒有非接不可的電話,沒有非看不可的微信,沒有安排不了的工作----只有無限推託的借口。如果你真的想做,你肯定能安排好的,不是嗎?
愛是一種特殊的任務。愛需要用行動話語來體現。
需要與懶惰對抗,與恐懼較量。
因為我們的名字是「父母」。
作者介紹:愛美麗大妞愛思考
,育有兩女,奔四的少女。如果你和我一樣愛生活,愛漂亮,愛賺錢,找我就對了!公眾號:愛美麗大妞愛思考。
養育孩子,陪伴比什麼都重要。如何用心且有效的陪伴孩子?聽聽北大媽媽劉稱蓮老師的《北大媽媽:這樣陪伴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每周微課
∣
專業的媽媽學習成長平台
關注我們,每周朗讀,每周聽微課


※小兒秋季腹瀉,不只是拉肚子那麼簡單
※朗讀者 | 孩子可以玩電子遊戲嗎?
※哈佛大學:孩子成長最重要的8個要素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就那麼幾年,千萬別錯過
※朗讀 | 愛子情深
TAG:每周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