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三星專利大戰國內大局已定 三星62%專利被判無效
截至目前,2016年三星在中國市場起訴華為專利侵權的共計16件專利中,已有15件有了專利有效性的複審決定,共計10件被宣告全部無效,無效佔比高達62.5%。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指出,這意味著三星以專利侵權反訴華為的「防禦」措施可能遭遇「大潰敗」的尷尬局面。
本報記者 馬燕
始於去年的華為三星兩大巨頭專利戰,近日國內戰局有了新的進展。
2017年9月3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利複審委員會」)一口氣發布了八份與三星專利相關的專利無效宣告複審決定。其中,共計5件被宣告全部無效,1件部分無效,僅有2件維持有效。
截至目前,2016年三星在中國市場起訴華為專利侵權的共計16件專利中,已有15件有了專利有效性的複審決定,共計10件被宣告全部無效,無效佔比高達62.5%。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指出,這意味著三星以專利侵權反訴華為的「防禦」措施可能遭遇「大潰敗」的尷尬局面。
華為主動出擊
兩大巨頭互訴
時間回到2016年5月25日,華為率先以專利侵權狀告三星,對外宣布正式在加州北區法院和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對韓國三星公司提起知識產權訴訟。
華為官方表示,三星在全球範圍內使用華為的知識產權,並在眾多國家銷售其產品且相關專利數量多,所以華為願意在全球範圍內解決糾紛。
華為此舉被外界看做是,全面超越三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想要在全球市場超越三星,專利手段是重要方法之一。」
在增強自身抵禦專利訴訟風險同時,華為開始嘗試通過許可、出售等形式開展專利運營工作,而此次向三星發難,更是被外界看做國產廠商專利逆襲。
隨後,三星強勢回懟,同樣以10件專利涉嫌侵權起訴華為。
2016年6月27日,華為再度將三星等公司訴至泉州中院,索賠8050萬元,隨後不到一個月,2016年7月22日,三星將華為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索賠金額1.61億元,兩倍於華為的索賠額。
與此同時,華為也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對三星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截至目前,在三星與華為的專利大戰中,三星起訴華為專利侵權的案件共計16件,其中,在深圳中院處於審理中的案件共計10件,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處於審理中的共計6件。
三星反訴華為專利
無效佔比已達62.5%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4月份,泉州中院受理的華為訴三星專利侵權案件有了一審判決。一審法院認定,三星公司共計22款產品認定構成專利侵權,並判決三星公司停止製造、許諾銷售、銷售搭載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的移動終端共計22款Galaxy系列手機,同時,三星公司賠償華為終端公司經濟損失8000萬元及為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費用50萬元。
三星不滿法院判決結果,宣告複議,但經專利局審查認為,三星提交的所有無效理由均不成立,複議最終被駁回。
9月30日,專利複審委員會又發布了八份與三星專利相關的專利無效宣告複審決定。其中,5件被宣告全部無效,1件部分無效,僅有2件維持有效。三星涉案專利都是由華為於2016年9月1日或2日發起的專利無效宣告請求。
可以看到,這五件被宣告全部無效的發明專利中,既有涉及手機拍照功能,也有涉及手機雙模功能;既有屏幕控制功能,還有為數不少基礎通信方面的。
李俊慧指出,三星這些據以起訴華為的專利,應該也算是在其專利武器庫中「精心挑選」的,從智能手機操控技術到基礎通信技術,均有涉及。但從目前的專利無效宣告程序進展來看,對三星可謂「打擊沉痛」。
截至目前,三星起訴華為專利侵權的共計16件專利中,已有15件公布了專利複審決定,其中,維持有效的3件,被判部分無效的2件,被判全部無效的10件。
雖然還有一件尚未公布複審決定,但是,三星反訴華為專利侵權的涉案專利無效佔比總體已高達62.5%。
李俊慧指出,即便三星在3件有效專利和2件部分有效專利的案件中都取得勝訴結果,那麼,其專利勝訴率也僅37.5%。因此,從此輪曠日持久的專利對抗來看,三星的防禦情況並無樂觀,用「大潰敗」形容並不誇張。
當然,就三星涉案專利被判無效的審查決定,以及華為涉案專利被判有效的複審決定,三星都可以繼續通過行政訴訟尋求推翻的可能。
專利世界大戰
硬仗還未結束
不過,雖然兩大巨頭的專利較量,國內戰局暫時初定,但國外兩家還有官司在打,華為的硬仗還沒結束。
在手機市場,各品牌除了營銷和產品方面的競爭之外,專利官司也已經成為手機廠商壓制競爭對手的致命武器,蘋果、三星、諾基亞、HTC、摩托羅拉都曾因手機專利權打成一團。而國內手機廠商也時常會因為手機專利而被推上被告席。
有業內人士在與《證券日報》記者交流時表示,專利戰中,小公司告大公司一般都是為了要錢,大公司之間互相告,都是為了秀自己的技術能力,一般都是互有勝負,最後和解。
而與蘋果和三星在設計、軟體居多的專利訴訟不同,華為是底層通信技術專利的持有大戶。
任正非曾預言「未來5至8年,會爆發一場『專利世界大戰』,華為必須對此有清醒的戰略研判和戰略設計。」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高科技企業中,研發投入超過100億美元的僅有6家,分別是,三星、英特爾、谷歌、微軟、華為和蘋果。
特斯拉電動卡車將延期發布
Model 3日均生產3輛不足計劃兩成
本報見習記者 陳煒
意圖從豪華電動汽車製造商轉型為主流汽車製造商的特斯拉,在7月份推出全新入門級車型Model3後,其生產交付情況一直備受關注。
近日,根據特斯拉發布的第三季度銷售和生產業績報告顯示,公司第三季度共生產25336輛新車,其中Model3僅260輛,其交付數量為220輛。
這與此前公司宣稱的將在9月份達到「規模性量產」的規劃似乎有些出入。根據預期,第三季度將生產交付1500輛全新Model3車型,以此計算,目前的完成情況不足計劃的兩成,平均每天只生產了3輛新車。
而《證券日報》記者在特斯拉中國官網上了解到,目前Model3的交付時間為12個月-18個月。根據其規劃,預計在今年12月份,Model3每周的產量將達到5000輛,即單月的產能約為2萬輛。
但有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向記者表示,第三季度是提升Model3產能最具挑戰性的階段,目前來看,特斯拉想要在年底按時完成其此前的生產規劃,顯然難度不小。
而對於Model3新車交付數量低於預期的原因,有消息稱是因為其車輛主體部分在依靠人工組裝,而不是自動化生產線。對此,特斯拉於本周就此事發表聲明,稱「報道完全錯誤且誤導公眾。我們仍處在生產爬坡階段,但每一輛Model3都是在生產線上生產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特斯拉宣布將於10月份面世的「電動卡車」產品,受Model3交付進度影響,目前的發布日期被延後到了11月16日。
交付進度遲緩
在特斯拉Model3受到熱捧的同時,其緩慢的交付進度一直飽受質疑。在特斯拉近日公布的第三季度的銷售和生產季度業績報告中,關於Model3的全球累計銷量再次成為焦點。
根據數據顯示,特斯拉在第三季度共交付新車26150輛,較去年同期增長4.5%。其中,ModelS交付14065輛,ModelX交付11865輛,Model3交付220輛。
同時,該報告指出,預計2017年可以交付約10萬輛ModelS和ModelX,同比上漲31%。
相比之下,Model3的產量似乎不容樂觀,根據數據顯示,特斯拉第三季度共生產25336輛新車,其中Model3隻有260輛。以此計算,平均每天只生產了3輛Model3。這樣的進度顯然已經落後於此前的預期。
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份,特斯拉方面就曾表示,將在2017年7月份實現Model3的量產,並於9月份達到「規模性量產」的級別。同時,在其第二季度財報中曾提到,根據目前的準備情況,公司確信在第三季度,Model3的產量達到1500輛以上,到2017年底,每周產量達到5000輛。同時,還計劃在2018年的某個時間段,Model3汽車的生產量提高到每周10000輛。」
對於生產與交付為何緩慢,此前有外媒報道稱,Model3自今年9月初開始發售以來,特斯拉的全自動生產線仍未能就位,製造工人不得不採用手工生產的方式,致使其產能嚴重受限。
而受此消息影響,特斯拉股價於周一下跌3.91%。按照當日收盤價計算,其市值約為572億美元,較上周五的收盤價減少約23億美元。
電動卡車延期發布
隨後,特斯拉於本周一就此傳聞發布了公開聲明,稱其在加州的汽車工廠和內華達州的電池工廠都已經高負荷運行,但由於產能瓶頸,Model3產量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期。
同時,該聲明強調,Model3的生產和供應鏈沒有根本的問題。公司了解需要修復的內容,有信心在短期內解決製造瓶頸問題。
而《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在特斯拉中國官網上,Model3的交付時間為12個月-18個月。同時,特斯拉方面表示,隨著產量的迅速提升,如果現在預定Model3,預計2018年中即可交付。
同時,在其官網上還給出了產量示意圖,稱Model3的產量在最初幾周會比較低,隨後會迅速攀升,直至達到最高產能,並表示「每次推出新的車輛配置時,產能都會以相似的曲線增長。」
根據此示意圖顯示,預計到今年年底,每周的產量將達到5000輛,即單月的產能約為2萬輛。
但上述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如今距年底也僅有兩個月的時間,特斯拉的產能目前還並沒有出現大幅的攀升,是否能達到目標,值得商榷。
而高盛在上周末發布的投資者報告中再度重申特斯拉股票「賣出」評級,稱Model3的交付數量在第三季度已經低於華爾街預期的最低水平。投資調查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在上月末發布的研報中也表示,「擔心特斯拉Model3能否獲得良好的毛利潤、擁有好的質量以及按時交付。」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原本預計在10月26日對外發布電動卡車,但因為Model3目前的交付情況不及預期,公司方面表示,將集中精力解決Model3的量產問題;同時,集中力量生產更多能源牆電池,來支持波多黎各等瑪莉亞颶風受災區域的需求。也因此,該電動卡車的發布被延後到了11月16日。
證券日報之聲
最火爆股市熱點最熱投資理財資訊
最新互聯網金融動態
獨闢蹊徑的角度和觀點
為您解答財經領域的政策導向
這裡是最火爆的股市熱點集結地!
之聲


※實效媒體大獎首落中國企業 分眾傳媒連斬二項全球大獎
※科學家稱遭九州量子董事長恐嚇 公司已於近日停牌
※中國人壽為中網比賽提供4.2億元保險保障
※逾千家公司預披三季報 5家公司凈利同比增超6000%
※多國出手圍剿ICO 比特幣價格24天反升80%
TAG:證券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