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學良這次打敗仗後,激起民憤,只好請求辭職

張學良這次打敗仗後,激起民憤,只好請求辭職

1932年1月「一·二八事變」爆發,使蔣介石與汪精衛的矛盾越來越大。作為行政院院長的汪精衛為取得一部分兵權以便同蔣介石分庭抗禮,竟直接致電張學良,要求他「整理華北政務,出兵東北」。通過東北軍以往對日作戰的失敗教訓,張學良深知所屬部隊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希望能以全國之力對日作戰,絕不能由需要南京中央政權接濟的東北軍來獨力承擔。因此,張學良對汪精衛的回復是「須委員長親自下令」。

蔣介石決定再次將張學良推上前台,提高他的軍事和政治地位,將北平綏靖公署擴編改組為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並以國民政府的名義於8月16日正式發布張學良為副委員長,代行委員長職權,負責華北地區軍政事宜。

不再對通過國聯干涉重回東北抱有希望的張學良開始在新職權內利用有限資源整訓東北軍,調整幹部,希望能夠一改「九一八事變」期間東北軍無力抵抗日軍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限制老派將領的實力(如湯玉麟),擇優提拔嫡系軍官(如王以哲、何柱國),擴大擁張將領的權力(如于學忠)。

然而日方根本不給張學良這個機會。就在張學良就職僅3個半月後,日軍於1933年1月在熱河挑起「榆關事變」。

張學良本想通過熱河抗戰改變自己在國人心目中的負面形象,不想反使自己丟了更大臉,各界要求張氏引咎辭職的呼聲越來越高,有甚者還要求進行軍法審判,「殺張以謝國人」。《申報》曾經毫不客氣地將熱河一戰形容為「日軍之行軍演習」,《益世報》則痛言「中國人不只是武力打了個大敗仗,全國四萬萬人在精神上亦打了個大敗仗。中國人不只失去領土,中國人實在拋了臉面,失去人格!」

東北軍一敗再敗,張學良被迫在輿論的壓力下向國民政府致電請求辭職。

張學良辭職後,先後遊歷義大利、瑞士、德國、法國、英國、丹麥、瑞典等國,直至1934年1月回國。在此期間,張學良的東北軍,根據北平軍分會的命令分別駐防在天津、保定、石家莊、高邑等地休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旭閑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楊虎城坐擁大權後,蔣介石不斷打壓,最後反了
朝鮮戰爭中,麥克阿瑟表達使用原子彈,毛主席鎮定自若
他是是三傑中唯一一個親國反共,卻一生不被重用
他是個將才,蔣介石籠絡他,他卻退出國民黨

TAG:張旭閑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