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的眼淚」是偏見?原來我們一直誤會了鱷魚
很長時間裡,鱷魚的名聲很壞——性兇惡,除了吃食和睡覺,什麼也不幹,而且在吃獵物時還流出眼淚,所以用「鱷魚的眼淚」咒罵假慈悲的人。其實應該說是人的認知錯誤才讓鱷魚一直背著這口黑鍋的;後來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鱷魚在吃食時會流淚,而流淚是為了排鹽,再後來又發現淚腺中的鹽分濃度並不高。最後通過刺激鱷魚舌頭收集到鹽腺分泌物,發現其中鹽的濃度是血鹽的3至6倍,經舌頭解剖,證明了舌頭上有鹽腺,於是「靠眼淚排鹽」說也被否定了。鱷魚排淚的真正原因是為了滋潤眼睛,至此,對鱷魚的偏見才算有了終結。
現在,在一些科學家的眼中,鱷魚完全是另一種新的形象。據最新研究介紹,鱷魚並不是老呆著不動的動物,它們的互相溝通非常有效,哺育後代相當仔細和到位,是沒有其他爬行動物比得上的。有科學家親眼看到一頭鱷魚不斷用自己的尾巴擊拍一棵樹的樹榦,原來樹上有一隻幼鳥想要練習它的首次飛行,終於因鱷魚的拍打樹榦使它失去平衡而掉落到地上……如此獲得獵物還真不費勁。鱷魚看上去喜歡傻呆著,其實不然,它們在仔細觀察周圍的動靜。
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的智能問題早就引起了生物界的注意。現在普遍認為,許多鳥兒(如渡鴉和紐西蘭啄羊鸚鵡等)的智力很高,啄羊鸚鵡的喙相當尖利,有時能啄穿羊背,取食其腎脂。而現在人們又在爬行動物世界中發現了高智慧,比如有的龜鱉目動物可以輕而易舉地「玩轉」迷宮。在實驗中發現不少鱷蜥科動物巧妙地掌握了觀察這一本領,它們會向同類學習打開移門的辦法,然後照樣也會開門。
以前,由於爬行動物的獨特行為而長期被當作「無聊的」實驗對象——它們通常會長達數小時之久一動不動地呆在一個地方,看著它們周圍的環境。這種貌似「反應遲鈍」的現象,其實是不應該用「智力低下」來解釋的,如果我們沒有忘記它們是冷血動物(變溫動物)的話。爬行動物的新陳代謝跟環境溫度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它們總是儘可能節省能源,只有在必要時才變得活躍。
就鱷魚而言,由於它們的生活空間特殊,系統研究更增加了難度。在自然獵區,科學家們必須做好在熱帶水域中耐心等待幾個星期的思想準備,而且有可能身處好攻擊動物的包圍中。全球的鱷目動物共有23種,其中有6種對人類來講是很危險的,許多研究鱷魚的專家為科研而獻出了生命,僅最近10年中,已有3名科學家死於實地考察中——為了準確解釋尚存疑問的動物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位於法國皮埃爾拉特的鱷魚飼養場已成為一個比較安全的鱷魚研究站,從1998年起,除了對遊客開放外,又承擔了為科學家服務的使命,該站每年還向全世界的科學家提供1000枚鱷魚的受胎卵。


※新民隨筆 長假與大獎
※這個谷文昌真實又鮮活
※木之紋理,崖柏稱王!
※幾億元「寶貝」VS 幾十塊「垃圾」,你分得清嗎?
※詩讓人發現生活「非同一般」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