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高血壓,營養有講究
膳食營養,在高血壓的預防控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已知的與高血壓相關的營養素有鈉、鉀、鈣、鎂、蛋白質等。此外,其他與超重或肥胖相關的一些營養素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與高血壓也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高血壓完全可以預防!參考中華預防醫學會的專業建議,先掌握最基本的預防高血壓的膳食營養問題,遠離高血壓不是夢!
一、鈉
鈉的攝入量與高血壓顯著相關。在日常膳食中,鈉主要是以食鹽(NaCl)的形式攝入的。鈉的每天攝入量減少2.3克,高血壓者的收縮壓下降5.8mmHg,舒張壓下降2.5mmHg;血壓正常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則分別下降2.3和1.4mmHg。
二、鉀
鉀有直接擴張血管作用,能增加尿鈉排出而降低血壓。
其它的降壓機制還包括:抑制血管緊張肽原酶釋放;對血管緊張肽Ⅱ反應的升高血壓物質的拮抗;減少血管收縮劑凝血噁烷的產生;增加血管擴張劑賴氨醯舒緩激肽的產生;鈉/鉀比值的減小可引起血壓的降低等。
三、鈣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膳食鈣攝入量和血壓呈負相關。鈣可增加鈉的排出,降低對鈉敏感人的血壓。
鈣攝入量不足時,細胞外液中鈣含量降低,導致血管壁平滑肌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細胞外鈣內流,細胞內鈣增加,導致平滑肌細胞收縮,血管阻力升高,引起血壓升高。其它可能的降壓機制還有:鈣調節激素(如甲狀旁腺激素、維生素D等)潛在的血管活性作用;對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的調節。
四、鎂
高血壓患者紅細胞內鎂降低,與血壓呈負相關。鎂可以降低血管彈性和收縮力,可能是由於降低了細胞內的鈣所致。此外,在血清鎂增加時,可以刺激血管擴張劑前列腺素Ⅰ2的產生。
五、蛋白質
近年我國研究發現,膳食蛋白質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之間呈負相關,攝入蛋白質越多,高血壓的相對風險越低。
蛋白質及其所含的某些氨基酸可能對血壓的調節有重要作用。如精氨酸是合成一氧化氮(NO)的前體,NO是調節血管張力和血液動力學的內皮舒張因子,精氨酸或NO的缺乏會引起高血壓,而靜脈輸注精氨酸可使高血壓病人的血壓降低;又如富含蛋氨酸和牛磺酸的魚類蛋白也可使高血壓大鼠的血壓下降。
六、飲酒
長期大量飲酒是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
飲酒與血壓的關係與飲酒量有關,即少量飲酒(每天攝入酒精10~30g)者的血壓比不飲酒者低,但每天攝入酒精30g以上者隨飲酒量的增加血壓顯著升高。
據推測,酒精在低劑量時是血管擴張劑,而在高劑量時則為血管收縮劑。生活中的經驗也提示我們,少量飲酒皮膚會變紅(血管擴張),過量飲酒後皮膚會由紅變白(血管收縮)。
(根據「中華預防醫學會」素材編輯)
您的信賴,我們的力量
根據以下提示,獲取更多健康公益資訊!


※營養快手的兒童早餐食譜大全,讓媽媽們輕鬆get
※八十塊的沙拉,真比八塊錢的冷盤營養減肥嗎?
※母乳太清,就是就沒營養?這些哺乳問題別再搞錯了!
※秋冬吃藕營養好,但有一類人要注意……
※秋冬吃藕營養好,三高病人要注意……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