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夏季汗出身熱口渴,中醫經方的解決之道

夏季汗出身熱口渴,中醫經方的解決之道

何為「中暍」?

這一章要解決的是一個小問題,就是如何改善暑熱外侵所致的汗出,身熱,口渴,脈象虛弱,精神疲憊等現象。

這種現象《金匱要略》稱之為:中暍——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暑熱外侵,是這種現象的病因。「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是指這種現象的主症,提示暑邪挾濕犯表。「其脈弦細芤遲」這兒是說,容易患「中暍」的人體質多虛,弦、細、芤、遲四種脈象見一兩種脈象即可,無須四脈俱現。

然後條文提到了患者容易兼見的第一種虛象:氣虛兼陽虛——

「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洒洒然毛聳,指患者因為寒慄而毫毛豎起,寒冷而哆嗦的模樣。

接著條文提到了患者容易兼見的第二種虛象:氣陰兩虛——

「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口開,是指暑熱內擾所致的氣逆而喘,前板齒是門齒的意思。這一句是說,稍微活動一點,患者就會感覺熱氣內擾,氣逆作喘,門齒乾燥,這是暑邪傷陰的表現。

治療「中暍」的三個禁忌

因為患者一方面暑熱外侵,一方面乃虛人之象。所以:

1、不可發汗,若發汗,則容易陽氣外散,惡寒更甚;

2、不可用溫針,若用溫針則助暑邪,遂傷陰更甚;

3、不可用下法,誤下則津傷,小便則會淋漓澀痛。

解暑熱之良藥:西瓜翠衣

「中暍」第一階段的治療

暑熱外侵犯表,最初病在太陽,隨之病情的發展,則向陽明傳變。

病在太陽,惡寒發熱,身重疼痛,此時如何處理,《金匱要略》中沒有說,但是李東垣和王孟英,則根據兩種不同的虛象,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氣虛甚者,可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

黃芪 蒼朮 升麻各一錢 人蔘 炒神曲 橘皮 白朮 以上各五分 麥門冬 當歸 炙甘草 以上各三分

青皮 二分半 黃柏三分 葛根二分 澤瀉五分 五味子九枚

李東垣是金人,所以這個方子的劑量用的是宋制。宋代劑量較小,可能是因為用的是「煮散法」的緣故。煮散法就是把中藥粉碎之後,再煎熬,可使藥力備增。大家實際使用時,劑量可稍大一些。

陰虛甚者,可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

西洋參 5克 石斛15克 麥冬9克 黃連3克 竹葉6克 荷梗15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梗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

此方原書未著劑量,此劑量是現代慣用的劑量[1] 。

白虎湯:米熟湯成

「中暍」第二階段的治療

暑熱外襲若第一階段未及時干預、攔截,就會導致病邪向陽明傳變,患者出現脈洪大或脈浮,或有大熱,大渴欲飲水,或無大熱,但口煩渴欲飲水。

此時,暑熱傳變至胃,胃中有無形之火,胃津受損而生渴,且渴而欲飲。

此時當用經方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碎 甘草二兩 梗米六合 人蔘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中,知母清熱,滋陰,且知母有使胃氣與腎相銜之效;石膏清胃熱,解肌熱;甘草,梗米守護胃氣,補益胃津;人蔘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五物共濟清熱、降火、生津,補氣扶正之效。

[1] 許濟群 王棉之 方劑學[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75

[2] 江部洋一郎 經方醫學第四卷[M]. 北京 學苑出版社,2010:23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師黃繼斌 的精彩文章:

傷寒雜病論是由桂枝湯展開的世界,此方是開啟經方的第一把鑰匙
說一說火鍋的健康吃法
秋寒來襲,火鍋暖胃,然而卻有諸多劣習損害健康!

TAG:醫師黃繼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