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究竟什麼才是知識?知識的幾個要素

究竟什麼才是知識?知識的幾個要素

隻字不差的閱讀,是很稀缺重要的能力,能幫我們養成大多數人沒有的深入思考能力。

要有耐心。你未來擁有的一切都是注意力與耐心的積累,也是你與人拉開距離的唯一方法。

01

所謂的知識。就是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決策,並且長期來看更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的那些信息。

也就是說,知識只不過是一些信息,但也不是一般信息而是:

能夠指導我們做出更好決策;

更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結果;

方法論總是相通的,若是信息這個東西要被稱為知識,需要僅僅兩個必要條件,就篩選出了絕大多數信息。之前我們說過,所謂的選擇就是添加必要條件,你看,背後的機理是否完全相同想通呢?

於是絕大多數信息不是知識。

知識改變命運。

因為受這句話的鼓舞,很多人奮發圖強,希望能夠通過努力改變命運。但是他們並不知道篩選知識的標準,只是一股腦的衝上去「學習」,結果不盡如人意。

而這個時候他們不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是反過來埋怨知識並不能改變命運,一切都是謊言,這和知識有什麼關係呢?

一念一世界,儘管我們生活在同樣的物理世界裡,但是每個人眼中所看到的確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儘快搞清楚那些重要的概念,才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比如就算你知道「羈」這個字的讀音,這事本身對你人生中的重要決策沒有任何指導作用。這個字存在與否對你的生活能否變得更好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

我們可以把「能否指導我們做出更好決策」簡化為——是否有用。

定義清晰,會使我們的選擇和行動發生變化。

比如我時常會在公眾號里分享我看過的好電影。雖然這顯然是娛樂內容,但從我的定義角度望過去,這是知識,實實在在的知識:

1,它肯定影響讀者的決策——大多數讀者真的會去看,看完之後真的會很爽,因為我只推真正好的電影;

2,長期來看,它肯定會對讀者帶來更好的結果——品味和品位都上去了,這兩個東西和耐心一樣,需要長期積累的。品味和品位提高了,將來輸入質量只能越來越高;

於是分辨知識就很容易,無非就是問自己兩個問題:

知道這些後,我的哪些決策會因此改變;

長期來看,這些東西會為我帶來那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處;

02

不論做什麼比較或者選擇,我們都應該添加時間這個維度重新思考。

你可能聽過很多40多歲的人說:

唉,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多讀點書就好了。

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不在少數,甚至比例很高。但他們已經沒有辦法了,已經徹底回不去了!其實還有更為無奈的:

他們把這句話講給自己聽,可能是真誠的勸說,卻沒任何可能讓自己的孩子明白這個道理……

有什麼比「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希望了,而後又能明顯意識到自己的孩子也同樣沒希望」更令人絕望的事情呢?——難以言表有實實在在的痛。

插播一句:40多歲了,想要重頭開始確實不易,但不是一定就不能改變命運。

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是如此,問題出在那裡?我的觀察和結論是:

大多數人判斷知識用處的時候,心裡都是很理性的:我要學有用的東西,沒用的不要學。這很好,沒什麼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更為重要的理性依據:

時間——短期有用的,不一定長期有用;短期沒用的,不見得長期就沒用。

我經常會用兩個維度來思考問題,這樣能幫我看清楚問題的本質。

不論做什麼比較或者選擇,我們都應該添加時間這個維度重新思考,對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是有幫助的。

比如,我們應該做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而忽略,那些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緊急」就是我們的時間維度。

很多事情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緊急,而僅僅是「貌似緊急」。如果能想清楚時間的維度,做起事情來會更加淡定從容。

而這些解釋是無法讓自己的孩子信服的,又因那些無奈的人們,所面臨無法言說的尷尬在於,他們只是體會到了痛(沒知識很痛苦),卻不明白問題究竟出在那裡?

他們至死都反應不過來,他們只是對於兩個字(長期)從未認真對待過,才搞得自己「死因不詳」。

03

短期有用的,不一定長期有用;短期沒用的,不見得長期就沒用。

於是,很多人小學畢業就不讀書了,又有一批人初中畢業就不讀書了,還有一批人高中畢業後就不讀書了……絕大多數人本科畢業都沒有搞清楚,上學,讀書,和學習之間的區別,於是,他們隨時可能停止成長進步——

你看,概念不清晰的危害有多大!

我讀大學的時候學的是會計專業,我父親幫我決定的。他們望文生義的認為經濟學是跟錢有關的學科,而會計是離錢最近的專業……

要知道我父親不是沒有文化的人,他是俄語系高材生,文革後又為延邊醫學院創辦俄語系的知識分子啊!

不過我父親那樣的人,在那樣的世界裡掙扎著生存,真的不明白什麼是商業,什麼是經濟學。事實上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真的不是錢,完全不是錢,反正不是錢——真正研究錢的可能是金融。我做過一段時間的留學諮詢工作,那時候我發現,大學如果專業不是數學或者計算機,那麼去美國讀金融的機會幾乎沒有……唉,選專業真的是大多數父母徹底不明白的事……

絕大多數人在判斷知識有用與否的時候,希望馬上有用,立竿見影。希望知道這個新東西的時候瞬間就脫胎換骨。——

於是他們相當於主動剔除了看似短期沒用,卻長期絕對有用的知識。

二三十年過去了,四十多歲的時候,被動的意識到了災難性的後果,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當初錯在哪裡,只能表達含混的措辭:當初自己不懂事,多學點東西就好了。

實際上即便現在讓他們再回到過去,他們還是不知道該學習什麼不該學習什麼。

若是他們能夠想明白,自己到當初究竟哪兒不懂事,做錯了那些決定,最終又有什麼方法能讓自己的孩子避免自己的「報應」,他們就不會那麼絕望。可事實上他們至死都不明白怎麼回事——雖然簡單的要死。

這也不能怪他們,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是能夠得到即時反饋,學的好不好,每期,甚至每月的考試分數都清楚的告訴你。這些分數讓我們對於知識的認知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

等進入社會後才發現,這個世界能夠給你即時反饋的知識沒有那麼多。而那些真正有用能夠改變你生活的知識,反而遲遲讓你看不到效果。

所以開始迷茫,焦慮,病急亂投醫。

所以概念的打磨才至關重要,尤其是那些過去理解有偏差的概念,必須要花時間精力來糾正他。因為過去就是因為這些不清晰的概念,浪費了我們很多資源。

從「大多數人從不認真考慮長期」這個事實角度出發,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那些牛人都一樣,不太在意「新聞」,因為那些一地雞毛的事情,無論長期還是短期對於自己都沒有什麼用。稀奇也好,勁爆也罷都無關緊要。而在特定領域裡他們卻火眼晶晶比大多數人都要知道的多。巴菲特就說自己從不看新聞,就是不關心小事件,而對於與己相關的大事件,他能夠比任何人都先知道——根本不用新聞來告訴他。

04

碎片化的是時間,並不是知識。用碎片化的時間系統學習知識

即便滿足(有用,長期)這兩個條件後被稱為的知識,也有不同的能量和價值,我有個杜撰出來的概念:

有繁殖能力的知識。

有些知識,能夠繁衍出更多知識,於是他們更高級,更有價值。

邏輯學屬於這一類,他能夠用來判斷某個知識是否站得住腳。概率論也是,和邏輯學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做出更接近事實的預測。英語也是這類,他能夠幫我們接近知識發布的源頭。編程呢?

這類知識有個專門的術語,叫通識——哪兒哪兒都能用上的知識。

在看看最近比較流行的詞語:

碎片化。

知識是否可以碎片化呢?顯然是誤解。這又是概念不清晰造成的混亂。被碎片化的是時間,而不是別的什麼。

碎片化的信息,不叫知識。就好像:

房子雖然是磚頭搭建的,但一堆磚頭放在那裡並不能稱之為房子。

知識雖然是信息構成的,但一堆信息放在那裡並不是知識。

再說,即便是學習時間被碎片化,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依然是長期連續且連貫的。我們上學的時候也是45分鐘一堂課,每天每周也不是學一個科目,都是岔開一節這個一節那個。離開學校後,更加沒有整塊時間來專門「系統的學習」某個知識。我學習編程的第一本書也是在馬桶上看完的,花了一個月時間。

所以,時間的碎片化並不代表學習的碎片化,相反,真正善於學習的人都會用碎片化的時間系統的持續連貫的學習。

於是結論顯而易見:

系統化的知識,是更高級的知識。至於碎片化,跟知識沒有關係。

05

意外好運來自於技能之間的意外連接,系統化=融會貫通

系統化從何來而呢?我有個理論,在知識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遊。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平眼光來判斷一個知識未來是否有用。

就像石器時代的石油,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黑色的液體,根本不會想到未來會支撐這個世界的運轉。

同樣,很多知識其實早就有了,如果我們沒有發掘利用,這些知識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石器時代的石油,價值連城卻又一文不值。

知識本身無法創造價值,只有當它改變我們決策時,它的價值才體現出來。

這麼多年來,我最慶幸的事情只有一個:

我從該不會去考慮「學它有什麼用?」,並且,好像學習本身就很有趣,甚至學不會學不好的時候都很有趣……

我的簽名:終身只有一個職業,學生。

這不是說說而已的。直接的結果就是,我一直在漫遊,常常毫無目的,甚至根本不想有目的。

在知識領域,這是最好的策略,因為你會越來越頻繁的獲得這種幸福感:

真沒想到,學過的那個東西竟然在這裡也能用得上。

這叫做意外的好運。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並不意外,而是必然。

同一個理由(誰知道學它有什麼用呢?)可能會讓人做出截然相反的選擇。

有人因為這個原因拒絕學它——除非你告訴它有什麼用!

有人正因為這個原因去學習——誰知道有沒有用呢!

融會貫通是什麼?無非就是兩個原本貌似不可能產生聯繫的節點之間產生了「意外的聯繫」。而後竟然發現那個聯繫有用,重要,甚至重要到驚人震驚。

那融會貫通的前提是什麼?當然就是你需要有更多的節點。兩個節點之間有一處連接,三個有三處,四個可能有六處:

只有博學的人才有融會貫通的能力(甚至是機會)。

在學習的時候,「莫問前程,但行好事」,是最優策略,因為最終肯定有個天然的回報:融會貫通。一旦融會貫通的結果出現,就會有一個天大的好事:

系統化自動完成。

你看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有多大。有些人腦袋裡只有一堆磚頭,有的人可能只有幾塊;而有的人腦袋裡是房子,高樓大廈,甚至是一座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讓自己更值錢 的精彩文章:

究竟是什麼決定你的價格?
人的一切成長和進步都是重新選擇剛需的過程——下
新東方掌門俞敏洪說:優秀是一種習慣!
為什麼你不能成功?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你的命運?

TAG:讓自己更值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