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宗師米芾寫字到興頭上 竟要拿蛤蟆磨墨?
【灰墨齋聊舊詩83】
硯山不可見,我詩徒嘆息。
唯有玉蟾蜍,向予頻淚滴。
這是米芾不慎丟失了南唐後主李煜用過的一方名硯後,心痛不已寫下的詩句。我不知道現代人遺失東西後會不會詩意大發,估計只有遺失愛情的時候會稍有這種感覺吧。
米芾之所以會為了一塊石頭而流淚賦詩,說明他真的愛得深,可惜世上知音少,反道他是個癲人。「旁人笑我太痴顛,我笑他人看不穿」,唐伯虎這兩句詩放在米芾身上也非常合適。這個為石頭而瘋癲的人可不是寫寫詩那麼簡單,他曾因為參拜一塊奇石而被人彈劾連官都丟了。
那方硯山據說就是這個樣子
據《梁溪漫志》記載:米芾在安徽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立刻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讓人更為驚詫的是,他居然擺起供桌、供品,向怪石下拜,並成怪石為「石兄」。
這還了得!身為朝廷命官,上拜天、下拜地,中間拜皇帝,你居然給一塊怪石下跪,還稱其為兄長,這簡直的無君無父嘛!平常討厭其行為怪誕之人終於抓住把柄,上書彈劾他有失官方體面,米芾也因此罷了官。
但米芾這方面很像李白,官當得不舒服老子能不當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罷官後他不但不反省,向「組織交心」,反而還公然畫了幅《拜石圖》以示不滿。不要以為米芾只會寫不會畫,米芾可是南派山水代表人物,世稱「米家山」哦!
上圖為當代名家亞明所作
作為同是書畫大家宋徽宗哪裡捨得把米芾這樣的人才扔在江湖上,藝術家怪誕一點也難免,米芾不適合當地方官就到中央來任職。他書畫好乾脆就當「中書協」、「中美協」主席,罷官兩年後,宋徽宗就乾脆任命他為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組織編撰《宣和畫譜》。
可以說宋徽宗在這個問題上是知人善任的,因為他也是內行,內行人辦內行事哪有不成功的。事實證明《宣和畫譜》對後世中國畫研究影響深遠,其著錄之完備,篇幅之宏大,不失為一部巨著。
說起米芾,喜歡書法的朋友都不會陌生,說不定很多人都長期臨習過他的法帖。啟功先生曾寫詩讚曰:
從來翰墨號如林,幾見臨池手應心。
羨煞襄陽一枝筆,玲瓏八面寫秋深。
這首詩據說是啟功先生看過米芾真跡《研山銘》後有感而發,順便說一句,研山也不是山,是塊名硯奇石,最開始也是南唐後主李煜之物,後來落在了米芾手中。
此詩大概是說,古往今來寫字的人太多,卻很少見到臨池作書時,手上的筆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但襄陽米芾那一枝筆就是這樣瀟洒、靈動,八面出鋒,我太羨慕他的書畫境界了。
啟功對米芾的書法崇拜傾倒之情,可謂躍然紙上!
米芾傳世墨跡很多,其中最有名的絕對是《蜀素帖》,不僅位列「天下十大行書」第八,更關鍵是背後有段精彩故事。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當時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然後作為傳家寶留給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都沒有等到敢自稱「名家」的人來現場揮毫。
這說明了至少兩個問題:
一、古人比較謙虛,對裝裱這麼好的綢緞有敬畏,不敢自稱「名家」冒然下筆,不像現代到處名片上印的都是「名家」、「大師」。
二、古代高手太多,「群眾」的鑒賞水平也普遍較高。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別說招搖撞騙忽悠人,筆力稍微弱點的在那個高手如雲的時代根本不敢吭聲。
這裡還要說明一點,「蜀素」是一種四川出產的高檔絲綢。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所以更是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
就這樣,陸陸續續等來了一些當時的名家,包括蘇東坡的同科好友常州大才子胡完夫,但這些人裡面也只有胡完夫在反覆觀看了幾遍後,敢在卷尾弱弱的留了幾句類似於流水賬的話。意思是:我胡完夫某年某月和幾位高手一起看了一下這卷「蜀素」,最後還是沒人敢下筆,不過我還是先坐個沙發(留個言)……
直到那個牛人米芾的出現,才讓大家領略了什麼叫做「當世名家」!呵呵。
米芾當年雖然只有38歲,卻是後生可畏、當仁不讓!展開蜀素,拿起筆從卷首開始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詩,把整幅蜀素填得滿滿當當。
這幅作品寫得十分精彩,可說是米芾中年的力作,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稱其為「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
上圖為蜀素帖原卷最後三個題跋:分別為董其昌、胡完夫,最末是邵子中本人
中年時期的米芾字寫得非常漂亮,而且自稱「集古字」,也就是說無一字沒有出處,字字皆有古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練書法的幾乎無人不臨《蜀素帖》。
剛才說過,《蜀素帖》的內容是米芾的八首詩,大家對他的字是五體投地沒得說,那麼他的詩究竟寫得如何呢?其實細讀的人並不多,至少我沒有看過幾篇關於對米芾自作詩解讀的文章。啟功以前寫文章曾說,很多人臨帖都只習字不看文,簡直浪費了原作者的一番表情啊!米芾能把他的那幾首詩題在蜀素上,至少他自認為那幾首詩那是看得過去的嘛。
其實米芾寫詩和他寫字恰恰相反,他寫字自稱是「集古字」,而寫詩則號稱不襲前人剩語,自成一家。
下面我就選兩首《蜀素帖》中的詩來給大家簡單說說。
《入境寄集賢林舍人》
揚帆載月遠相過,佳氣蔥蔥聽頌歌。
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
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哦。
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箋書盡剪江波。
之所以要選這首詩來講,是因為此詩很符合米芾的性格。
這個林舍人是誰?我也沒查到,手上資料不夠。從詩中度之,大概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宦鄉紳。
《蜀素帖》局部
「揚帆載月遠相過,佳氣蔥蔥聽頌歌」,我乘船星夜兼程地遠道而來造訪閣下,一到達您的地盤就聽到很多老百姓對您的歌頌讚美。
「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這裡民風淳厚、路不拾遺,全賴您教化之功,田野上到處是沉甸甸的谷穗,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這就是政通人和、風調雨順啊!
老米這前四句基本上就是在赤裸裸的拍馬屁,也談不上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我實話實說,比打油詩好一點。
「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哦」,這兩句漸入佳境了,開始像首詩咯。
他說,正值夏秋之交,不冷不熱、涼風送爽,正好有助於增添吟詩的興緻。選一個溪山放晴之日,我們一起飲酒、賦詩豈不快哉!
從「晴獻溪山入醉哦」開始,我認為是想像之語,在寫詩那一刻並沒有真實發生。不過寫詩就得會想像才有味道,我們繼續往下看,精彩的就是最後兩句。
「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箋書盡剪江波」,他繼續想像!
我們邊喝酒邊吟詩,詩興大發以至於把墨和紙都用光了。不過不要緊,墨用光我就捉一隻黑蟾蜍來繼續研磨,紙用光了我就把白色的江波剪下來繼續寫。
這兩句的確妙,整首詩的格調也因此而大大提高一個檔次!「剪江波」的比喻讓我突然想起我的太老師王體誠(1911-2000)老先生的兩句詩,「等閑人字南飛雁,剪出長空一幅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來看一首:
《吳江垂虹亭作》
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
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垂虹亭在太湖東側的吳江垂虹橋上,自宋始建之日起,即被譽為三吳絕景,「環如半月,長若垂虹」,(所以我曾以「飛架霓虹開復道」來形容現代都市高架橋)宋代以來不少詩人都在此留下佳作。
《蜀素帖》局部
這首詩妙在首二句。
「斷雲一片洞庭帆」,太湖上的一葉白帆就如同秋日晴空的一片雲。這裡的「洞庭帆」並不是指洞庭湖上的帆船,而是一種泛指。
「玉破鱸魚金破柑」,太湖上肥美的鱸魚白如玉,湖岸上豐碩的柑橘黃如金。
這個「破」字下得好!鱸魚像破玉而出的白,柑橘像破金而出的黃,真是絕妙的比喻!
「好作新詩繼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這第三句我懷疑有個錯別字,應該是米芾當時的筆誤,不然有些令人費解。
我認為「繼」應當是「寄」,因為「桑苧」一般借指家鄉,他估計是想說:我喜歡把一些在外地的見聞寫成詩寄回家鄉,讓家鄉的朋友通過我的詩也能領略到江南勝景「垂虹秋色」!
古代沒有視頻、語音手段傳遞信息,就全靠繪畫和寫詩了。固然有它的缺點,但卻鍛煉了人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想像力。
一代書畫宗師米芾,就和大家聊到這裡吧。(灰墨齋主人)
「醬父家」,這名字工商註冊居然通過了,元芳知道此事定有蹊蹺!管他是什麼來路?喜歡醬香白酒的您必須得好好品一下,不然豈不是孤陋寡聞了!
難怪可以叫「醬父家」,原來「醬香型」都是他們家命名的,實在太牛了!那麼味道究竟怎麼樣?趕緊用錢去滿足您的好奇心吧!反正灰墨齋主長期、反覆喝了之後,覺得真的不錯!呵呵。


※李煜派人求和宋朝 趙匡胤為何讓文盲去接待
※陸遊頗有軍事才能 可惜還沒上場就被裁判「罰下」
TAG:灰墨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