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娘家哭
作者:jenny 喬
來源:jenny 喬
不久前,想找助理,在網上認識了一群可愛的小夥伴,其中有個姑娘,叫笑笑,和我特別聊得來。可惜,沒能成為工作夥伴,反而成了朋友。
笑笑這個人,人如其名,聊天不超過三句,一定有個「哈哈哈」,有時候,連我都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有什麼好笑的,不過我把這當作一種社交禮貌。
可昨天,笑笑來找我的時候,一反常態地一個勁兒地「嗯」。我心想,一定有事。果不其然,和婆婆鬧彆扭了。
這是我第一次聽笑笑說起她的婚姻。其實,她不說,我也懂,笑笑是個沒心沒肺的好姑娘,外加有點賢妻良母綜合症,滿腦子都是把家人都照顧得好好的,可就是情商總欠費。
在她心裡,結婚之後,娘家、婆家都是家,婆婆雖然不是親媽,但至少都是媽。而且又都是女人,總能體會女人的苦吧。
所以,平時一和老公鬧矛盾,她第一時間就給婆婆打電話傾訴。起初,婆婆還總是一邊安慰他一邊數落兒子,可後來連微信也不回了。
最近,笑笑又因為節前丈夫總在外面應酬,一個電話打回婆家:「媽,你管管你兒子。」
婆婆「啪」就把電話掛了。
笑笑哭喪著臉問我:「都是女人,她怎麼就一點都不能體諒我呢?」
真是個傻姑娘。當了媽的人,誰還記得自己是女人。她不是不體諒你,護著兒子,根本是人的天性啊。
話說的狠一點,婆家不相信你的眼淚,這招只對親媽管用。
這個道理,我很早就明白了,大概是我媽從小言傳身教,外加經常給朋友當個知心大姐,耳濡目染就自學成才了。
以前,她有個好朋友,深受婆媳關係困擾。經常跑到我家裡來找媽媽給她出謀劃策。
她抱怨最多的就是自己對婆婆比對親媽還好,可婆婆卻從來沒把她當一家人,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兒子,明知道她不吃辣,一桌子辣椒炒肉,只有幾個青菜是她能吃的,越想越生氣。
更要命的是,有個特別會哄人小姑子,一口一個「媽,你太不容易了」、「媽,你別幹了」,卻永遠動口不動手。
可她呢?
手勤嘴笨,活兒都幹了,可每天在家卻是訴不盡的委屈,說不完的辛苦。
我媽每次都安慰她:「就算把婆婆當成媽,你也別指望她把你當閨女。」
阿姨總是冷笑著不說話。下一次,同樣的問題還是會再度上演,到最後,媽媽什麼都不說了,只是任由她傾訴。
過去,我一度認為,媽媽在婆媳關係這個問題上太軟弱,在我心裡,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一種關係只有平等才能長久。即便是不能親密無間,但至少應該禮尚往來,說得過去。
可越長大越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我所謂的那種平等,在任何一種關係里,都沒出現過。
連親生母女之間都問題不斷,更何況是冠絕宇宙的婆媳關係。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用在婆媳關係里,不大管用。
所以,到最後我發現,還是我媽說的對,這種關係就是不對等的,你要想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先別結婚了。
知乎上有個關於婆婆的話題吸引了我:如何把婆婆當成媽。
一看這個問題我就笑了,根本就是胡扯。不過其中有一個答案,我特別喜歡:給錢的婆婆是領導,不給錢的婆婆,就是個一般同事。
婆婆不是媽,但也不是路人甲。當同事可能不錯。
閨蜜思思也說過這話,婆家如職場,功勞都沒用,更別說你還想賣苦。看看職場紅人,你就知道,就兩點:能力強 + 大家喜歡。
說的有點誇張,但道理一點毛病也沒有。能把職商用在家裡的人,沒一個過得不好的。
比如思思,在婆婆面前從來沒甩過臉,沒訴過苦,逢年過節禮物絕不少,更是時不時搞個團建。簡直是中國好兒媳的典範。
有一次,我問她,怎麼能和婆婆關係這麼好。
她的回答一針見血,要說多親,真的未必。但至少我做的像女兒,她做的像個媽。這就夠了。
「像」這個字用得特別好。
像的本質就是裝,但比裝多了那麼點人情味兒。想想是這麼個道理,所謂情商、技巧、相處之道,說到底都是在造勢。人和人之間不怕裝,怕的是裝都不願意裝。有時候,在親媽面前還得裝裝樣子,更何況是婆婆呢。
人們經常說,女人的態度決定一個家的溫度。婆媳矛盾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找個三觀一致的婆婆。
但即便如此,代溝、成長環境、生活習慣的差異,也難保後院不起火。所以,保持距離是最明智的選擇。
這種距離不是你們要不要生活在一起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對彼此不要有不合理的期待。婆婆懂你,是情分。不懂你,也沒那麼罪大惡極。
當了媽你就會懂,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生了孩子,她眼裡連自己都容不下了,更不要說你。
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我們倆的婚姻》,裡面有一句台詞,特別戳心,所謂婆媳關係,本來就是婚姻的副產品,讓兩個只有利害關係,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的女人,在一個家裡長時間和平共處,還要水乳交融。怎麼可能。
放眼身邊,那些和婆婆關係好的姑娘,都有兩個特點,懂禮數,講實力。
懂禮,就是把事情做好,把面子做到。所謂實力就是給這個家創造價值,不要成為負債。即使你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你應該明白,跟婆婆不要總想著以情換情,這一套,在婆家真的不流行。


※竇唯憑什麼讓人惦記那麼多年?
※前男友:聽說你到處跟人說我死了
※我的父母不止於苟且,詩和遠方也並非如此膚淺
TAG:肆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