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光芒萬丈
理查德·泰勒
201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9日揭曉,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憑藉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而摘取這一獎項。
接上一篇《心理學是真正的科學嗎?》,繼續討論心理學的科學性。
今天要介紹的是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泰勒。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與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一樣,泰勒的研究方向也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領域,即行為經濟學。
他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人們的經濟行為。
泰勒提出的被人所熟知的一個概念是「助推」,指的是環境的微小變化會對人的經濟決策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關於助推,最著名的的例子是有關於「默認選項」。
假設,當你正在申領駕駛證時,被詢問是否願意成為一名器官捐獻者。通常,你會將表格中默認的「願意成為器官捐獻者」這個選項選上。
研究發現,人們傾向於選中表格中的默認選項。
這也就意味著政策制定者可以操控人們的行為,只要將這些選項製作成默認選項就行了。
(比如,一些網站會將比較隱秘的收費項目設置成默認選項,除非你特意刪除,等你提交完成時,就會發現,莫名其妙多了一堆你本不願意支付的賬單。好比,攜程網站售賣機票時會捆綁出售酒店優惠券、汽車券等。)
而我個人最喜歡的,泰勒提出的一個概念是「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的意思是,人們不會將他們所有的錢(或時間、精力、其他資源)都放置在一個巨大的「池子」中。
相反,他們會將心理賬戶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並且當他們使用錢(或時間、精力、其他資源)時,他們會按照心理賬戶的不同類別區分。這些不同的心理賬戶代表了人們的不同目標。
比如,假設你準備邀請朋友看電影。每張票的價格是10美元,所以你總共需要支付20美元。當你排隊買票,走到隊伍的前面時,打開錢包,發現丟了20美元。這時候,你還會選擇繼續看電影嗎?
大部分人會選擇繼續看電影。
假設,這個場景發生了小小的變化。現在,你仍然想要邀請朋友看一場每張票價10元的電影。在那天早上,你到影院去買了兩張票,支付了20元。不過傍晚,當你再次走進影院的時候,發現,你將票弄丟了。那麼,你還會繼續選擇看電影嗎?
這時候,人們通常還是會選擇繼續看電影,可他們的感覺很糟糕,就好像付了雙倍的電影票。
這兩種場景有什麼區別嗎?在這兩種場景中,花的錢是一樣的。這一天你都得至少花上40美元。
但是,在心理上,兩種感覺卻非常不一樣。
在第一個場景中,你丟失的20美元,來自於你的總「財富」,因為它還沒有被用作任何用途。但是在第二個場景中,你在「娛樂」這項心理賬戶中已經申請了20美元用來買電影票,當丟失電影票需要重新再買一張的時候,就像是在「娛樂」這個心理賬戶中又多支出了20美元。所以,雖然花得錢一樣,感受卻完全不一樣。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心理賬戶的好處。
比如,這些獨立的心理賬戶,使得人們比較容易自我控制。
當你在某類心理賬戶中花費過多時,你就會避免自己在這個賬戶類別中購買新的東西。如,在那個晚上,你已經花了40美元在娛樂方面,你就不會在電影結束後再買零食和飲料,以此來避免在娛樂項目上花更多的錢。
這種心理機制,同樣可以幫助人們在工作中,平衡不同項目上所花費的時間,或者幫助學生們避免在一個學科中學太多,而其他學科學得不足。
泰勒的很多研究都關注這些非常有趣的決策過程。像卡尼曼和特維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一樣,他也經常會探索人們在面對經濟預測模型時所採取的不同策略。同時,也對人們怎樣利用這些策略來控制他們的行為很感興趣。
<end>
PS:經濟學和心理學,都沒有辦法做直接測量研究,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它們是科學。
文章來源:Mental Accounting and Self-Control,Psychology Today,Posted Oct 09, 2017
文章作者:Art Markman, Ph.D., is Annabel Irion Worsham Centennial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心理學是真正的科學嗎?
※十一,回家吧!
※我知道什麼是更好,但是做不到
※在等待「好」日子裡,怎樣打發「壞」時光?
※心理微課:家長應該了解的青春期性知識
TAG:愛悅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