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媽媽,你為什麼這麼焦慮?背後的真相是這樣的 | 育兒

媽媽,你為什麼這麼焦慮?背後的真相是這樣的 | 育兒

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在孩子的世界裡,最開始只有媽媽一個人。所以,孩子是在跟媽媽的互動中,慢慢地形成健全的人格的。




媽媽只有情緒穩定,才可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與健全的人格。



1




影響親子關係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媽媽焦慮



長達27年的兒童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經驗中,我發現目前中國的親子關係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媽媽的情緒不夠穩定,尤其是太焦慮了。





保持情緒穩定,並不是說媽媽必須要一直高興,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是要控制住強烈的情緒。否則,她的關注點就會在自己身上,自然也就無法觀察孩子的需要,理解他的感受。





媽媽焦慮不焦慮,孩子生病時表現最明顯




孩子生病這件事,最能反映出媽媽情緒控制的能力。焦慮的媽媽一看見孩子生病就會馬上慌了,無論多晚都帶孩子去醫院看急診。她完全被孩子高燒不退會引發驚厥,甚至誘發癲癇發作等災難性的幻想所控制。她會不斷指責白天負責看孩子的婆婆,或者自責自己當天為什麼去上班,好像如果自己在場,孩子就不會得病似的。生病後,孩子本身就很難受,需要媽媽的安撫。而過於焦慮的媽媽會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緒之中,於是孩子就更加痛苦。





情緒穩定的媽媽突然發現孩子生病,也會很著急,但同時她會進行判斷:孩子是白天被婆婆帶出去玩時著涼了,還是被其他小孩傳染感冒病毒了?再根據不同情況來靈活地應對。她會很自然地跟人傾訴自己的感受,但不會指責婆婆。情緒穩定的媽媽有更多思考的空間,能理解孩子當下的需要,給予他恰到好處的滿足。同時,也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支持。




我曾經接診過一個男孩,他的媽媽就一直很焦慮,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一歲多時,孩子特別想自己吃飯。她讓老公硬把孩子按在椅子上,說:「寶貝,你不能動,我要一口一口地餵給你!」孩子五六歲時,她又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說:「小區里的全是壞孩子,你不要和他們玩!」總之,她不斷地誇大環境中的危險因素,讓孩子覺得只有依靠媽媽,才能獲得安全。




但是,孩子是通過不斷表達、探索,在與同齡人交往中發展出生活和社會交往的能力、獲得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體驗的。這個男孩既沒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又不會與人交往,整天被同學們嘲笑、排斥和孤立,心中充滿挫敗感,覺得誰都看不起他。剛上小學三年級,他就不肯上學了。其實,孩子都是在磕磕絆絆、打打鬧鬧、犯錯誤、受挫折中成長的,他們自己去調整和處理,才能獲得解決困難的能力。




媽媽焦慮,可能是姥姥埋下的雷




孩子有一個焦慮的媽媽,還可能是因為他有一個焦慮的姥姥。家庭教育文化也會一代代地傳承。如果媽媽自小被母親要求苛刻,那麼,她就有可能複製這種親子互動模式,對自己和孩子要求苛刻。




在我的門診中,有很多這樣表面很完美、內心很焦慮的媽媽。有一位媽媽非常優秀,擁有國際名校的博士學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做高管。因為擔心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她給孩子報了很多早教班。女兒上學後,她要求孩子門門功課都考到100分。她在生活細節上也追求完美,在衛生清潔方面更是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被完美媽媽從小挑剔到大的女兒,不僅心理壓力過大,而且對同學要求苛刻。比如,同桌的桌面不衛生或者說話的聲音大了點兒,她就會對人家各種挖苦,人際關係極差。後來,女兒還出現了人格偏離正常的傾向。




所以,

我經常建議媽媽們不要做一個「完美媽媽」,而是做一個「剛剛好」的媽媽,輕鬆、自在地與孩子互動。

如果媽媽沒有那麼焦慮,那麼,她就能夠設身處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試探性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一起。






2




媽媽情緒不穩定,會堵塞愛的通道





如果長期處於怨恨、內疚、無助、冷漠等負性情緒之中無法自拔,媽媽就可能很難表達愛,孩子更是感受不到愛。焦慮的媽媽,很容易產生如下幾種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之一:怨恨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80 後和90 後的年輕媽媽並不是自願生孩子的,在周圍人的催促、逼迫下懷孕生子的人,她們生理上是媽媽,但心理上並沒有完成角色的轉換。




孩子出生後,她們開始面對一系列的喪失:身材走樣、失去工作晉陞機會(或者乾脆失業)、沒有娛樂時間……當孩子不聽話、哭、鬧、尖叫時,她們會非常厭煩、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為你,我怎麼會過得這麼痛苦?」這種情緒困擾衍生了指責,甚至是暴力。有的媽媽經常打孩子,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在潛意識裡,她們是在怨恨孩子、報復孩子,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而已。




我們千萬不要指責媽媽們,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她們的感受。如果女性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是真正地渴望孩子、愛孩子,就不要對她們施加壓力,讓她們倉促地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否則媽媽受罪,孩子更受罪。




另外,媽媽自身也要反省、成長,接納自己的情緒,嘗試在自己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中尋找平衡點。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孩子。乘坐飛機時,空姐都會告訴我們:在遇到危急情況時,先給自己戴上氧氣罩,再幫助孩子戴氧氣罩。因為,如果先給孩子戴,媽媽缺氧死了,孩子最後還是活不成。所以,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擁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興趣愛好、愛的對象,從萬千世界裡汲取精神營養。媽媽的需要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後,內心就會擁有更多的愛,才有能力愛孩子。




負面情緒之二:

忌妒




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孩子在小時候被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為了重新獲取安全感,讓自己更好地生存,會本能地依戀奶奶。可是,當看見孩子跟奶奶更親近時,很多媽媽會產生忌妒的情緒,導致對孩子的過分挑剔與控制。




我曾經接待過一個14歲的女孩。一提起媽媽和奶奶,她就泣不成聲。在6個月大時,她被送到鄉下的奶奶家,6歲時才回到父母身邊。媽媽總是看她不順眼,罵她又臟又丑,又懶又沒有規矩。媽媽的口頭禪是:「看你奶奶把你帶成什麼樣兒了?你一身的臭毛病都是跟她學的!」




從6 歲到14 歲,女孩的內心一直處於激烈的衝突之中:如果認同奶奶,媽媽就不接納她;如果認同媽媽,就否定了一直疼愛自己的奶奶。她養成了討好型人格,後來心理還出現了問題。




這位媽媽顯然已經陷入了忌妒的情緒中不能自拔。忌妒的背後,其實是她內心對自己不能照顧和陪伴孩子的深深的內疚和自責:「孩子這麼小,我就狠心把她送走,我不是一個好媽媽!」但是,她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情緒,為了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她就通過指責、否定婆婆來凸顯自己的價值—我還是好的,女兒還是需要我的。




我認為,媽媽除了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外,也要真誠地感謝婆婆所做出的貢獻。無論孩子被撫養成什麼樣,婆婆都非常辛苦。在被撫養的過程中,「奶奶」已經在心理上成為孩子的「 媽媽」。所以, 當奶奶被否定和指責時,孩子才會這麼痛苦和混亂。此時,尊重和肯定婆婆的付出,就是媽媽對女兒最好的愛。




負面情緒之三:

無助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見有些媽媽玩手機不管孩子,或者把照顧孩子的責任推到老人、保姆身上。她們被扣上不懂事、沒有責任心的帽子:「你怎麼這麼狠心,孩子哭成這樣也不管?」




需要區分的是,其中有些媽媽不是沒有責任心,而是因為自己在嬰兒時期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內心有一種絕望感和無助感,被孩子激發起自己的創傷後,就陷入了無助的情緒之中。在孩子大哭時,她們的心裡其實已經翻江倒海,但是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就裝作沒有聽到孩子的需要,假裝這件事情沒有發生。看手機只是為了平復情緒,如果細心地觀察,會發現她們看手機時煩躁不安,不停地刷屏。




在心理上,這種媽媽就是一個脆弱的孩子,根本顧不上孩子的需要。孩子遇到問題時,她會表現得很無助:「我沒有辦法呀!我做不到啊!我不知道怎麼辦啊!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吧……」孩子就會覺得媽媽很無能,看不起媽媽,因而感到憤怒和絕望。




負面情緒之四:

冷漠




冷漠的媽媽不關注別人,沒有能力立刻響應孩子的需要。比如,明知道孩子餓了,可她就是不過去。那麼,孩子想要去控制別人的渴望就會加強。長大後,他會希望所有人都聽他的,甚至養成控制型人格。




另外,因為缺乏同理心,冷漠的媽媽很難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媽媽去安慰他,冷漠的媽媽的反應往往是:「這有什麼啊?為了這點兒小事你就哭?」沒有理解,她自然也很難傳遞給孩子愛與支持。需要強調的是,我列舉媽媽的情緒問題,只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只要是人都有情緒,我們千萬不要因此而指責、批評媽媽,更不要給媽媽貼標籤。我們一定要看到她們的困難,看到她們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支持。




媽媽也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有情緒時,可以逛街、找閨密聊天、聽音樂、做運動等,用合理的渠道發泄、舒緩情緒。這樣,情緒不會像條件反射似的爆發,而是更有彈性和靈活性,更適合當下的處境,這就能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另外,如果媽媽的情緒不穩定,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會集中爆發出很多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鬱、強迫、厭食症,以及人格障礙傾向。媽媽可以把孩子的問題作為改變自己的契機,和孩子一起系統接受專業化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實現自我成長。






3




爸爸提供好環境,媽媽才會情緒穩定





爸爸對於孩子的作用是保持整個家庭環境的穩定。環境穩定了,媽媽的情緒才會更穩定,孩子就能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健康成長。




在婆媳之間起到調和與緩衝作用




婆媳矛盾是影響家庭穩定的重要因素。很多男人在面對婆媳大戰時,覺得自己應對不了,就選擇逃跑;或者認為「媽是親生的,媳婦可以換」,一味地偏幫母親,指責妻子。其實,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核心,也是家庭穩定的基石,兩口子要一條心。婆媳發生矛盾時,妻子有很多情緒。如果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妻子的負面情緒就會影響到孩子。所以,這時候,男人要表現出力量,很穩地站在家裡,在婆媳之間起到調和與緩衝的作用。




我曾經遇到過一對夫妻,因為婆婆幫忙帶孩子,婆媳矛盾很大。隔代教育的問題在於,婆婆要爭取自主權:「既然是我帶孩子,孩子的大事小情都要聽我的,你們倆也要聽我的!」只要媽媽和孩子一起玩,她就會衝出來,罵兒媳偷懶不幹活。兒媳的情緒長期處於焦慮與憤怒之中,整個家庭氛圍變得壓抑、不安。孩子因此出現了應激的軀體性反應:便秘、晚上經常驚醒和大哭。




幸運的是,這時候孩子的爸爸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對母親說:「您什麼都要去操持,太辛苦了。我媳婦還年輕,現在也不工作,就讓她做吧。您就歇著,享享清福,看看孫子,您過來就是搭把手的。」這樣,既表現出對母親的心疼,又建立了界限。




有的老人很固執,平心靜氣的溝通可能難以奏效。為了保護妻子和孩子,丈夫只能請老人暫時離開,在周末、節假日時經常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老人開始時肯定很傷心,但是時間長了,總會適應的。如果丈夫的意識沒有覺醒,妻子就要主動爭取他的支持,比如:「我理解你的處境和難處,但是我現在非常需要你的支持,我們都是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只要他邁出一步,妻子就要給予鼓勵。




幫助媽媽應對產後生活




產後的媽媽也特別需要丈夫的支持。精神分析專家一般認為, 生產後,因為激素水平急劇變化,以及孩子離開子宮產生的失落感,絕大部分的媽媽都有憂鬱的情緒。丈夫要在經濟、語言上都給予妻子充分的支持,保持家庭環境穩定。千萬不能妻子辛苦地坐月子、帶孩子,自己卻跑去打麻將、喝酒、泡吧。這樣對妻子是非常不公平的,她的情緒也會受到很大的刺激。




有的男人可能會因為看見妻子圍著孩子轉、自己受到忽視而產生忌妒情緒。我們一定要理解妻子,這是「原始的母性灌注」。因為小嬰兒的生命太脆弱了,需要媽媽全身心地去關注,他才能夠活下來。這時候,繁忙疲憊的妻子其實特別需要丈夫維持整個家庭環境的穩定,這樣她自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對嬰兒的照顧。




丈夫對妻子的支持,還有很多種方式。比如,關心和傾聽妻子的需要,感謝妻子對家庭做出的貢獻,幫她分擔家務。比如,主動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放風箏、打球、看電影、聽演唱會等等。




有一位爸爸,工作需要經常出差。但是,他每次從外地回到家,無論是深夜還是凌晨,都會親手做一個大麵包。等孩子們早上醒來,一聞到麵包的香氣,就知道爸爸回來了,歡呼雀躍著到房間里找爸爸。妻子也從這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汲取著營養與力量。




保持情緒穩定,是每個媽媽都要學習的功課;而幫助媽媽情緒穩定,是每個爸爸都要做的事。




作者劉華清,北京大學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兼任兒童心理科主任、教授,中華醫學會兒童和少年精神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在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預防與培訓合作中心,從事自殺、同性戀等項目研究。






內容選自《這樣做父母就對了》,由中信出版社授權刊發。圖片選自網路。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就給小編點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18個最有玄機的漢字,道盡人生真諦 | 漲姿勢
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低溫天氣里的溫暖故事,最適合講給孩子聽! | 特別關注
走近教育黨代表 | 楊寶峰:爭分奪秒,只為早日學成歸國
這有一個機會,讓你的文章出現在中國教育報上!還不快來!| 徵集
秋天的九種情調,哪種更適合當下的您?快快收藏!| 禮樂詩書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