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攝影奧斯卡露西獎突顯人文色彩
2017年攝影露西獎頒獎將於2017年10月29日,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贊克爾廳舉行,獲獎名單已經公布,從中幾位獲獎者都是從事攝影幾十年的老人,獲此獎項也是實至名歸,讓我們看看今年這項全球極具分量的攝影獎花落誰家。
編譯:顧峰
〈終身成就獎Art Shay 〉
Art Shay生於1922年,Roger Ebert這樣評價 「Art Shay的攝影把你甩起,又把你輕輕放下,輕輕拍你腦袋,然後又踢你的屁股。」
Shay的照片範圍包括美國九任總統,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的棒球卡片照片,到當地成立40年的購物中心的文章配圖。他是近70本書的作者,包括幾十本非虛構的兒童書籍。他還寫過五個喜劇,其中兩個被搬上了專業舞台。Shay也是美國壁球名人堂的成員,獲得過州立和全國冠軍,也是壁球協會的官方攝影師。
在二戰期間,Art Shay擔任美國空軍的飛行導航員,飛行過52次戰鬥任務,隨後擔任了《生活》雜誌的報道記者,寫過100篇匿名故事,最後從事了他的最愛——攝影。
戰爭之路,新澤西,1943 Art Shay 攝
馬丁·路德·金,1966 Art Shay 攝
GATX機車廠, 西芝加哥, 1963 Art Shay 攝
朋友,1952 Art Shay 攝
喬丹和運動,1991 Art Shay 攝
艾倫·金斯伯格,1968 Art Shay 攝
〈藝術攝影獎阿貝拉多·莫雷爾〉
阿貝拉多·莫雷爾(Abelardo Morell)1948年出生於古巴哈瓦那,1962年與父母移民美國,並取得了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
他的出版書籍包括1998年的一個用照片闡述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1995年的《房間中的相機》(A Camera in a Room ),2002年的《書中之書》和2004年的《鏡箱》(camera obscura)。他最新的系列作品《給麗莎的花朵》(Flowers for Lisa)將在2018年出版。
阿貝拉多·莫雷爾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曾經使用鏡箱原理,將房間改造成鏡箱,當屋外景色投射到屋內,他再用相機把景象拍攝下來。從最開始的黑白照片,到後來拍攝鏡箱原理的彩色照片,因為數字技術發展,也大大縮短了曝光時間。莫雷爾很喜歡戶外景色融合進來增添的現實感,室內和室外平等地構成這些攝影作品。
阿貝拉多·莫雷爾拍攝的鏡箱類作品:
〈紀實攝影獎 拉里·芬克〉
出生於1941年的美國攝影師拉里·芬克(Larry Fink )最知名的就是拍攝一個聚會和社會活動的黑白攝影照片。他曾在美國多所大學教授攝影課程,教齡超過52年,包括耶魯大學、庫伯聯盟學院、以及最近的是在巴德學院,深受尊敬。
他獲得過兩次古根海姆獎,兩次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獎金,最近一次是因為一生對藝術攝影的貢獻2015年獲得ICP的 Infinity獎。
〈報道攝影獎 史蒂夫·夏皮羅〉
史蒂夫·夏皮羅(Steve Schapiro)1934年生於紐約,從十來歲就對於攝影開始充滿興趣。1961年到尤金·史密斯位於紐約的閣樓跟其學習攝影,深受其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影響。
1962年,他讀到作家詹姆斯·鮑德溫在《紐約客》發表的文章,後來收錄在《下一次將是烈火》一書。他因此文供職的《生活》雜誌,得到做一篇有關詹姆斯·鮑德溫報道的許可。他在隨著鮑德溫一路旅行的過程中,會見了許多非暴力民權運動的領導人。與鮑德溫的友誼以及和紐約的雜誌的關係可以讓他拍攝到不少民權運動中的關鍵事件。
他還拍攝過羅伯特·肯尼迪的競選旅行,拍攝過安迪·沃霍爾的長系列照片,以及拳王阿里。近期他關注的項目是有關一所匯聚有機能障礙病人的校園。
〈時尚攝影獎 多米尼克·伊瑟曼〉
多米尼克·伊瑟曼(Dominique Issermann)1947年生於法國巴黎,16歲開始攝影。在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後移居到羅馬,並與著名導演戈達爾拍攝過影片。
1973年回到巴黎後,她在ZOOM雜誌發表一系列文章有關費里尼和貝托魯奇的電影拍攝。在第一次得到攝影獎項後,她發現了時尚攝影領域。那時候除了給《時代》雜誌拍攝葡萄牙革命,她主要集中在拍攝人像上。
1979年Sonia Rykiel聘請她進行攝影廣告宣傳,由此她開始為國際多個時尚雜誌開始拍攝,合作的明星包括瑪格麗特·杜拉斯、莫妮卡·貝盧奇等,並與迪奧、蘭蔻等大品牌合作。
伊瑟曼同時將她獨特的風格品味應用於影片拍攝,為音樂人倫納德·科恩執導過多支MV。2012年3月,她被授予法國國家勳章。
〈人像攝影獎 朱蒂斯·喬伊·羅斯〉
從1982年以來,朱蒂斯·喬伊·羅斯(Judith Joy Ross)為處於社會中心的人物拍攝了許多敏感且可信的肖像:學校的孩子、老師、青少年、抗議者、士兵、光臨華盛頓越戰紀念碑的遊客、美國國會議員。她的肖像提供了一種美學同時又是心理移情的方法。她使用的是傳統的8×10的大畫幅和三腳架的形式,讓她有時間與被攝對象「交戰」。所以攝影行為本身成為攝影師和主體之間的一次強烈的碰撞,表達出對描繪人物的關注和欣賞。歸功於淺景深,這些照片將人物從背景里提升出來,平衡了視覺親密與尊重之間的距離。
羅斯採用了紀實風格,直接性和透明性傳達了對現實和媒介的關注,為公民責任感的意識和對於人們情感狀態的濃厚興趣創造了空間。
Stewart Sisters姐妹,賓夕法尼亞,1992
無題,1988
無題,來自越戰紀念碑前的肖像,1984
國會議員,1987
〈人道主義獎 約瑟芬·赫里克項目〉
約瑟芬·赫里克項目(Josephine herrick project)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幫助職業攝影師來對那些沒有機會學習攝影社交能力的學生進行培訓教育。通過與當地組織的合作,約瑟芬·赫里克項目完全免費,用攝影的視覺語言鼓勵著孩子、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加強他們通過藝術事業改變社區的能力。
從1941年以來,約瑟芬·赫里克項目(前身為RTP),通過向一些社區提供培訓、指導、設備,實現廣泛的攝影計劃。人們不再被他們的殘疾貼上標籤,而是通過攝影來加強連接和捕捉周圍世界的能力。


※「拿相機的詩人」攝影創作談
※海外|學會布置照片牆,發揮你的藝術家創意
TAG:大眾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