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明朝第一將軍,人民卻生吃其肉

他是明朝第一將軍,人民卻生吃其肉

袁崇煥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明朝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 1622年(天啟二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皇帝中了反間計後,將袁崇煥投入獄中。第二年的八月,以"謀叛欺君"的罪名,處以磔刑,被肢裂於"西市"。由於一般的老百姓並不知道事情的真相,還以為真如詔磔所言,袁崇煥勾結後金軍,通敵賣國。

故而當時是對袁恨之入骨,「將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這樁千古奇冤的案情,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修《明史》時,才得以真相大白於天下。

1626年(天啟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

1628年(崇禎元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在遼西的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聞訊後率部星夜馳援京師。

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 皇太極見又遇勁敵袁崇煥,心中又恨又怕,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禎帝之手除去心頭大患。他首先假擬了兩封所謂的「密信」,讓部下有意「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氣約袁崇煥私下議和。此信一傳開,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謗紛起。

那些往日與袁崇煥有隙的朝臣也趁勢「誣其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崇禎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際,兩名從清營中逃回來的宦官又報告說在清軍中親耳聽見將士議論,稱袁崇煥已與清主和議,不久將不戰而獻北京。

崇禎帝至此深信不疑,當即傳令袁崇煥入見,趁其不備將他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

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

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明朝稅收只有彈丸之地的南宋的十分之一?
當真有「推出午門斬首」一說?
他建立這個王朝將近三百年,卻影響了後世近七百年
此陵墓修了30年,卻淹埋水下300年,躲過盜墓賊被國家挖出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