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宋八大家名言知多少

唐宋八大家名言知多少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寫詩歌和散文為主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八人經歷,個個飽經滄桑,幾度沉浮,但不羈歸不羈,狂放歸狂放,玩世也好不恭也好,他們各自都活出了真實的自己,文如其人,見字如面。他們的名句,你都看過多少呢?

【素材拓展】

韓愈:讀書,寫字,是為了保持節操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名句/

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原毀》

一個真正的君子,他必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對待他人寬容而簡約。對自己嚴格全面,就不會發生懈怠。對別人寬容簡約,別人都樂意做好事善事。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學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敗壞。

3.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進學解》

讀一部書,要善於把握各部分的內在邏輯,從而提出綱要,鉤出精義。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5.士窮乃見節義。——《柳子厚墓志銘》

讀書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節操來。

柳宗元:通達世務,剛正不阿

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

/名句/

1.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馬退山茅亭記》

美是在人對事物的領悟之上得以體現,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人的領悟,也就無所謂美。

2.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3.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狀,去來之不可常。——《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凡人們的話都是這樣說的:盛衰禍福都是互相依存、來去不定的。

蘇軾:用一生把別人的苟且活成瀟洒

蘇軾,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善於調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書法俊美的時候,他確說自己的書法是"石壓蛤蟆體",是被石頭壓死的癩蛤蟆的風格。其實,這正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精彩正在於此。

/名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眾的才能,還一定要有敢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2.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蘇軾《上梅直講書》

人不能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富貴,也不能白白地安於貧賤的處境。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前赤壁賦》

像蜉蝣一樣將短暫的生命寄託於天地之間,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粟。

4.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寬。——宋·蘇軾《策別第十》

要有所獲取,就一定要有所捨棄;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寬容。

5.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宋·蘇軾《議學校貢舉狀》

得到有才能的人的方法,在於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於責求事實。這幾句用於說明得人在於知人,知人在於考核事實。

蘇洵: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蘇洵,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工於書法,氣韻有餘。

/名句/

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觸焉而得,故其言易。——《太玄論上》

經過探入思考而有所體會,所說的話就深刻;有了親身感受而有所體會,所說的話就貼切;有了實際接觸而有所體會,所說的話就平易。

說話或發表議論,不可憑空玄想,胡說妄道;必須經過思考,經過感受,經過實際接觸,才能一語中的,易於為人們接受,否則必然不切實際,甚或謬之千里。可用於說明發言必須謹慎,必須深思熟慮,有感而出;如果誇誇其淡,信口開河,必將貽笑大方。

2.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心術》

忍一忍就可以抵禦急躁和魯莽;沉著冷靜,就可以控制衝動。

3.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心術》

作大將要明白這個道理,先制伏自己的內心。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臉不變色,即使麋鹿在旁邊起舞也不去看它一眼。然後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4.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用間》

把心思用在公正上,振臂一呼猶如綱舉目張一樣,響應甚多;把心思用在欺詐上,作事好像是補了一百處漏洞,而又出現上千處漏洞一樣,防不勝肪。

5.君子慎始而無後憂。——《上文丞相書》

有道德的人一開始就小心謹慎,因而以後就不會有什麼憂慮。

蘇轍:凡事看淡,寸心必安

蘇轍,與父蘇洵、兄蘇軾並稱"三蘇"。觀蘇轍一生,勞苦不避,功成不居,自然禍亦不及,實不負其父之雅望,亦不負"轍"之美名與深意,實可曰:"大矣哉,淡定蘇轍!"

/名句/

1.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遠者。——《上皇帝書》

世界上沒有不從下開始而一下登得很高,沒有不從近開始而一下能到遠處的。

2.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認為文章是氣形成的,然而文章不可能學習就掌握,氣則可以通過涵養而得到。這是從孟子的"養氣"說發展而來的。蘇轍直接說,文章就是作者氣的有形體現,所以把氣養好了,文章自然就成了。

3.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歐陽修:凡事沉住氣

歐陽修,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選自歐陽修《誨學說》

歐陽修勸戒子孫要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告誡後代:人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磨鍊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

2.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歐陽修《論任人之體不可疑札子》

任用人的道理,關鍵在於不去懷疑(他),寧肯在選擇人的時候花些艱難的功夫,也不可以輕易地任用(某人)卻不去信任他。

3.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伶官傳序》

人做事常常因為不注意細節而失敗,聰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愛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4.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瀧岡阡表》

奉養父母不一定要豐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雖然不能遍施於所有的人,重在仁愛之心。

王安石:無限風光在險峰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名句/

1.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

曾鞏:做正經人,干正經事

曾鞏,字子固。曾鞏能出名,正是因為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據說他寫的文章一出來,就被人拿去傳抄,不到一個月就流傳天下,讀書人手抄口誦,唯恐落到別人後面。

/名句/

1.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曾鞏《醒心亭記》

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罰,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沒有怨恨,天下的求學的人都賢德有才能,邊遠夷族鳥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這才是歐陽修的快樂。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邊,難道是歐陽公的快樂嗎?

2.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贈黎安二生序》

只知道信奉古訓,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於聖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為什麼困頓到現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君 的精彩文章:

《左傳》十大名句,句句經典!
一百個你必然會讀錯的地名
最悲涼的古代詩詞,那一句最能打動你的內心
中國古代十大文學家,看看詩人佔了幾席
《憶江南》,詩畫足以醉千年

TAG:古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