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古裝劇啞火,IP開始失靈了?
隨著《那年花開月正圓》的落幕,如無意外,2017年收視前十位大概的席位就此定下。在這張榜單中,一度稱霸暑期檔的古裝IP劇,難掩頹勢。實際上,在過去的這個暑期檔,唯一可以稱得上是收視爆款的,也就《楚喬傳》。這部劇攬下了1.9%的高收視和420億的網播量,成為兩年來收視第一、歷史收視第二的周播劇。但該劇口碑和收視倒掛的現象依舊嚴重。
除了《楚喬傳》,其他古裝IP劇的收視表現都不如人意。大IP改編之作,《秦時麗人明月心》和《醉玲瓏》還有人氣偶像加持,但收視率卻並理想。而《軒轅劍之漢之雲》和《上古情歌》平均收視率僅有0.5-0.6%。
這些數據都足以說明,古裝IP劇正在降溫,知名IP和人氣偶像都已經不再是古裝劇收視率的保證。
曾經輝煌,如今難掩沒落
回看以往的暑期檔,取得高收視的無不是「IP」電視劇,亦或是後來的網劇。2014年的《古劍奇譚》,2015年的《花千骨》,2016年的《老九門》,特別是,兩年前網劇版《盜墓筆記》引發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民追劇熱潮,過於頻繁的點擊率甚至在全集上線當晚造成了愛奇藝伺服器「大癱瘓」。
在業內人士看來,IP雖然昂貴,但很好用。但如今,大IP似乎開始失靈了。實際上,從去年暑期檔就有跡象可循,熒幕IP熱已經出現了降溫的跡象。《幻城》、《九州天空城》等一大批玄幻劇收視不及預期,口碑紛紛撲街,已是IP熱冷卻的前兆。
到了今年,IP熱降溫的跡象愈加明顯。2017年最火爆的影視作品都不是IP改編之作。從收視率一騎絕塵的《人民的名義》,到票房突破50億的《戰狼2》,今年的現象級爆款沒有一部有IP的影子。
實際上,很多或只是一個偽概念,沒有內容支撐就很難持久挺立。消費人群變化巨大,文化的迭代、互聯網的迭代速度都很快,很難有一個IP可以一統江湖的,所以光靠IP想擁有穩定的消費人群並不可行。
與此同時,古裝IP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觀眾已然熟知這些套路,特別是,摳圖神劇等一系列負面新聞的影響,消費者或很難再為低質的古裝IP劇買單。
IP趨冷和野蠻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IP熱的逐漸趨冷,與影視公司的「野蠻操作」或不無關係。一方面,資本裹挾下的IP野蠻生長,可以說,扼殺了IP原本的創意和品質。據輿情官觀察,不少IP作品改編和原作之間距離甚遠,除了名字之外,在作品內核上幾無關係。
為了突出主角強行修改主線,卻又沒有合乎邏輯的補充彌合改動後出現的漏洞,又或者說,為了強行塞人,隨意增加於劇情無意的人物和劇情,基本上已經背離了原IP的核心要點。消耗了粉絲對IP的忠誠度和蘊含的商業價值,這自然極大地影響了之後的成色。
甚至,有評論指出,現在的所謂IP劇其實已經本末倒置,製作人和投資方忽略了IP本身的優勢,總是想利用偶像的認可度,來提升改編劇的關注度,不管口碑如何,如何由熱點促進收視率,成了首要考慮的問題。另一方面,花式的IP抄襲事件,和來自粉絲以及專業人士的聲討,一定程度上也給相關的iP改編作品,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可即便這樣,影視出品方依舊能賺的瓢潑滿盆,
對於專心做劇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諷刺,口碑對商業收益幾無影響,為何又要耗費資金和人力去還原原著呢?如影視公司和背後投資方的盲目逐利風氣的盛行,無不說明了IP商業模式中存在著諸多的疏漏。
如何才能掙脫IP開發的亂象,我們或許可以像迪士尼取取經。迪斯尼的IP系列作品通常沿用同一班人馬,慢慢積累品牌效應,培育一個IP花費數年的時間更是屢見不鮮的「標準操作」。藉由IP的製造和輸出,構築了一個完善且完整的產業鏈閉環結構,不僅可以拓展多元化的變現途徑,更能拍攝出觀眾或者粉絲普遍認可的改編作品。
而這其中,最核心的莫過於,對於IP版權的保護和尊重。IP漸冷,與影視方對於題材過度粗暴的開發不無關係,IP越熱,原著者和創造的IP關係越來越疏遠。IP作品版權歸屬紛繁複雜,以《鬼吹燈》為例,原著八部書的版權均由企鵝影業持有,與天下霸唱本人並無任何關係。
從已經問世的相關改編作品可以看到,其選用的是截然不同的演員陣容和製作團隊,導致製作水平參差,使口碑完全沒有延續性,而對於IP本身來說,無疑又是一次無意義的損耗。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 以來,電視熒屏在黑馬頻現,在市場上競爭激烈,在政策上嚴格多變,未來電視市場將重視品質之爭。IP熱漸冷折射出中國影視行業的深層問題,亟待從業者的省思和匡正。


※竇唯知乎翻牌回復網友宣布將發新歌:錄音成果喜人
※一頭順毛、cos跳跳虎甚至還會唱小星星,試問誰不想為滿滿少年感的張翰打電話!
※從顏技女配到芒果台女一,好想給毛曉彤打個call呀!
※吳尊竟然在節目上公然開車,你這麼污你兒子知道嗎?
※鹿晗關曉彤熱戀,馬蓉媽媽蹭熱度送祝福 網友:不愧是一家人
TAG:娛史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