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是什麼力量讓四分五裂的德國在19世紀突然崛起?

是什麼力量讓四分五裂的德國在19世紀突然崛起?

在世界眾多民族中,德意志民族是獨樹一幟的。前文說過,德國也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十分奇特的國家,它承載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閃耀光芒,卻在其誕生後的漫長歲月中一直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當西歐各民族都在為固定的疆界而不斷廝殺時,毫無國際地位的德意志就成為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地,各個邦國被形成中的大國挑來撿去、任意分割。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城市的生命力;各邦國高度獨立的現狀導致相互之間關卡林立,嚴重地阻礙了統一市場的形成;宗教改革運動不僅未能完成信仰統一,反而造就了人民信仰的分裂,從而引發人們精神生活的分裂;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德意志陷入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境地。

德意志民族的出路在哪裡?

經歷了長達數百年分裂的陣痛,德意志民族還能重獲新生,趕上工業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末班車么?

答案是YES!

歷史的車輪進入19世紀60年代,位於德意志北部的普魯士迅速崛起,通過利用周邊大國矛盾,在外交上縱橫捭闔,積極塑造有利的國際環境,經過三次王朝戰爭取得勝利,打敗了最大的敵手——奧地利,完成了德意志國家的統一。更不可思議的是,統一後的德國工業以巨人般的步伐前進,使歐洲其他所有的經濟體,包括英國的經濟都落後了。

我們不禁要反問一句,為什麼德國為什麼會在近代政治統一?

雲石君認為,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分析:

第一,歐洲文明的整體進步,使得內部交流需求大增。

正如雲石君多次強調過的,歐洲地緣結構四分五裂,缺乏一個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本部核心板塊。這種地緣結構的支離破碎,決定了任何一股政治勢力,由於其所依託而生的地緣板塊實力有限,無法對其他勢力形成絕對優勢,所以也難以整合四方,實現政治上的統一。

但是,大航海時代來臨了。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和新航路的開闢,歐洲人真正走出了地中海的小圈子,並航向未知的大西洋,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於海外商路的拓展,歐洲從海外殖民地掠奪回來的資源大大增加,這種資源的增加,以及時代進步帶來的技術成熟,使得歐洲有能力對本土進行大規模開發。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一種什麼結果?就是歐洲的文明和技術水平有了一個整體性的提升。這種量變導致了文明形態的質變,進而催生了工業革命。由此,歐洲文明才一舉超越華夏文明,登上了人類文明的中心舞台。

眾所周知,中世紀以前,由於獨特的地緣優勢,地中海才是歐洲文明的核心,德意志地區受阿爾卑斯山脈的阻隔,實際上處於歐洲文明的邊緣地帶。大航海時代和新航路的開闢,帶動了沿海西歐以及俄國的崛起,歐洲文明的範圍擴大到整個歐洲。如此一來,德意志就從文明的邊緣,搖身一變成了歐洲文明的中樞之地。而從地緣上來看,德國作為歐洲的中原,自然而然成為了歐洲內部商業和文化交流中樞,積蓄了大量的財富,有了抗拒外來壓力資本,其表徵之一就是,彼時的德意志已經孕育出了高度成熟發達的城市貿易。隨著內外部文明和貿易交流的逐漸增多,德意志內部的統一傾向在不斷增長。

第二,工業革命的來臨,促進了德意志資源調配和整合的能力。

18世紀末,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產力的動力源泉,連亞當?斯密都沒想到,技術革命有如此巨大的可能性和推動力,不僅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

眼看著這場工業革命把英國從歐洲的邊緣帶入世界的中心,把一個不起眼的陰暗、潮濕的小島變成了日不落的帝國,沉浸在「神聖羅馬帝國」光環下的德意志開始不淡定了。

首先,不同於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工業革命是一場系統性的革命,它既是技術革命,又是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工業的產業鏈條較長,它需要跨區域的資源調配和整合,同時也需要廣闊的內部市場來消化。德意志諸侯林立的格局,既不利於新技術的大規模普及和應用,也不利於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自然也就阻礙了德國的工業化。在這種情況下,德意志統一的呼聲自然越來越高。

其次,全球化的擴張和建立殖民地掠奪財富,成為歐洲國家增強國家實力的重要途徑,而這一切都有賴於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反觀德意志,長期的政治分裂使德意志無力開拓海外殖民地。分裂不僅使得國家的實力被嚴重分割,也增加了內耗,沒有一個邦國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撐海外擴張,只能在全球化殖民掠奪的浪潮中乾瞪眼。在這種情況下,德意志政治整合為一體,以集中資源、形成競爭力,聯合做大做強的需求在增長。基於這種對外擴張、開拓殖民的需求,社會各界尤其是各邦國對推動德意志國家統一的動能驟然提升!

第三,科技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各部緊密連接程度大大增加。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雖然德國內部山脈與河流縱橫交錯,但這些山脈和河流都不大,阻斷的程度都相對較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交通工具的進步,德國逐漸衝破了地緣屏障的梗阻,各區域之間的地緣關係較農耕時代大為緊密,地緣板塊間的界限逐漸消融,交流和互動也日趨增強,構築統一政治、經濟、文化體系的條件自然也就越來越成熟。尤其是北方平原,隨著工業的到來,開發程度大大提高,整合為一體的能力越來越強。

在德國工業革命中,以鐵路建築為中心的交通運輸業革命處於領先地位。鐵路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也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體現,而工業的發展和崛起反過來又促進了鐵路建設的大規模發展。

鐵路的便捷和優勢有目共睹,一方面,稠密的鐵路網路打破了各邦國互相隔絕獨立的局面,相互之間的協作和聯繫得到了極大地增強,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減輕由於政治分裂造成的分離主義傾向,進而加快了德國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第四,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導致教權衰落,為世俗權力掃除了障礙。

中世紀時,天主教曾是歐洲精神領域的絕對主宰。教權的存在,雖然在有助於德國初級統一,但當德國想進一步政治整合時,又成為了阻礙。早起的教權和皇權相互依託,二者之間雖有矛盾,但是體現的多為合作的一面。隨著政治整合程度的提高,世俗王權的力量也就更強大,當世俗權力強大到一定程度,自然不甘於受教權鉗制,二者的矛盾逐漸公開化,這就對德國的進一步整合形成阻礙。歷史上教權與治權也屢次鬥爭,但在中世紀時都治權都搞不定教權,反而導致了各邦國趁機坐大獨立,成尾大不掉之勢。

中世紀晚期,隨著宗教改革運動和新教的興起,天主教的鐵幕逐漸鬆動,在隨後與新教的紛爭中丟盔棄甲,一路頹靡,全然不復當年之盛。在這種情況下,教權不得不放棄對世俗權力的干涉,重新闡釋教義,以適應時代需要。畢竟,天主教廷說到底也只是個宗教首腦組織,天主教並非一個世俗強權,而僅僅是個精神領域的宗教體系而已。

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興起,一些新思維新觀念逐漸在民眾中普及開來,這些新的觀念提倡解放思想、肯定人權、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顯然與教會的教義存在衝突;而天主教的極端封閉已遠遠不能繼續控制歐洲人的精神世界,對宗教的質疑和反叛逐漸在民眾中蔓延開來。

隨著新教的崛起,天主教勢力範圍大幅萎縮;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思潮的泛濫,更是從根本上動搖了教廷維持自身權威的意識形態基礎。

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隨著宗教神秘感的去除,民眾對政教分離的認同度不斷提高,教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大幅下降。這種情況下,教廷已難以鉗制普魯士、奧地利等強勢世俗政權。隨著普魯士在十七世紀的逐漸崛起,在德意志各邦國之間形成了普魯士與奧地利兩強並立的格局,教廷已經很難憑藉自身的力量,予以強勢阻擾,只能靠邊站。最終,普魯士通過強力政治整合,直接推動了德意志的統一運動。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感到奇怪,普魯士作為一個新興的邦國,為什麼能夠逆襲奧地利,成為德意志的主宰?普魯士到底有哪些先天的地緣政治優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58章——德國之第2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關注本微信公眾號,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沙特為什麼要緊抱美國大腿,肆無忌憚的狠踩俄羅斯?
斯里蘭卡親近中國而提防印度,不僅僅是距離產生美那麼簡單
中國為什麼錯失了全球第一領土大國的寶座,而讓俄羅斯撿了漏?
印度後院尼泊爾起火了,但它沒被燒成灰燼,反而成了火鳳凰
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還能帶來殺身之禍,古今中外最大的仇富命案

TAG:雲石 |